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有規則, 做事有規則, 可以說, 我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一個“規則”的社會中。 孩子從小在規則中成長, 家長的要求、老師的教誨每天都在重複, 但他們真的遵守所謂的規則了嗎?
有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非常自信, 可以拍胸脯說自己的孩子是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 我想請這樣的家長先別著急給孩子下定義, 也許在家長和外人面前孩子是個聽話、乖巧、按照規則行事的孩子, 但在沒人的時候呢?他們會不會放棄平時遵守的規則, 讓心中的“另一個自己”主宰行為?就像平時媽媽不讓孩子吃糖, 他會點頭聽話,
Advertisiment
我想要讓孩子遵守的規則並不是一種強制規則, 而是他們通過自我養成, 達到自己可以欣然接受, 自我監督的“內化規則”。 在別人面前守規則不是真正的守, 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還能自我要求, 那才是一種優質品德。 偶爾乘坐計程車, 遇到計程車司機看到交通崗無人無車, 為了節省時間而直闖紅燈, 這就是規則沒有內化的結果。
出國的機會不斷增多, 我會發現, 有些地方我們離世界的距離不是一點點。 很多西方國家的地鐵是沒有檢票員的, 可以說逃票非常容易;許多超市是自己過稱的, 多加分量也不會有人知道, 如果這些舉措用到國內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從火車需要憑票入候車室、上車前檢票、車上查票、下車驗票這重重把關就知道結果了,
Advertisiment
監督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抑制, 什麼都不許孩子做就是抑制孩子的欲望, 抑制他們積極的行為, 監督只是讓孩子被迫接受, 而不是自然接納。 要想培養孩子表裡如一的品質, 讓規則成為他們內心自主的選擇, 就需要家長將被動監督轉變為觀察輔助。 觀察是在尊重孩子自由的基礎上, 觀察他們有無不良行為, 在允許他們自發行動的同時,
Advertisiment
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守一些規律時, 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 我們才能認為他是一個遵守紀律的孩子。 也只有“內化規則”才會伴隨孩子終生, 成為他們一生遵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