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分享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分享?孩子的各種“假”分享又是怎麼樣來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充實自己
生活中見到過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 其實也難怪,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獨苗, 被人捧著護著, 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 不屬於他的東西也會有父母長輩千方百計為他弄來。 儘管開始只是一隻蘋果一個梨, 但生活點滴的力量可以“穿石”。 成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 容易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難以與人友好相處, 更談不上與人分享、合作。
分享為何流於形式
在銀行工作的張女士已經是一名七歲孩子的媽媽,
Advertisiment
她提出, 在現在的家庭生活中, 往往都是一家四口人或者更多的人圍繞一個孩子的模式, 許多家長也意識到讓孩子與人分享, 不獨佔, 學會想著別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在真正的培養過程中, 孩子的“分享意識”卻往往流於形式, 很多聰明的孩子會發現爺爺奶奶不是真的吃, 只是假裝吃。 孩子一旦發現這個“玄機”, 下次就變得很“大方”了。 可是孩子的“分享”意識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如果有人真的將他給出的東西吃了, 他就會想不通:“不是每次大人都不會真吃嗎?不是假裝的嗎?怎麼把我挑出來的最大的給吃了呢?”
對此, 金寶貝曆山中心孫老師認為, 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最初的自發性的“分享”行為是在一歲左右, 孩子有時會把玩具給別人, 對著別人微笑等。 到兩歲以後, 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但這時的爭搶是一種普遍的行為表現。 分享意識的培養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之後才能發展的, 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認識, 同時也開始思考別人是怎麼想的, 這時給孩子關於“分享”的概念, 他才會理解的。 不同階段不同施教
英才?銀座幼教集團趙春梅總園長認為, 家長應該在孩子出現自發性分享行為時, 給他積極、正面的鼓勵, 為以後的分享教育做準備。 兩歲後, 孩子開始能替別人著想時, 家長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會因為你想到別人, 你就得不到了”,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讓孩子在與人分享時, 自身的需要也能得到滿足。 到三歲以後, 孩子才能將分享作為一種交往手段, 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使用, 慢慢體會著與別人分享帶給別人的快樂。 趙園長認為, 幫助孩子學會分享, 必須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同時給予必要的外在強化, 才能幫孩子真正地建立起分享意識。

增進友誼
適時鼓勵強化分享意識
金色搖籃嬰幼園李冬梅園長認為, 孩子自身需要的滿足, 是建立分享意識過程中的一個必須考慮的條件。 對自己十分喜歡的玩具, 你讓孩子與人分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如果一定要讓孩子“忍痛割愛”, 就有些過於牽強了, 因為成年人有時也不能做到。 這種情況下, 給孩子獎勵也許能讓他做到分享,
Advertisiment
卻不是應該提倡的。 我們還是提倡在可以“分而享之”的情況下, 給孩子語言的肯定, 給孩子一個擁抱, 親孩子一下, 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強人所難, 分享是與人共用快樂。 只有適時地獎勵, 才能幫助孩子理解分享的真正內涵, 才會使分享轉化為內在的、自發的行為。 李園長還提醒說, 讓孩子學會分享, 而不是教會孩子分享。 分享, 不只是一種行為方式, 更是一種美德。 讓孩子學會分享, 關鍵在於體驗。 體驗分享, 才能從內心理解分享的意義。
小編總結:孩子大多數都是家裡的獨苗, 所以他們的分享意思比較差, 讓孩子學會分享, 是要自發的、內在的, 而不是教會孩子分享, 分享, 是一種快樂。
(兼職編輯:梁雋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