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暴力動畫片及暴力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許多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 特別是會崇拜動畫片中的英雄人物, 對那些“壞蛋”採用武力制服。 許多家長們為此感到憂心, 這是不是會導致寶寶形成暴力傾向呢?
對於這個問題,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早在20世紀50年代, 就開始研究孩子這類觀察學習的攻擊行為, 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這些實驗對孩子學會攻擊行為(如:打人)做出了解釋。

暴力動畫片對孩子的影響
一、經典實驗重現
第一個實驗, 研究者把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分成四組, 讓第一組孩子看真人打充氣娃娃, 那個人嘴裡還罵道“把它打倒!”“揍它鼻子!” 讓第二組孩子觀看電影裡的人打充氣娃娃,
Advertisiment
演員也是大聲叫嚷著“把它打倒!” 讓第三組孩子看圖片, 圖片上畫著有人在打充氣娃娃; 第四組孩子什麼也沒看。 然後, 研究者讓四組孩子分別單獨地與充氣娃娃留在一個房間裡。 結果, 第一、二、三組孩子出現打充氣娃娃的攻擊行為比第四組孩子的多出兩倍。 實驗說明:第一、二、三組孩子都看到過攻擊行為, 雖然沒有親自體驗, 但仍然學會了這種行為。
研究人員針對第一個實驗, 又稍做了調整, 進行了第二個實驗。 研究者把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分成三組。 讓這些孩子一個個地觀看一個男人坐在充氣娃娃身上並拳擊娃娃的電影。 第一組孩子看到電影裡的男人,
Advertisiment
在拳擊娃娃後得到了表揚和獎勵(巧克力、汽水等); 第二組孩子看到男人的攻擊行為受到指責, 被斥為“暴徒”, 並且灰溜溜地逃走了; 第三組孩子看到的電影結果是, 那個拳擊娃娃的男人既沒得到獎賞, 也沒受到懲罰。 然後, 所有孩子單獨地呆在實驗室裡。 室內有充氣娃娃和其他玩具。 結果, 第一和第三組孩子都模仿了男人, 攻擊充氣娃娃。 第二組孩子沒有打娃娃。 這說明孩子看到其他人的行為受到了懲罰, 一般就不會做這種行為了。
二、觀察學習的涵義
這兩個實驗的結果說明孩子的各種行為是從模仿別人而來, 我們把稱之為觀察學習。 具體是指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學會新的行為。 這種學習不需要孩子親自體驗或做出任何反應,
Advertisiment
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 孩子就能完成學習。 觀察學習不同於模仿。 因為模仿只是學習者對榜樣行為的簡單複製, 而觀察學習則是通過觀察從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構中獲取資訊。
三、觀察學習的過程
孩子進行觀察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 它有四個過程:注意→保持→模仿→強化。
注意過程——孩子選擇自己要學習的物件, 並對行為示範者進行注意和觀察。 有時, 孩子對學習對象的注意並非是有意識的。
保持過程——孩子把觀察到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保持在頭腦之中。
運動複現過程——類似於模仿過程。 孩子用行為表現出觀察到的示範動作, 主要是模仿。 但是, 成人的很多行為孩子無法表現出來。
Advertisiment

強化引起動機過程——孩子是否能真正表現出觀察學習到的行為, 取決於該行為有否被強化。 孩子可能因為受到表揚, 也可能因為別人受到獎勵, 或者是孩子對自我的要求, 產生了表現動機。 於是他完全表現出觀察學習到的動作。
小編點評:在孩子小的時候, 並不懂得分辨善惡, 也不知道什麼行為是該做或不該做。 他們只懂得模仿, 但是, 如果知道這種行為會導致的後果, 孩子們就不會盲目的去模仿, 這個經典的實驗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 對於一些有暴力元素的動畫片, 不是完全不能讓孩子觀看, 但是要正確引導孩子懂得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懂得分辨是非。 四、觀察學習的模式
孩子在生活中會觀察到各種行為,
Advertisiment
而行為示範者的不同表現方式, 會造成孩子觀察學習的不同模式。 我們把它歸類為以下八種模式。
行為模式——行為示範者表現出一系列的動作, 孩子看了之後逐漸掌握這些動作。
比如:孩子學習跳繩、擺碗筷等。

