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不再仰視我們的眼睛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 孩子有沒有表示拒絕, 甚至氣憤?當孩子向你要求某件事的時候, 你有沒有表示拒絕, 甚至氣憤?這種時候, 是孩子的拒絕與氣憤錯了, 還是你錯了?

“人不大, 主意可不小”, 這是許多父母給孩子的評價。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主意正、脾氣大, 為此傷透了腦筋。 大多數父母的方法是“鎮壓”, 一定要將孩子的主意和脾氣鎮壓下去, 否則以後管教不了了怎麼辦?

我和昕昕爸爸不贊成這種做法。 昕昕也曾有過主意正、脾氣大的階段, 但都得到了順利地過渡, 現在的昕昕主意依然很正,

Advertisiment
但脾氣卻很隨和。 我們覺得, 主意正不是缺點, 恰是孩子的優點, 一個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的孩子, 好奇心就會相對較差, 一個沒有好奇心的孩子, 正常的能力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有些家長對我們的想法表示反對, 他們認為, 如果不對孩子的脾氣進行壓制, 會讓他們無法無天起來, 什麼事都認為自己一貫正確, 都和家長對著幹, 這還了得?

我們是這麼想的。 孩子為什麼認為自己一貫正確?為什麼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為什麼無法無天?恰是因為家長壓制得過多, 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其實最早的時候, 孩子根本沒有和家長對著幹的心理, 無非是因為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 不希望自己被強行中斷。 而在這個時候, 家長的要求卻違反了他們的意願,

Advertisiment
這才促使他們出現了固執的舉動。 如果在這個時候, 家長能給孩子一點理解, 根本不可能讓孩子想到“反抗”這個手段。 但家長呢, 由於孩子的拒絕和反抗, 促生了家長維護權威的意識, 又因此對孩子進行了“鎮壓”, 這才使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反抗”上來。 當孩子發現了“反抗”的效果――竟然能讓家長生氣!這讓他們很驚喜, 也認為很有力度, 一個“叛逆的”、“無法無天”的孩子都是這麼被培養出來的。

昕昕小時候, 我們社區旁邊新建了一個社區, 新樓剛交工, 裡面還堆放著很多沙土和建築材料。 我們家住的那幢樓正好緊鄰著那個新社區, 從陽臺上能很全面地看到那邊。

一次, 我看到幾個新入住的居民帶著孩子到樓下玩兒。

Advertisiment
有個大約四五歲的孩子, 對一個沙土堆很感興趣, 他掙脫了大人的手就沖到沙堆邊, 趴在沙堆上挖洞。 帶他下樓的大人顯然不同意, 她追過去喊著:“髒不髒啊, 快起來!”孩子沒理他, 仍舊玩兒得興高采烈。 大人見叫了幾次也沒效果, 就跑過去從背後把孩子抱起來就走。 孩子反抗, 手腳亂蹬, 大人抱不住了, 便把孩子摜在地上, 揚手在孩子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孩子哇哇大哭, 用力地推了大人一把, 又向沙堆跑。 那個大人氣壞了, 三步並作兩步追上孩子, 又把孩子拎起來, 像夾包裹似地夾在腋下往樓道裡走去了。 孩子當然仍舊是大哭大喊、手腳亂蹬。

昕昕發現我趴在窗邊向外看, 也湊過來, 正好和我一起看到了這一幕。

Advertisiment
那時, 她大約有七八歲吧, 我記不太清了, 就記得她問我:“為什麼不讓人家玩兒?”還對我說:“媽媽我也想玩兒。 ”我覺得有點好笑, 那邊都挨打了, 她都不怕我不同意, 竟然想去玩兒。 我看那個沙堆旁邊也沒有什麼威脅安全的材料堆放, 便說:“換鞋去。 ”

