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規則內化”深入孩子心中

遊戲有規則, 做事有規則, 可以說, 我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一個“規則”的社會中。 孩子從小在規則中成長, 家長的要求、老師的教誨每天都在重複, 但他們真的遵守所謂的規則了嗎?

有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非常自信, 可以拍胸脯說自己的孩子是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 我想請這樣的家長先別著急給孩子下定義, 也許在家長和外人面前孩子是個聽話、乖巧、按照規則行事的孩子, 但在沒人的時候呢?他們會不會放棄平時遵守的規則, 讓心中的“另一個自己”主宰行為?就像平時媽媽不讓孩子吃糖, 他會點頭聽話,

Advertisiment
但到了無人監督, 無人干涉的情況下, 他會不會打破承諾, 被糖果的甜蜜引誘呢?

我想要讓孩子遵守的規則並不是一種強制規則, 而是他們通過自我養成, 達到自己可以欣然接受, 自我監督的“內化規則”。 在別人面前守規則不是真正的守, 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還能自我要求, 那才是一種優質品德。 偶爾乘坐計程車, 遇到計程車司機看到交通崗無人無車, 為了節省時間而直闖紅燈, 這就是規則沒有內化的結果。

出國的機會不斷增多, 我會發現, 有些地方我們離世界的距離不是一點點。 很多西方國家的地鐵是沒有檢票員的, 可以說逃票非常容易;許多超市是自己過稱的, 多加分量也不會有人知道, 如果這些舉措用到國內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從火車需要憑票入候車室、上車前檢票、車上查票、下車驗票這重重把關就知道結果了,

Advertisiment
就算如此嚴格監督, 還是有很多人逃票。 孩子從小就被大人監督著長大, 不許做這個, 不許幹那個, 隨時都有一雙眼睛盯著, 這樣被動的遵守規則, 怎麼會讓孩子從心中接受規則!

監督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抑制, 什麼都不許孩子做就是抑制孩子的欲望, 抑制他們積極的行為, 監督只是讓孩子被迫接受, 而不是自然接納。 要想培養孩子表裡如一的品質, 讓規則成為他們內心自主的選擇, 就需要家長將被動監督轉變為觀察輔助。 觀察是在尊重孩子自由的基礎上, 觀察他們有無不良行為, 在允許他們自發行動的同時,

Advertisiment
告知孩子哪些是正面的行為, 哪些是負面的行為, 讓他們自己理解規則並不是表面的表演, 更是自我強化的好品質, 是需要置於心裡長久不變的思想。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 當初懵懂的認知會逐漸清晰, 對規則內化的認識也會日益深刻, 他們會自我反省, 會自主選擇積極的行為傾向, 成為一個積極遵守規則紀律, 而不是被動監督的束縛人。

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守一些規律時, 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 我們才能認為他是一個遵守紀律的孩子。 也只有“內化規則”才會伴隨孩子終生, 成為他們一生遵守的信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