警惕社會暴力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言語模式——示範者用語言指導孩子如何做出各種行為。
比如:孩子學習語言, 聽老師講課等。
象徵模式——媒體象徵性地向孩子傳遞行為表達的方式, 如電視、廣播、電影等。
比如:孩子學習攻擊行為等。
抽象模式——行為示範者通過多種行為讓孩子掌握行為的規律。
比如:孩子學習計算、語法等。
參照模式——示範者教孩子抽象知識時, 附加一些具體的參照物幫助孩子學習。
比如:孩子借用手指頭學習計算等。
參與性模式——孩子通過參與示範行為的活動以加快行為學習或提高行為水準。
比如:孩子邊看邊做,學習做手工、跳舞等。
五、實驗給我們的啟示
班杜拉的實驗,當時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美國政府開始加強管理和控制電視等媒體的節目內容;根據電影內容的暴力、色☆禁☆情、血腥程度等,對電影進行分級,限制孩子觀看那些程度較深及很深的影片。可是,除了這些限制外,生活中我們還有許多行為是會被孩子觀察學習到的,同樣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讓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
限制孩子觀看不良的影視作品,儘量讓孩子看適合他年齡的影視作品。
對孩子觀看的影視作品進行指導,對某些情節內容及演員的行為目的進行正確解釋。
身體力行,對孩子的要求的事自己也要做到,比如幫助他人、熱愛勞動等,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批評孩子身邊出現的不良行為,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學習的。
鼓勵孩子通過觀察學習各種本領,並對孩子的實際表現進行表揚。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地獨自觀看電視節目,儘量避免媒體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粗話髒話或做出不文明的行為。
不要讓孩子和行為表現不好的人長時間相處在一起。
不要在孩子表現不好時總是予以批評,可以借助批評別人錯誤行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我們不要忽視社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觀察學習能力。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是每個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小編總結:從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領悟到,對於有暴力元素的動畫片,家長們要加以篩選並且引導孩子正確觀看。而除了動畫片外,家長們更應該重視的是社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要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榜樣,讓孩子能夠學會明辨是非,明辨善惡。
(責任編輯:lemon)
比如:孩子借用手指頭學習計算等。
參與性模式——孩子通過參與示範行為的活動以加快行為學習或提高行為水準。
比如:孩子邊看邊做,學習做手工、跳舞等。
五、實驗給我們的啟示
班杜拉的實驗,當時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美國政府開始加強管理和控制電視等媒體的節目內容;根據電影內容的暴力、色☆禁☆情、血腥程度等,對電影進行分級,限制孩子觀看那些程度較深及很深的影片。可是,除了這些限制外,生活中我們還有許多行為是會被孩子觀察學習到的,同樣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讓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
限制孩子觀看不良的影視作品,儘量讓孩子看適合他年齡的影視作品。
對孩子觀看的影視作品進行指導,對某些情節內容及演員的行為目的進行正確解釋。
身體力行,對孩子的要求的事自己也要做到,比如幫助他人、熱愛勞動等,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批評孩子身邊出現的不良行為,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學習的。
鼓勵孩子通過觀察學習各種本領,並對孩子的實際表現進行表揚。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地獨自觀看電視節目,儘量避免媒體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粗話髒話或做出不文明的行為。
不要讓孩子和行為表現不好的人長時間相處在一起。
不要在孩子表現不好時總是予以批評,可以借助批評別人錯誤行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我們不要忽視社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觀察學習能力。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是每個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小編總結:從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領悟到,對於有暴力元素的動畫片,家長們要加以篩選並且引導孩子正確觀看。而除了動畫片外,家長們更應該重視的是社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要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榜樣,讓孩子能夠學會明辨是非,明辨善惡。
(責任編輯:lemon)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