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護理超低體重早產兒的9個要點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是指胎齡≤28周, 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的早產兒。 由於早產兒各組織器官結構及功能發育不成熟, 極易發生各種併發症, 病死率極高。 隨著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的發展,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逐漸提高, 出生體重501~750克、751~100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活率分別達到54%和86%。
存活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發生各種併發症的幾率明顯增加, 尤其是慢性肺疾病、顱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等。 而對存活者進行早期干預, 能夠顯著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 在臨床實踐中, 對於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治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Advertisiment


救治超低體重早產兒的9個要點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防治併發症至關重要
窒息復蘇
出生後立即留取臍帶血行血氣分析, 便於準確判斷胎兒缺氧程度。 患兒入院後應頭部輕度後仰、抬高肩部, 可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左右。
呼吸窘迫綜合征
對胎齡<30周者, 生後應儘早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100mg/kg。 呼吸窘迫綜合徵發生後, 應儘早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質100~200mg/kg, 有時需應用兩劑, 間隔6~12小時, 可減少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及晚期合併症。
早產兒呼吸暫停
90%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曾發生呼吸暫停, 有些甚至可持續至胎齡達40周時。 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並可對症應用氨茶鹼維持以改善呼吸狀況。
Advertisiment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治療重點在於緩解症狀, 改善肺功能, 控制炎症反應, 維持適當的氧合和促進肺發育。 可採用低水準氧療維持機體需要。 另外, 可應用糖皮質激素、利尿劑和支氣管擴張劑用於緩解肺水腫、降低氣道阻力等對症治療, 但不主張長期應用。
餵養不耐受
當患兒出現反復嘔吐、腹脹、胃瀦留以及血便等情況時, 應首先考慮到餵養不耐受的發生。 治療時應改變餵養策略, 如選擇低乳糖餵養, 採用從最小劑量0.5ml/次開始的漸進性腸內餵養。 紅黴素對於餵養不耐受症狀的恢復可能有一定療效。 對於胎便排出延遲, 可採用腹部按摩, 刺激肛門排便或灌腸。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腸道較薄, 如餵養不當易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Advertisiment
而使用消炎痛關閉動脈導管、生後較長時間應用地塞米松均可增加患該病的風險。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生後需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 針對病因及合併症治療, 必要時採取外科手術。
顱內出血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顱內出血多為腦室內出血, 發生率為50%。 由於其存在與否及輕重程度對神經系統預後有決定性作用, 因此預防尤為重要。 應積極維持血壓、液體、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穩定, 合理應用呼吸機, 減少機械通氣併發症, 減少不良刺激。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發生率達26%~60%。 在治療過程中, 維持早產兒正常的腦灌注壓尤其重要。 另外應保持血壓和血氣的穩定,
Advertisiment
防止全身性低血壓、輕度低氧血症, 以及明顯的高或低碳酸血症。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極易併發視網膜病變。 對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應進行常規的眼底檢查, 初次檢查一般在出生後4~6周, 檢查頻率根據第一次檢查的情況來決定, 直至眼底顳側視網膜完全正常血管化。 早期多採用光凝或冷凝治療, 晚期病變可進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 但成功率不高, 視功能恢復也有一定限制。
小編提醒:對於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要做好產前保健和產時保護。 對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婦、胎兒應積極進行胎內轉運, 及時轉到三甲醫院, 通過良好的設備和處理既可降低早產率, 也使早產兒一出生就得到有效處理。 產前應避免宮內缺氧、宮內感染的發生,
Advertisiment
產時應避免頭顱受壓及羊水吸入。
(責任編輯:chris)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