我帶著我們家這個七八歲的大孩子跑去人家社區玩沙土, 我往旁邊的花壇邊一坐, 看著昕昕玩兒。 她一會兒把自己的手藏在沙裡面, 一會兒把腳藏在沙裡面, 那高興勁兒甭提了。 我當時的想法也挺簡單, 住在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裡的城市孩子, 有幾個能像我們小時候一樣隨便地玩土和泥?好不容易逮著個機會, 哪能輕易錯過?想想自己小時候, 常會央求大人去河邊幹活兒的時候給自己拎回一小桶結了塊的沙土面,

Advertisiment
整日蹲在院子裡用手“改造”沙土塊, 左鑽個洞, 右劃道溝兒的, 多麼開心!

那天我一直盼望剛剛被“拎”上樓的那個孩子能被他的家長“放”下來, 和昕昕一起玩沙, 但很遺憾, 始終沒能如願。 後來我領著興高采烈的昕昕, 向在另一堆沙土前篩沙的民工要了一小玩具桶的細沙, 回家倒在一個空花盆裡, 然後種進幾頭大蒜, 昕昕負責澆水。 沒過多久, 我們吃上了自己種的絕對無污染的蒜苗。 整個過程, 昕昕開心, 我也高興, 只是那個被拎回家的孩子, 他肯定不開心!

孩子有什麼錯呢?他不過是想玩兒罷了, 有幾個孩子不喜歡玩沙玩土?事實上, 玩沙、土、水一類的手感較細軟的東西, 會刺激孩子的觸覺, 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對於這類遊戲的喜愛是一種天性,家長的粗暴行為,顯然是違反天性的了。

為什麼大人常在孩子最快樂的時候與孩子為敵?或者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究其原因,仍舊是家長的權威思想在作怪。換個說法,就是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種私有財產了,認為他從裡到外完全歸自己所有,自己對其具有指揮與處置權,孩子的任何反駁與反抗行為都是大逆不道,都會使自己的權威受到衝擊與威脅。有些家長會辯解說:“我不讓他做那些事,完全是為他好。”我不否認你提醒他的時候確實是想為他好,但當你強迫他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完全是為了自己。因為當你強迫他的時候,大腦裡已經滿是因為不被服從而燃起的怒火。如果孩子這時問你一句:“憑啥讓我聽你的!”大多的父母會脫口而出:“就憑我是你爸!”“就憑我是你媽!”說到底,家長的做派就是“老子天下第一”。這種思想,我和昕昕的爸爸一直不斷自我約束,避免出現在我們身上。

昕昕五六歲的時候,忽然開始癡迷畫畫。有一天她從幼稚園回家,邊看書邊等著吃飯。我把飯做好了,喊了她幾遍,她都沒理我,於是我走進她看書的房間又叫了她一遍,結果她沒好氣地回了我一句:“哎呀,媽媽,你煩不煩!”我當時就愣住了,有些生氣。可能是一直都注意克制吧,我當時沒說話,走到她身邊看了看,她正在照著圖畫書畫少數民族的小姑娘,畫得很起勁兒。雖然在我看來畫得有些“慘不忍睹”,但她很認真,彩色筆鋪了滿桌都是。我當時就一點氣也沒有了,我覺得真的是我錯了,人家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我卻非得讓人家中斷,換了我我也不高興。所以我對她說:“媽媽沒注意你正忙著,那爸爸媽媽先去吃了,給你留一點在鍋裡。”

我和她爸爸自顧自地先吃飯了,昕昕又畫了好一會兒,我記得一直畫到了晚上八點鐘左右,這才放下畫筆,滿意地走到飯桌前,我把熱在鍋裡的飯菜拿給她,她很高興,還夾起一大口雞蛋送到我嘴邊,剛剛沖我沒好氣說話的事兒,好像沒發生過一樣,我也沒提。我知道,她剛剛的表現,是由於我打斷了她的思路而產生的下意識的反應,不是故意的,所以也便沒有對她強調,更不用說強迫她道 歉了。

