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生活不和諧, 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 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 對於孩子來講, 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是他生活的楷模。 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 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 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就是美好的婚姻, 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
2、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 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
Advertisiment
3、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 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 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錶”來轉, 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 經常被嚴令禁止, 如:“太髒了”、“太危險了”等等。 當成人高興時, 拉過孩子不管是否願意, 又親又抱。 不高興時, 又嫌棄孩子話多, 不願理睬。 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
Advertisiment
因此, 家長應尊重孩子, 放開孩子的手腳, 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 跟著孩子的需要走, 孩子想“自己來”, 就給他空間, 讓他自己做。 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助, 無論孩子做成什麼樣, 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 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 家長也要馬上回應, 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 從而, 讓孩子與家長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係。 當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 可以同孩子協商, 而不是強令。 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
Advertisiment
4、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 使孩子畏懼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 特別是隔代疼, 把孩子保護得太好, 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 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 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 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 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成人不要包辦代替。
Advertisiment
5、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 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 家長會非常著急, 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 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 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 但是可以爭“唯一”。 ——我就是我, 我與眾不同!因為差異就是資源、就是優勢。 同樣是“棒”, 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標上卻有本質的區別。
Advertisiment
6、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只能聽得表揚, 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 家長、幼稚園老師天天都是, “你真棒”, “你太聰明了!”等等, 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 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 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 常常會很情緒化, 缺少安全感。
針對孩子, 表揚鼓勵應講究策略:
第一, 表揚可間斷無規律, 做好了有時表揚, 有時馬上提出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讓孩子總有前進的方向。
第二, 鼓勵應找“准”點, 在不同的方面給予鼓勵。 如, 孩子堅持做完了事情, 給與鼓勵, 讓孩子學會堅持精神。 再如, 小朋友之間比賽, 孩子雖說輸了,但卻沒有哭,也給與鼓勵,讓孩子學會堅強。
再有,比如孩子一些特殊表現,如:玩具讓給了小朋友、幫助了弟弟妹妹等等,讓孩子學會團結友愛。
孩子雖說輸了,但卻沒有哭,也給與鼓勵,讓孩子學會堅強。再有,比如孩子一些特殊表現,如:玩具讓給了小朋友、幫助了弟弟妹妹等等,讓孩子學會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