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叩柴扉九不開”真是把募捐困難的情形描述得恰到好處。
那位教育家收到這句古詩, 從另外的角度去運用它, 得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Advertisiment
他說:“不錯, 我們現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開’, 可是這也就是說十叩柴扉有一扇是開的。 那麼, 我們要敲開十扇門, 只要努力一點兒, 多敲幾十扇門就是了。 ”
於是, 他把“十叩柴扉九不開”這句話, 改成“百叩柴扉十扇開”, 激勵了他的朋友們, 最終完成了募捐建校的任務。
這類例子還有不少。
有一個發明家想發明一件東西, 他和他的助手們已經進行了1642次試驗, 可是都失敗了。
他的助手說:“你看, 試驗了1642次, 一點兒用也沒有。 ”
這個發明家卻說:“怎麼沒用呢?這使我們知道這1642個方法是不能成功的。 若要成功, 必須在這1642個方法之外去找。 ”
還有一個更有趣味、更富於啟示的例子。
古時候, 一個音樂家得罪了皇帝, 被關在監牢裡, 可他還是每天拉他那心愛的小提琴。
Advertisiment
那個音樂家說: “明天就要死了, 如果今天我不拉, 還能什麼時候拉呢?”
這些例子, 都值得我們記下來。
我們說話的時候, 不能像背書一樣, 把記下的話像鸚鵡學舌一樣地重述。 而是要運用這些話, 來表示我們的看法和態度, 這樣別人就不會覺得我們是書呆子。
一個人每日所遇見的各種可以作為談話的題材和資料, 絕不僅僅只是你與人談話的題材和資料而已, 它們代表著一個個事實。 你要清楚每一句話都正向你說明些什麼, 它們全都向你提供一些對人和對事的看法, 都在影響你對人生的觀點與態度。
Advertisiment
你在吸收它們的時候, 你是需要用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去衡量一番的。 你的耳朵聽到一句話, 你的心立刻對它作出了判斷:喜歡它, 或不喜歡它;同意它, 或是不同意它。
同樣的, 你在運用這些觀點的時候, 你必然也帶著你本人的看法。 所以說出話來的時候, 是進一步說明你對人對事的看法, 證明你所堅持的道理, 或讚美你所認為美的人物, 或是駁斥所認為錯誤的理由和你認為錯誤的行為。
(兼職編輯:李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