大約也是在那段時間,昕昕表現出了很強的參與意識,什麼事都想自己幹。我家住在四樓,昕昕有一輛小自行車,家裡地方小,再說騎著車在屋子裡來來去去會影響樓下的鄰居,所以我們偶爾在昕昕有興趣的時候把小車拿到樓下,讓她在社區裡玩兒。有一次,她玩夠了小自行車,我像往常一樣一手領著昕昕一手拎著小自行車帶她上樓,可昕昕卻提了一個要求――由她把小自行車搬到樓上去,我同意了。

昕昕搬自行車的時候很狼狽,兩隻手不知道抓哪兒好,一會兒抓著腳蹬,一會兒抓著斜梁,一會兒又揪著軲轆,抓哪兒都不得勁兒。我想上去幫她,但她堅決不同意,不讓我碰,我只好像蝸牛一樣跟在她後面,看她用盡吃奶的勁兒搬自行車。好不容易挨到二樓,昕昕累得一屁股坐在樓梯上,我要幫她,她還是不肯。昕昕開始從二樓向三樓努力的時候,她爸爸回來了,在樓道裡遇到我們,見我讓孩子自己搬自行車,連個青紅皂白都沒問,搶上前去從昕昕手裡拿過自行車,說了句“爸爸幫你搬,你快快去給爸爸開門”,便向上走。他哪知道昕昕的心思啊,還以為自己在幫女兒的忙哩!可昕昕不幹了,坐在樓道的地上就大哭了起來。昕昕這一哭,把她爸爸哭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見昕昕跺著腳直說“爸爸討厭”。昕昕爸爸用求救的眼光望著我,我笑著說:“人家昕昕想自己把自行車搬上去呢。”她爸爸這才明白過來,趕忙把自行車還給她。

我們一家人在這裡慢慢悠悠地搬自行車,上樓下樓的鄰居不免有微詞。對門的大姐弄清了我們一家人在樓道裡磨磨蹭蹭的原因,粗著嗓門教訓我們:“小孩子硬生生地逞能,你們這倆大人也跟著一起鬧,她還有了想法呢,小孩子有了想法還了得!放我手裡,照屁股叭叭兩巴掌,哭一個試試,哭一聲把牙打掉……我就不信這個事,哪有那麼多閒工夫陪她磨!”昕昕至今不喜歡當年住我們對門的那位大姐,就因為那句“放我手裡,照屁股叭叭兩巴掌,哭一個試試,哭一聲把牙打掉”,有一天,她爸爸竟然和她一起給那位大姐起了個日本名字,叫“僅次於狼”,昕昕覺得很貼切,以此表示厭惡與憤怒。

我和昕昕的爸爸都覺得,孩子雖然小,卻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做的事,在我們看來,雖然大多不符合邏輯,但在她看來那全部是正常的。如果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的言行,肯定難以取得更多的共同點,親子之間的矛盾便會日益激化,最終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採取了“蹲下來與孩子交流”的方式。當然,“蹲下來與孩子交流”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而是從思想到行為都與孩子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態,讓孩子不再仰視我們的眼睛。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在我們大人看來既固執又不懂事的行為,是由他們所在年齡段的認知力、判斷力與自控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與他自身的心智發展水準有直接關係。試想,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人像他們那般大的時候,對事物的看法又如何能與大人保持一致呢?這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一種自然規律的外在表現。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和判斷孩子的言行,甚至去衡量孩子的智力與品質,那無異於揠苗助長,最後收穫的肯定是滿地死去的秧苗。因為這是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和科學教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所以我們對於“把心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比較重視的。簡單地說,就是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我們就要放下自己頭腦中的“衛生”,轉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為什麼想在地上爬,是故意想把衣服弄髒嗎?肯定不是的,他一定是覺得在地上爬比較好玩兒,而且能近距離地接觸地面,或者看到、拿到與站著來回走時完全不同的東西。又比如已經會自己吃飯的孩子突然提出讓媽媽喂自己的要求,我們就要放下自己頭腦中的“企圖偷懶”的想法,轉而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為什麼突然想讓媽媽餵飯?他大多只是想跟媽媽撒撒嬌,也有些行為只是孩子動作發育敏感期過後的慣常表現而已。

