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創造

孩子的知識最初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 同樣, 其創造性經驗也需在日常生活中去積累。 因此, 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是孩子探索未知、學習創造的最大源泉。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要從床上下地, 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家長們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方法:

有些家長每次都把孩子從床上抱下來, 那麼孩子會趁大人不備, 從床上小心地溜下, 有可能還會摔上一跤, 因為孩子總想有自己下床的體驗。

有些家長告誡孩子, 這是件危險的事情, 大人不在千萬不可以下去, 以防碰傷。 孩子可能望而卻步, 不敢嘗試。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則告訴孩子, 自己下床時先趴在床上, 然後後退, 這樣可以安全地下來, 並讓孩子在大人保護下試試, 孩子雖然立刻就能學會, 但卻失去了一次獨立思考、探索的機會。

最好的辦法是在床下鋪些墊子, 讓孩子自己獨立下床, 並向他揭示:看看你能有哪幾種下床的方法, 並看看哪種不會摔跤, 孩子通過思考與試驗, 也會自己得到正確的下床經驗。 這就給了孩子一次創造和學習的機會。

有些家長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 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對創造性經驗的學習機會。 例如,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景:爸爸、媽媽, 甚至還有奶奶、爺爺在追著喂兩歲的孩子吃飯。 孩子玩什麼的時候, 總有一個大人在一旁跟著, 對孩子的做法指手畫腳,

Advertisiment
不時提示:危險!小心!不可以!或說:你應該如何如何等等。 其實, 在玩耍中學習、在玩耍中創造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機會, 大人對此應珍惜和合理利用。 孩子只有具備了獨立探索意識, 才是他最大的財富。 如今, 即使孩子參加聯考, 在場外陪考的父母也放心不下, 其實大可不必。 應給孩子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 讓孩子在創造、學習、獨立探索的道路上去成長。 家長要做的則是適當地引發和啟發, 萬事全包全攬的做法是需要眾多家長反省的。

另外, 讓孩子腦袋裡留下一些疑團並不是壞事。 瓦特從小就對“壺蓋為什麼會動”產生了疑問, 因而發明了蒸汽機, 促成了工業革命;牛頓帶著“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的疑問,

Advertisiment
創立了地心引力學說。 讓孩子多問一些“為什麼”, 多一些疑團, 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創造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