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都在強調素質教育, 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有豐富的知識, 而且還要有很強的能力, 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作為家長, 一方面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要捨得“放手”, 儘量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和麻煩, 這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一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小事。
孩子在結束了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後,
總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稚園的活動場所“瘋”一陣。
這天,
他玩著玩著,
又發現了一個令他感興趣的小船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積木。
當時已經有一個小女孩回騎在上面了,
但兒子卻不顧一切地擠到女孩身後,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看到了這一幕,
我越發認為自己剛才的“不介入“是正確的。
孩子們的問題更多地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去解決。
大人過多參與只會助長孩子依賴大人的心理。
只有這樣,
孩子才可能學會應付各種困難。
當然,
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事,
家長在事後一定要就事論事地對孩子講清他錯在哪裡,
有哪些地方需要將來注意。
另外,
對孩子受到的委屈也要表示理解並適當給予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