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從市場上買回來一個鳳梨,
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
這位母親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鳳梨,
是可以吃的,
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
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
你提不動它,
但是它是圓的,
你可以滾動它。
你聞一聞,
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
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
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
另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鳳梨”,
然後就把鳳梨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
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
Advertisiment
“媽媽, 這個鳳梨很刺手, 我被它刺了一下。 ”
媽媽回應說:“是的, 孩子, 鳳梨會刺手, 不要緊的。 ”
於是孩子又嘗試抓起鳳梨的葉子, 把它拎了起來, 可是鳳梨很重, 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 “媽媽, 這個鳳梨很重, 我拎不動它。 ”
“是的, 鳳梨很重。 ”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鳳梨, 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 他高興極了:“媽媽, 我把鳳梨滾動了。 ”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
“媽媽, 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 鳳梨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 孩子, 鳳梨是一種水果, 是可以吃的。 ”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 切成一片一片, 用鹽水泡一泡, 就可以吃了。 ”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 孩子很快就學會了, 鳳梨是多刺的, 是很重的, 是可以滾動的, 是很香的, 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 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 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 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 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 孩子最終也明白了, 鳳梨是多刺的, 會刺手, 鳳梨是很重的;鳳梨可以滾動, 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 切開來是金黃色的, 沾上鹽水再吃, 又香又甜。 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現的, 孩子不僅懂得了鳳梨的特性, 他還學到了認識鳳梨的方法,
Advertisiment
兩種方法的結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 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
Advertisiment
大部分的家長, 可能都在不自覺中採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 這其實就剝奪了孩
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
對孩子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善於把握。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
非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
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
Advertisiment
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 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 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於是他嘗試著多拿一些, 可是要麼多拿了, 要麼少拿了, 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 後來才真正弄明白, 每次要拿6只才剛剛好。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學會了自己思考, 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 並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 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孩子, 其實是很值得的, 對不對?所以, 我們給家長下面這些建議, 幫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 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擾他,更不要跟在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擾他,更不要跟在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