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勇敢面對

社會各界都在強調素質教育, 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有豐富的知識, 而且還要有很強的能力, 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作為家長, 一方面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要捨得“放手”, 儘量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和麻煩, 這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一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小事。


孩子在結束了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後, 總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稚園的活動場所“瘋”一陣。 這天, 他玩著玩著, 又發現了一個令他感興趣的小船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積木。 當時已經有一個小女孩回騎在上面了, 但兒子卻不顧一切地擠到女孩身後,

Advertisiment
硬要騎上去。 自然地那女孩不讓, 於是就發生了拉扯、推搡現象。 這時候, 在一旁的女孩母親走了過來, 相當嚴厲地對兒子責駡了起來。 也許這位家長並不知道我就在附近, 否則她應該不會這樣“嚴厲”。 兒子感到害怕了.小臉漲得通紅, 有些驚惶地望著那位家長。 說實話, 我看到兒子的行為雖然多少有一些“蠻橫”, 沒太注意遊戲時的規則, 但畢竟沒有發生激烈的“暴力衝突”。 可那位元家長卻以不適當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間的矛盾, 使兒子一時不知所措, 甚至害怕起來。 這使我這個做母親的多少有些替兒子不平, 也很心疼。 但我還是打消了自己想去幫助解釋和勸解的念頭。 依然若無其事地與他人談笑,
Advertisiment
眼角則不時關注著“事態發展”。 只見兒子憋紅著小臉與那位家長辯白了幾句, 雖然聲音不大, 表情也有些緊張, 但他還是在力圖說明什麼。 後來, 他終於和小女孩一起騎上了大積木玩了起來, 很快就把剛才的事拋到腦後。


看到了這一幕, 我越發認為自己剛才的“不介入“是正確的。 孩子們的問題更多地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去解決。 大人過多參與只會助長孩子依賴大人的心理。 只有這樣, 孩子才可能學會應付各種困難。 當然, 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事, 家長在事後一定要就事論事地對孩子講清他錯在哪裡, 有哪些地方需要將來注意。 另外, 對孩子受到的委屈也要表示理解並適當給予撫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