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從小學會交朋友(圖)

讓孩子從小學會交朋友

寶寶人見人愛, 是每個爸爸媽媽都開心的事情, 不論是嬰兒時期受長輩的喜愛, 還是寶寶時期以後受到同伴的歡迎, 都表示寶寶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讓寶寶從小就學會與人相處呢?

理論篇

什麼是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就是社會標準所能接納的行為、與人相處應有的行為。 因此, 讓寶寶社會化的過程, 就是社會行為的發展過程, 而要與他人達成良好的社會互動, 關鍵就是要培養寶寶與人相處的技巧。 善於與人相處, 往往能使事情更加順利, 因此, 寶寶的社會行為發展一定不能忽視。

Advertisiment

寶寶社會行為發展進程

出生~2個月:會有哭啼、微笑等反射性動作, 因為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出現, 不針對特定的物件, 因此, 屬於較無意義的反射動作。 但是, 若給予適當的回應, 寶寶會產生記憶, 並開始期待你的回應。

3~7個月:對特定的對象展現出不一樣的微笑, 如對主要照顧者和對陌生人露出的微笑明顯不同。

8~24個月:7個月開始, 寶寶漸漸會分辨陌生人, 這也是他開始建立依附行為的時候, 如果主要照顧者離開, 寶寶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形, 這樣的情況會一直到2歲左右, 2歲後會漸漸趨緩。

24個月以後:開始建立依附物件的相似目標, 將和依附物件的關係轉移到其他互動關係良好的物件身上,

Advertisiment
是開始出現明顯的社會行為發展的階段。

影響社會行為發展的要素

寶寶在未進入幼稚園所之前, 主要的交往對象多半是照顧者以及長輩, 若是寶寶有兄弟姐妹或生長在大家庭, 才會有較多和同伴相處的機會。 但是, 以現今小家庭以及少子化的趨勢來看, 寶寶人際關係的發展似乎要到進入幼稚園才真正開始。 不過, 寶寶社會行為發展得順利與否, 源自其和主要照顧者發展出的“依附行為”, 由此可知, 依附行為是寶寶未來社會行為發展重要的基石。 另外, 寶寶本身的氣質也會影響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遊戲類型的改變更能看出寶寶人際關係的進展。 寶寶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與許多因素都有關係。

● 依附關係

Advertisiment

依附關係是寶寶和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 會在寶寶7~24個月時慢慢建立起來。 這種模式一旦建立, 只要照顧者離開, 寶寶便會出現不安、哭鬧的反應, 但是照顧者一回來, 寶寶便會感到十分愉悅, 並立即與照顧者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這樣的模式便是安全的依附行為。

如果照顧者能夠及時發現寶寶的需求, 並配合他的步調給予適度的滿足, 就能得到寶寶的信任, 進而發展出安全的依附關係。 相對地, 若是照顧者不能及時察覺寶寶的需求, 也沒有和寶寶進行足夠的肢體接觸, 便無法發展出安全的依附關係。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會阻止寶寶社會行為的腳步, 而安全的依附關係將有助於寶寶建立對人的信任感, 感受到被愛,

Advertisiment
也會對人較有信心, 從而建立安全感。 寶寶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 才能夠主動探索周圍的環境併發展出和其他人的互動行為。

● 氣質

寶寶與生俱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 稱作氣質。 這些天生的氣質, 都會影響他人和寶寶互動的方式, 在寶寶的社會行為發展之路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而氣質中又可細分為9大項目: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適應度、堅持度、反應閾、反應強度、情緒本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