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曾在一個小學語文教育網站上,看到其他老師在讀書會欄目里推薦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飄》,推薦的熱門書中還包括《簡·愛》、《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他坦言,這些作品雖然都是經典,但卻不適合兒童閱讀。
《蒲公英的種子》是收入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一首詩:微風輕輕一吹,/我離開了親愛的媽媽。 /飛呀,飛呀,/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一年級學生難免會感到納悶:既然離開了親愛的媽媽,怎么還會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呢?這首詩所表現的內涵,與一年級兒童的情感產生一些背離。
在最近舉行的首屆上海兒童閱讀論壇上,與會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教育專家、教師紛紛提出,倡導兒童閱讀,首先要解決成人世界如何引導兒童學會閱讀的問題,在他們看來,讀懂兒童,是引導兒童閱讀的必要前提。
Advertisiment
兒童找不到感興趣的書
寶山區虎林路小學曾對二年級學生家庭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的閱讀量都不夠大,尤其是家長,他們的閱讀量比學生還少。 這樣,就很難形成家庭閱讀的氛圍。
調查發現,找不到感興趣的書、沒有時間看書、不愛看書、讀書氛圍不夠,是致使閱讀量過少的主要原因。 其中找不到感興趣的書比例最高,說明學生還沒有完全培養出閱讀的興趣。
名著不一定適合孩子
在文學教育日益引起重視的今天,小學生課外閱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Advertisiment
縱觀現有小學語文教材,在選文視角上已經有較大的改進,但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進入教材的我國兒童文學作品,大多也是偉人做平常事、平凡人有了不起的壯舉之類,讓孩子們覺得無法親近。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教材中真正關注兒童心靈和情感的兒童文學缺失,導致學生作文中出現假、大、空現象。
一些專家提出,由于傳統的閱讀習慣,再加上教師缺乏兒童文學素養,即使有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選入教材,也可能會被教師用成人的視野代替孩子觀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體驗。
Advertisiment
不提倡兒童文學縮寫本
模糊兒童認知特征、漠視兒童心理需求和任意拔高的做法,不僅不利兒童閱讀,而且會減少他們正常的閱讀興致。 一些專家提出,低年級兒童應該讀讀繪本,因為繪本是形象與語言的中間媒介。 學習語言不應該被動接受,而應該主動建構、生動有趣。
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朱自強認為,優秀兒童文學,不應該是那些模仿兒童文學的教材體作品,由七千多字縮寫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鴨》不是兒童文學,由一千五百字縮寫成四百字的《小蝌蚪找媽媽》也不是兒童文學。
Advertisiment
少年報社《芝麻開門》副主編葉鳳春認為,對兒童閱讀而言,成人要做的一件事是,盡量用最完整、最好的兒童讀物奉獻給兒童,把閱讀材料做地道,這樣正確引導兒童閱讀,才能讓兒童真正培養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