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旦喜歡上甜食, 往往容易導致糖尤其是精製糖的攝入量超標。 國際上的研究與調查證明, 精製糖攝入過多與超重肥胖、糖尿性、提前衰老、痛風、不育等都可能有關。 目前, 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對糖(精製糖)的攝入量提出警示,
Advertisiment
可事實是生活中含糖的食物廣泛而便宜, 可以說唾手可得。 有人說我為了控制糖把那些嘗起來甜的食物戒了不就行嗎?這當然好咯!不過問題還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很多嘗起來並不太甜、名字也聽不出糖的“味道”的食物, 恰恰是儲糖大戶呢!那些偽裝的高手, 為大家揭秘下:
1 、 三合一咖啡。
咖啡仿佛成為小資一族的標配。
三合一咖啡口感香濃又沖調方便簡直讓人太喜愛, 很多人一天一杯是不過癮了, 一天來好幾杯才夠帶勁兒。 殊不知, 三合一咖啡香濃背後是大量的糖和油脂呢,
Advertisiment
2 、番茄醬。
客觀的說, 番茄醬中的番茄紅素確實比較豐富, 而番茄紅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不過如果經常靠吃番茄醬來攝取番茄紅素可不是明智的選擇。 因為在番茄醬的配料中, 除了水和番茄泥, 含量最高的就是糖了。 高的含糖量可達30%以上, 一般的也得15-25%左右呢。 所以靠番茄醬獲得番茄紅素, 遠不如吃番茄(例如番茄炒雞蛋、番茄疙瘩湯等)來得營養又便宜。
3 、烤鴨醬
甜麵醬雖然製作的時候並不加糖,
Advertisiment
有人說加這麼多糖不會太甜了麼?其實這裡有一個關乎“甜與鹹”的秘密。 也是生活重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鹹”與“甜”可以相互抵消。 理論上, 在1-2%的食鹽溶液中加入10%的糖, 幾乎完全可以抵消鹹味。 所以有些在外下館子時, 有些甜口的菜肴例如宮保雞丁啦、紅燒茄子啊、糖醋排骨啦, 其實並不少放鹽的。
4 、能量棒。
對於健身人群, 能量棒是不錯的營養品, 在運動前和運動後吃能量棒可以幫助身體迅速補充能量、促進肌肉修復及增長,
Advertisiment
5 、速沖糊粉
單純的穀物豆類等磨成的粉口感是比較乏味的, 甚至有一種五穀雜豆特有的“土腥味”。 因此為了讓口感更容易接受, 速沖糊糊類食品如豆奶粉、藕粉、核桃粉等, 往往加入很多糖來調整口感。 有的甚至糖赫然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 意味著糖含量超過一半了, 比名稱中聲稱的原料都多, 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多加比較。
6 、濃縮果汁
Advertisiment
要說濃縮果汁, 不得不先說一下100%果汁。 理論上, 真正用新鮮水果壓榨分離而成、不含其他任何添加物的果汁叫100%純度的果汁(也就是原果汁)。 不過在實際的生產中, 直接鮮榨的果汁會增加運輸和包裝的成本, 所以往往將果汁先濃縮, 加工時再加水還原到原果汁的比例, 這種工藝製造的果汁也叫10%果汁, 市面上大多數100%果汁就屬於這種, 含糖量大概在10% 。 濃縮果汁與原果汁相比水分減少, 體積至少減少到了原果汁體積的一半, 營養素密度增加, 喝一口頂兩口。 不過由於水分含量的減少, 濃縮果汁糖分含量也至少升高一倍, 對於超重肥胖和糖友等群體來說更要謹慎控制。
7 、酸味零食。
山楂片、話梅是典型的酸中帶甜的食物。
道理也很簡單, 山楂、話梅等果子本身有機酸含量特別豐富,為了平衡酸自然需要加大量的糖,如此口感才能酸甜適宜。像山楂片中的糖含量往往比山楂還高,“威武”地排在配料表的首位;而話梅的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的排在配料表的第二位,僅次於梅子。
另外還有罐頭、全麥餅乾、沙爹牛肉、豬肉脯、果醬、夾心餅乾等等都是口感不怎麼甜的儲糖大戶。當然,這些個例子都是冰山之一角,九牛之一毛而已。事實上,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食品。欣喜的是,國家已要求所有預包裝食品,都必須在配料表中將所使用的原料按照添加量由高→低的順序標注出來,如此對那些含有“白砂糖、蔗糖、楓糖、黃糖、果糖、麥芽糖、果葡糖漿、
澱粉糖漿、玉米糖漿、糊精、麥芽糊精”,且在配料表中排名比較靠前的食品要當心了。同時再結合“小框框”(即營養成分表)基本就可以判斷含糖量高低了。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產品大大方方地聲稱自己“無蔗糖”,其實並不見得不含有糖,有可能是含有“果糖、麥芽糊精”等其他糖的形式呢,這樣的產品為數不少。
總之,食品中關於糖的玄機種種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說的盡,還是養成看食品標籤的習慣最靠譜,這也是新時代為自己健康把關的必備技能,可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哪!
山楂、話梅等果子本身有機酸含量特別豐富,為了平衡酸自然需要加大量的糖,如此口感才能酸甜適宜。像山楂片中的糖含量往往比山楂還高,“威武”地排在配料表的首位;而話梅的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的排在配料表的第二位,僅次於梅子。另外還有罐頭、全麥餅乾、沙爹牛肉、豬肉脯、果醬、夾心餅乾等等都是口感不怎麼甜的儲糖大戶。當然,這些個例子都是冰山之一角,九牛之一毛而已。事實上,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食品。欣喜的是,國家已要求所有預包裝食品,都必須在配料表中將所使用的原料按照添加量由高→低的順序標注出來,如此對那些含有“白砂糖、蔗糖、楓糖、黃糖、果糖、麥芽糖、果葡糖漿、
澱粉糖漿、玉米糖漿、糊精、麥芽糊精”,且在配料表中排名比較靠前的食品要當心了。同時再結合“小框框”(即營養成分表)基本就可以判斷含糖量高低了。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產品大大方方地聲稱自己“無蔗糖”,其實並不見得不含有糖,有可能是含有“果糖、麥芽糊精”等其他糖的形式呢,這樣的產品為數不少。
總之,食品中關於糖的玄機種種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說的盡,還是養成看食品標籤的習慣最靠譜,這也是新時代為自己健康把關的必備技能,可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