德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的兒子卡爾威特,他是一個出生時反應遲鈍、癡呆的早產兒,但有口皆碑的讚揚聲卻伴隨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在“19世紀德國最著名的天才”的光環中一直流傳至今。卡爾威特之所以由癡呆兒變成天才,離不開父親老卡爾威特的精心培育和啟發,而他之所以沒有像大多數神童一樣最終“泯然眾人”,同樣歸功於他所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卡爾威特的教育心得被譽為教育聖經,而這其中最閃光的一句話就是“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應該首先尊重孩子”。尊重,是孩子順利接受一切教育的前提。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允許他有獨立的尊嚴與獨立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非強制他們將想法與我們同步。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我和昕昕的爸爸從來都不覺得自己一貫正確,也不覺得自己非常完美,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比我們正確,比我們完美,其中的突破從哪裡來?就來自于孩子自身的創造能力,而非外力的改造。

孩子為什麼經常有錯又經常屢教不改?不是孩子的錯,是大人的錯,是大人強求孩子按照別人的方式成長,使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有的父母認為,我把孩子生下來,一輩子受累全都為了他,我供他上學,供他吃穿,如果他不聽我的話,天理何在?反過來還讓我和他平等,還要我尊重他,真是本末倒置!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但我覺得,這話禁不起推敲。換個角度,如果有人供我們吃穿,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我們順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幾個受得了的?時間長了我們就會想:我是個人,不是個動物,我有我的思想和尊嚴,不能被一口吃的和兩件衣裳就連人格都不要了,世上哪有這麼不公平的事!是啊,把角度轉換到孩子這裡,哪有這麼不公平的事!

當孩子做出你認為不正確的舉動時,不要去強迫他按你的想法更正,不妨看看孩子在這些舉動中學到了什麼;當孩子反駁你時,不妨想一想,從孩子的角度上講,是他錯了還是你錯了?或者聽聽他的理由,看看是否事出有因。如果你不是每天對他強調他有多少錯誤,他就不會學會與你“作對”,家長把心態蹲下來,讓孩子在自己的高度上看到我們的眼睛,孩子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我希望我的這些想法,能與其他的父母達成共識,尤其是新爸媽們,從頭做起,往往要比日後更改順利得多。

特別提示

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要首先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允許他有獨立的尊嚴與獨立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非強制他們將想法與我們同步。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對於這類遊戲的喜愛是一種天性,家長的粗暴行為,顯然是違反天性的了。

為什麼大人常在孩子最快樂的時候與孩子為敵?或者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究其原因,仍舊是家長的權威思想在作怪。換個說法,就是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種私有財產了,認為他從裡到外完全歸自己所有,自己對其具有指揮與處置權,孩子的任何反駁與反抗行為都是大逆不道,都會使自己的權威受到衝擊與威脅。有些家長會辯解說:“我不讓他做那些事,完全是為他好。”我不否認你提醒他的時候確實是想為他好,但當你強迫他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完全是為了自己。因為當你強迫他的時候,大腦裡已經滿是因為不被服從而燃起的怒火。如果孩子這時問你一句:“憑啥讓我聽你的!”大多的父母會脫口而出:“就憑我是你爸!”“就憑我是你媽!”說到底,家長的做派就是“老子天下第一”。這種思想,我和昕昕的爸爸一直不斷自我約束,避免出現在我們身上。

