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對孩子多表現為愛孩子, 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 能寬容孩子的天性, 孩子精神環境極大寬鬆, 沒有壓力, 極度自由, 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 但從心理發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並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 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 使幼兒過於“自我中心”, 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 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 較多地採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度,
Advertisiment
2.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 阻礙了幼兒的獨立能力的發展。
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於父輩, 試想:玩具撒了一地, 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了, 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 擔心孩子吃不上, 就一口一口地喂, 或追著趕著喂, 這種種做法, 不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 錯過了“自己整理、物歸原位、自己吃飯”的敏感期, 導致了孩子動作發展緩慢,
Advertisiment
3.隔代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老人易受傳統思想的束縛, 接受新生事物較慢, 教育及養育觀念相對滯後, 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 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 穩穩當當不出格, 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 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 總是急著加以阻止。 比如, 當孩子捉來幾隻螞蟻要餵養時, 當孩子拔起花盆裡的蘭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 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
Advertisiment
4.老人們的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 容易使孩子錯失形成友好交往和優良品質(如謙讓、愛勞動)的良好機會。
5.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 缺乏活力, 心理老化。
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 喜歡安靜, 不愛運動, 也不愛外出活動。 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 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 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 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 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