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說, 她三歲的兒子文文只要一見到小朋友就很興奮, 跟著跑跑跳跳, 很開心。 但只要發生衝突, 他往往就是受傷的那一個, 因為他不會動手, 即使被打了, 也只是哭, 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 “看到兒子的窩囊樣, 我就生氣, 他咋就這麼笨呢?”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懦弱”很不滿。
孩子間的“戰爭”並不像我們成年人想像得那麼嚴重, 可能根本無關欺負與被欺負。 學齡前的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 不懂得分享、合作, 爭搶玩具是常有的事。 此外, 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 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與小朋友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很多家長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虧, 當孩子發生衝突了, 尤其是遭遇“暴力”吃虧時, 便沖上去介入孩子的糾紛, 或者教導自己的孩子以牙還牙。 這些做法不甚妥當, 作為家長, 我們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衝突呢?
首先, 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被打了, 他是被傷害的一方, 身體上的傷害及精神上的恐懼, 讓他來到父母身邊尋求慰藉和幫助, 而這時父母的一頓斥責則會讓孩子不安的情緒雪上加霜。 所以, 此時家長要充分接納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其次, 瞭解原因。
和孩子進行溝通,
Advertisiment
再次, 引導孩子摸索出自己解決的辦法。
比如孩子被別的孩子壓在身下, 如果只是把孩子拉開, 讓孩子避開了同伴交往的衝突是不夠的, 接下來父母需要問孩子:“這次媽媽在身邊, 可以幫你把小朋友拉開, 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 而媽媽又不在你身邊, 你該怎麼辦?”讓孩子逐漸找到合適的方法。
同伴交往是孩子們分享知識經驗、樹立積極情感、學會自我調控和人際交往的必經之路。 發生爭執的過程,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