昕昕五六歲的時候,忽然開始癡迷畫畫。有一天她從幼稚園回家,邊看書邊等著吃飯。我把飯做好了,喊了她幾遍,她都沒理我,於是我走進她看書的房間又叫了她一遍,結果她沒好氣地回了我一句:“哎呀,媽媽,你煩不煩!”我當時就愣住了,有些生氣。可能是一直都注意克制吧,我當時沒說話,走到她身邊看了看,她正在照著圖畫書畫少數民族的小姑娘,畫得很起勁兒。雖然在我看來畫得有些“慘不忍睹”,但她很認真,彩色筆鋪了滿桌都是。我當時就一點氣也沒有了,我覺得真的是我錯了,人家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我卻非得讓人家中斷,換了我我也不高興。所以我對她說:“媽媽沒注意你正忙著,那爸爸媽媽先去吃了,給你留一點在鍋裡。”

我和她爸爸自顧自地先吃飯了,昕昕又畫了好一會兒,我記得一直畫到了晚上八點鐘左右,這才放下畫筆,滿意地走到飯桌前,我把熱在鍋裡的飯菜拿給她,她很高興,還夾起一大口雞蛋送到我嘴邊,剛剛沖我沒好氣說話的事兒,好像沒發生過一樣,我也沒提。我知道,她剛剛的表現,是由於我打斷了她的思路而產生的下意識的反應,不是故意的,所以也便沒有對她強調,更不用說強迫她道 歉了。

大約也是在那段時間,昕昕表現出了很強的參與意識,什麼事都想自己幹。我家住在四樓,昕昕有一輛小自行車,家裡地方小,再說騎著車在屋子裡來來去去會影響樓下的鄰居,所以我們偶爾在昕昕有興趣的時候把小車拿到樓下,讓她在社區裡玩兒。有一次,她玩夠了小自行車,我像往常一樣一手領著昕昕一手拎著小自行車帶她上樓,可昕昕卻提了一個要求――由她把小自行車搬到樓上去,我同意了。

昕昕搬自行車的時候很狼狽,兩隻手不知道抓哪兒好,一會兒抓著腳蹬,一會兒抓著斜梁,一會兒又揪著軲轆,抓哪兒都不得勁兒。我想上去幫她,但她堅決不同意,不讓我碰,我只好像蝸牛一樣跟在她後面,看她用盡吃奶的勁兒搬自行車。好不容易挨到二樓,昕昕累得一屁股坐在樓梯上,我要幫她,她還是不肯。昕昕開始從二樓向三樓努力的時候,她爸爸回來了,在樓道裡遇到我們,見我讓孩子自己搬自行車,連個青紅皂白都沒問,搶上前去從昕昕手裡拿過自行車,說了句“爸爸幫你搬,你快快去給爸爸開門”,便向上走。他哪知道昕昕的心思啊,還以為自己在幫女兒的忙哩!可昕昕不幹了,坐在樓道的地上就大哭了起來。昕昕這一哭,把她爸爸哭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見昕昕跺著腳直說“爸爸討厭”。昕昕爸爸用求救的眼光望著我,我笑著說:“人家昕昕想自己把自行車搬上去呢。”她爸爸這才明白過來,趕忙把自行車還給她。

我們一家人在這裡慢慢悠悠地搬自行車,上樓下樓的鄰居不免有微詞。對門的大姐弄清了我們一家人在樓道裡磨磨蹭蹭的原因,粗著嗓門教訓我們:“小孩子硬生生地逞能,你們這倆大人也跟著一起鬧,她還有了想法呢,小孩子有了想法還了得!放我手裡,照屁股叭叭兩巴掌,哭一個試試,哭一聲把牙打掉……我就不信這個事,哪有那麼多閒工夫陪她磨!”昕昕至今不喜歡當年住我們對門的那位大姐,就因為那句“放我手裡,照屁股叭叭兩巴掌,哭一個試試,哭一聲把牙打掉”,有一天,她爸爸竟然和她一起給那位大姐起了個日本名字,叫“僅次於狼”,昕昕覺得很貼切,以此表示厭惡與憤怒。

