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孩子成長的營養素
學習分享, 是孩子必須經歷的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 否則, 孩子就很難得到小朋友的尊重、信任、友誼、支持, 也得不到他人給予的成長動力;縱使聰明過人, 也會因此感到孤獨、無助、壓抑, 嚴重的還可能產生心理障礙。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孩子不願分享, 甚至在一些事情上採取霸道的方式, 這不能是他們的錯, 而與其年齡特點和生活環境有關――
3歲左右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
Advertisiment
也有一些孩子, 時時被家人呵護著, 缺乏同伴交往的氛圍。 其弊端之一是容易使孩子越來越“獨”, 不知如何與人和睦相處、不會分享;弊端之二是, 當孩子離開熟悉的成人, 就會產生不安全感。 比如初到幼稚園, 在這種情況下, 讓他把自己賴以依靠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 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 3歲孩子的認知能力只顧及到“此時此刻”, 在他們的意識裡, 把東西分給小朋友, 自己就沒有了, 他不能忍受現在失去。 不願分享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學分享也有時間表
通常, 3歲的孩子能夠在父母的引導下學習為他人著想、表現出謙讓, 但爭搶行為比較普遍。 而4~6歲的孩子, 開始喜歡與其他小朋友玩合作性☆禁☆遊☆禁☆戲, 可那種對好吃的、好玩的獨佔的心理往往會造成他們的遊戲有始無終。 因此, 父母不妨從孩子3歲以後開始, 把“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觀念傳授給孩子, 並借助向他們講明遊戲規則的方式, 使之懂得合作和謙讓的重要。 3~6歲, 可以被看做是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關鍵期。 分享教育的N個策略
傳達分享的內涵 教孩子和小夥伴共用自己的物品, 不僅提醒他們該怎麼做, 還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把巧克力分給小朋友一塊,
Advertisiment
提示:家長要身體力行, 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如果你的女兒想拿你珍貴的東西, 比如一隻玉鐲, 不妨利用這個機會:把她抱到床上, 和她一起看, 告訴她輕拿輕放, 不能扔到地上。 另外, 提醒她看完了歸還於你, 因為看, 也是分享的一部分。
分享的可貴
承認孩子的所有權 遇到小朋友想玩你家孩子的玩具, 你要和孩子商量:“如果你現在不想玩小汽車, 就把它借給亮亮, 他玩一會兒就還給你, 好不好?”相信你的孩子能有不錯的表現。
Advertisiment
提示:學會分享需要一個過程, 因此一定要爭得孩子的同意, 使之成為孩子的主動行為。 當然, 父母別忘了表揚孩子的慷慨舉動。
試試輪流和交換 輪流玩, 是父母教寶貝學習分享最常見的策略之一, 也可以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一起玩, 因為不是把自己的東西單純“貢獻”出去, 孩子往往容易接受。 這有助於他們學習分享和協商。
提示:對4歲以下的孩子來說, 等待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 最好給等待的一方安排有趣的活動,
Advertisiment
分配大權掌控在孩子手裡 日常生活中, 把“分配大權”下放給孩子, 在家庭裡營造分享的氛圍。 比如, 父母把蘋果或橘子、香蕉等讓孩子分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自己。 事先引導他把大個兒的給年齡最大的人, 依此類推, 將最小的留給自己, 讓孩子習慣于最後給自己。 通過親歷親為, 在孩子頭腦中強化“分享”的概念。
提示:對孩子的分享和謙讓, 鼓勵和讚美是必須的, 但這不等於補償, 如果他主動拿了最小的蘋果, 家人卻每每把最大的給他作為獎勵, 久而久之, 孩子就誤以為分享、謙讓是獲得個人最佳利益的手段, 容易滋生功利思想, 分享教育就走了“偏”。
擁有較多的小夥伴 父母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如可有意識地請鄰居或同事的孩子到家裡來,鼓勵孩子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給小客人;玩什麼和怎麼玩,也要聽聽小客人怎麼說,讓孩子尊重客人的意見,避免獨斷專行。當然,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
提示:孩子們在一起,發生糾紛是“家常便飯”,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基本的協商技巧,然後由孩子們自己解決。
小編總結:在孩子分享的過程中,要教會他們正確的分享,不要讓孩子以為分享、謙讓是獲得個人最佳利益的手段,在分享的過程中家長要身體力行的教會孩子。
(兼職編輯:梁雋紅)
擁有較多的小夥伴 父母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如可有意識地請鄰居或同事的孩子到家裡來,鼓勵孩子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給小客人;玩什麼和怎麼玩,也要聽聽小客人怎麼說,讓孩子尊重客人的意見,避免獨斷專行。當然,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
提示:孩子們在一起,發生糾紛是“家常便飯”,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基本的協商技巧,然後由孩子們自己解決。
小編總結:在孩子分享的過程中,要教會他們正確的分享,不要讓孩子以為分享、謙讓是獲得個人最佳利益的手段,在分享的過程中家長要身體力行的教會孩子。
(兼職編輯:梁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