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是個內向文靜的3歲小女孩兒,
話語不多,
喜歡一個人玩。
在社區開展的遊戲活動中,
她經常會同時拿很多玩具,
或用裙子兜著,
或放在自己的周圍。
她常常大聲“警告”企圖拿她玩具的小孩,
“這些都是我的!你不能拿走”。
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了她的玩具,
她就會追在後面,
直到把玩具搶回來。
如果薇薇和其他孩子因為玩具問題而鬧起了彆扭,
薇薇媽媽就會把薇薇拉到一邊,
給她另一個玩具:“寶貝,
乖,
不要去理他們,
你自己一個人玩”。
“這些都是我的”,
“你們不准碰”,
“你不能和別人玩,
只能陪我一個人玩”……孩子總是喜歡“獨霸”他所喜歡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該怎樣讓我們的“霸道”孩子學會分享呢?就讓我們從寶貝 “獨佔欲“的根源出發, 對症下藥, 讓孩子懂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吧!
根源一: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佳佳快來,
看,
你昨天說要買的加菲貓,
外婆給你買來了,
這三隻都給你,
讓你一個人玩。
”
現在家庭結構簡單,
獨生子女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疼著他們,
爸爸媽媽也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Advertisiment
對症下藥:去嬌去溺, 全家共用
不要嬌慣和溺愛孩子, 家長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 慣是害, 不管不教要變壞”。 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給予他特殊的地位。 應該適當地讓孩子明白他所得的不是理所應當的, 而是大家因為愛他而給予他的。 在日常生活中,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和感謝,
Advertisiment
根源二:缺乏同伴交往,
不會分享
“我整天都待在家裡,
周圍都沒有小夥伴跟我玩,
只有這些玩具陪我。
”四歲的君君抱著一堆玩具,
眼睛盯著電視。
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也失去了街坊鄰居的玩伴,
孩子變得越來越孤獨。
父母又常常喜歡將競爭壓力衍射到幼兒的發展上,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由爸爸媽媽陪著參加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或者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
這都讓孩子缺乏同伴交往,
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
不顧及他人感受,
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
不能與同伴和睦相處,
不會分享。
Advertisiment
對症下藥:同伴交往, 學會分享
擴大孩子的同伴交往範圍, 確保幼兒有較多的玩伴。 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和個性成長至關重要。 同伴範圍有限, 幼兒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 也體驗不到合作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成長。 因此, 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 減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 可以讓幼兒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一起玩, 讓孩子在同伴遊戲交往中, 變得大方得體, 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養成孩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根源三: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幼稚園裡,
小朋友都不跟我玩,
爸爸媽媽也不在我身邊,
我一個人很害怕,
只有這些玩具能陪我。
”
在幼稚園裡,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幼兒緊緊抓住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不放,
Advertisiment
對症下藥:關愛幼兒, 鼓勵分享
當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喜歡獨佔玩具時, 父母應該鼓勵幼兒與同伴積極交往。 讓孩子知道, 能給他安全感的不僅只有爸爸媽媽, 爺爺奶奶, 還有那些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們。 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熟絡起來以後, 他那些不安全感也會漸漸消失, 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在願意與其他孩子遊戲的同時也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分享了。當孩子表現出與他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就應該及時鼓勵表揚,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讓孩子看到你們的肯定。 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在願意與其他孩子遊戲的同時也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分享了。當孩子表現出與他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就應該及時鼓勵表揚,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讓孩子看到你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