我和昕昕的爸爸都覺得,孩子雖然小,卻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做的事,在我們看來,雖然大多不符合邏輯,但在她看來那全部是正常的。如果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的言行,肯定難以取得更多的共同點,親子之間的矛盾便會日益激化,最終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採取了“蹲下來與孩子交流”的方式。當然,“蹲下來與孩子交流”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而是從思想到行為都與孩子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態,讓孩子不再仰視我們的眼睛。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在我們大人看來既固執又不懂事的行為,是由他們所在年齡段的認知力、判斷力與自控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與他自身的心智發展水準有直接關係。試想,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人像他們那般大的時候,對事物的看法又如何能與大人保持一致呢?這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一種自然規律的外在表現。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和判斷孩子的言行,甚至去衡量孩子的智力與品質,那無異於揠苗助長,最後收穫的肯定是滿地死去的秧苗。因為這是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和科學教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所以我們對於“把心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比較重視的。簡單地說,就是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我們就要放下自己頭腦中的“衛生”,轉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為什麼想在地上爬,是故意想把衣服弄髒嗎?肯定不是的,他一定是覺得在地上爬比較好玩兒,而且能近距離地接觸地面,或者看到、拿到與站著來回走時完全不同的東西。又比如已經會自己吃飯的孩子突然提出讓媽媽喂自己的要求,我們就要放下自己頭腦中的“企圖偷懶”的想法,轉而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為什麼突然想讓媽媽餵飯?他大多只是想跟媽媽撒撒嬌,也有些行為只是孩子動作發育敏感期過後的慣常表現而已。

德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的兒子卡爾威特,他是一個出生時反應遲鈍、癡呆的早產兒,但有口皆碑的讚揚聲卻伴隨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在“19世紀德國最著名的天才”的光環中一直流傳至今。卡爾威特之所以由癡呆兒變成天才,離不開父親老卡爾威特的精心培育和啟發,而他之所以沒有像大多數神童一樣最終“泯然眾人”,同樣歸功於他所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卡爾威特的教育心得被譽為教育聖經,而這其中最閃光的一句話就是“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應該首先尊重孩子”。尊重,是孩子順利接受一切教育的前提。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允許他有獨立的尊嚴與獨立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非強制他們將想法與我們同步。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我和昕昕的爸爸從來都不覺得自己一貫正確,也不覺得自己非常完美,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比我們正確,比我們完美,其中的突破從哪裡來?就來自于孩子自身的創造能力,而非外力的改造。

孩子為什麼經常有錯又經常屢教不改?不是孩子的錯,是大人的錯,是大人強求孩子按照別人的方式成長,使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有的父母認為,我把孩子生下來,一輩子受累全都為了他,我供他上學,供他吃穿,如果他不聽我的話,天理何在?反過來還讓我和他平等,還要我尊重他,真是本末倒置!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但我覺得,這話禁不起推敲。換個角度,如果有人供我們吃穿,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我們順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幾個受得了的?時間長了我們就會想:我是個人,不是個動物,我有我的思想和尊嚴,不能被一口吃的和兩件衣裳就連人格都不要了,世上哪有這麼不公平的事!是啊,把角度轉換到孩子這裡,哪有這麼不公平的事!

當孩子做出你認為不正確的舉動時,不要去強迫他按你的想法更正,不妨看看孩子在這些舉動中學到了什麼;當孩子反駁你時,不妨想一想,從孩子的角度上講,是他錯了還是你錯了?或者聽聽他的理由,看看是否事出有因。如果你不是每天對他強調他有多少錯誤,他就不會學會與你“作對”,家長把心態蹲下來,讓孩子在自己的高度上看到我們的眼睛,孩子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我希望我的這些想法,能與其他的父母達成共識,尤其是新爸媽們,從頭做起,往往要比日後更改順利得多。

特別提示

父母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要首先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允許他有獨立的尊嚴與獨立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非強制他們將想法與我們同步。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