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喜歡對你說

毫無疑問,正確的交流方式可以達成與孩子間的有效溝通,發現孩子的困惑,找到與孩子的共鳴,減少與孩子的摩擦,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具有共同興趣的友誼關係。

然而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家長懂得溝通的技巧,他們與孩子之間似乎有一座無形的牆,隔離了彼此的親密關係,阻礙了相互間的親切交流。 家長以為是孩子出了問題,豈不知,是他們自己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把孩子的話“堵”了回去,抑制了孩子進一步交流的願望。

▲“不許你跟我這樣說話!”不容分說、不容置疑的命令式口吻是阻斷孩子與你進一步交流的殺手,孩子滿腹的話語就在這麼一聲“不允許”中被扼殺了,接踵而來的其它交流也會被扼殺。

Advertisiment
在強勢的、維護尊嚴的父母面前,孩子只能保持沉默。

▲“這事都怪你,是你沒做對。 ”孩子在跟你敘述一件事的時候,是想找個聽眾,不希望聽到指責,即使確實是孩子做事後,他心裡已經很難過,他跟父母傾訴只是想減輕內心的壓力與焦慮,並不想聽到更多的責備,給他徒增更多的焦慮。 當孩子希望得到理解的時候,父母卻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他會因此得出經驗——與其跟父母說了加重焦慮,不如選擇不說。 如果父母確實想給孩子建議,也要等孩子心情平復以後再說,那樣效果會更理想。

Advertisiment

▲“你別再跟他玩,小心跟他學壞。 ”孩子剛跟你說了些小朋友的趣聞,你就給他提出警告。 要知道,孩子是在跟你分享趣事,父母這樣貿然的冷水無疑澆滅了孩子的興致,孩子還會提起精神再跟你講其它趣聞嗎?

▲“哭有什麼用?”哭是孩子發洩不良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但許多家長並未認識到這一點,總認為哭是不好的行為,所以當孩子向家長哭訴自己的委屈時,他們總極力阻止孩子哭。 在家長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孩子漸漸就會把他的傷心、委屈、心裡的話和眼淚一同咽回去的。

如果家長能換種方式跟孩子交流,耐心地鼓勵孩子說話,情況會大有不同,家庭交往中從父母到孩子的“單行線”也就能轉換成“雙行道”。

◎表示理解。 “嗯,你當時肯定特別生氣。

Advertisiment
”“能理解,換了我也會委屈的。 ”站在孩子的立場,對孩子表示理解與同情,可以毫不費力地贏得孩子的接受和認可。 這時,家長提出的建議將會被孩子接受認可。

◎表示感興趣。 “是嗎?那後來呢?他一定意想不到吧?”饒有興趣地聽孩子講述,適時地追問,可以使孩子打開話匣子,進一步與父母交流。

◎準確解釋出孩子的情感。 “實際上,你是想告訴我你很傷心吧?”很多時候,孩子不太能體察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幼小的兒童,不會說出他們的感受,這就需要家長成為孩子感情的一面鏡子,幫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理清思路,使孩子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

◎表示同感。 “對對對,我也是那樣想的。 ”家長能跟孩子的做法、想法達成一致,是對孩子莫大的激勵。

Advertisiment
及時肯定孩子積極的言行,比很多大而空的表揚更能激發起孩子的上進心,而且孩子也願意跟這個與他有共同語言的家長建立親密關係。

可以看出,跟孩子交流是需要技巧的。 對待孩子的友誼如同對待一件珍貴而脆弱的瓷器,僅靠愛還遠遠不夠,只有家長拿出細心、耐心和技巧,精心呵護,才能使它光潔鮮亮,不被損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