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從自由走向紀律的秘密

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 給孩子充分認識的自由。 有這種自由, 他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規律, 才能夠去認識、認知。 那麼是不是這種自由就是絕對的呢?是不是還應該有個約束?比如說還應該有個紀律呢?這是我們從事這個教育後, 所有的人都要訊問的問題。  
蒙台梭利方法台的自由以及這個有著特定含義的“紀律”, 跟我們平常意義上的紀律不一樣, 也像“自由”這個概念一樣, 含義很深很廣。  
我們平常意義上的紀律的“典型形象”, 就是比較聽老師的話, 很安靜地坐在那兒, 不活動。 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紀律的“典型形象”跟這個含義是截然不同的。

Advertisiment
在談到紀律這一章時, 蒙特梭利強調了這麼一句話:說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 那麼大家就會不明白, 紀律怎麼會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呢?她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 這是第一點。 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 當你自動遵守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 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 “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我稱之為紀律。 ” 
這個紀律概念是很寬泛的。 這個“生活準則”到底是什麼?人怎麼樣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聽起來好像有點難於理解, 我一個一個概念地解釋。 人怎麼樣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我舉過那個心理學上著名的例子, 我覺得它應該成為做自己主人的經典事例。
Advertisiment
我們生活中有大量情況和它相像, 同我們的生活是很符合的。 有一個小女孩平時由保姆帶。 注意, 帶她的是保姆。 保姆平時帶他的時候, 她一動水龍頭, 保姆就說:“不要動, 不可以動, 你會把衣服搞濕的。 ”每次都重複。 注意, 每次都重複。 保姆肯定是怕麻煩, 因為衣服濕了做保姆的會有很多麻煩。 後來, 這個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的時候, 她外婆家有一個花園, 花園中間有一個噴水的噴頭, 小女孩非常想動這個噴頭, 但她停住了, 外婆說:“你動呀!你為什麼不動她?”小女孩非常矛盾, 但她最後還是說:“噢, 我不能。 我不能動, 我的保姆說我不能動。 ” 
她已經受到了約束和禁忌。 她不能動這個東西。 她想動, 這是她內心告訴她的。 但她的內心不能起決定的作用了。
Advertisiment
她的外婆也不能起決定的作用了。 決定她的行為的是她的保姆。  
可是她外婆說:“她不在呀!外婆讓你動呀!”她說:“不!我不能動!”就是說當保姆不在的時候, 保姆這個人依然在控制這個孩子。 保姆進入她的心中, 肉體化了。 這個孩子做什麼根本聽不了自己的聲音, 她只能聽從大人的話, 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 當一個不能成為她自己時, 就會出現矛盾和掙扎, 痛苦就產生了。  
從我們今天所談問題的角度說, 她很遵守保姆給她制定的“紀律”, 她內心想動, 但她的內心已被她人管束和控制。 注意, 不是自己控制自己。 事實上, 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 他們常常在遊戲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動約定一些規則並很好地遵守它。
Advertisiment
例如遊戲規則、衛生規則、交通規則等等。 但這些規則應當是和兒童的發展和諧的, 是兒童在生活中, 在同小朋友的遊戲中自己建立的, 是促進兒童發展的, 是和兒童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 這樣的規則必須量少、嚴謹和科學, 並且可由兒童自己去創造。 這樣的規則, 兒童遵守才極有樂趣, 而破壞這種規則兒童就十分痛苦, 因為它已成為兒童生命的一部分。  
為什麼這個事例是經典的事例呢?因為幼兒和兒童時期的父母、幼兒和兒童時期的老師、幼兒和兒童時期的保姆最重要了。 兒童到了8歲, 還在崇拜或熱愛他的老師。 但到了初中, 孩子將去愛一個朋友, 愛

一個明星, 到了高中, 將去愛或暗中愛一個同學或心中的愛人。

Advertisiment
在兒童成長中, 老師是逐步退出他愛的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們學校很多從其他幼稚園轉來的大孩子, 進來以後都有這種現象。 過去很多孩子可能很聽老師的話, 很聽父母的話, 每一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是由老師來安排的。 就是老師讓你幹什麼, 就做什麼。 但是來我們蒙特梭利幼稚園後, 突然把學什麼的自由給他的時候, 他就不知道做什麼了。 他經常無所事事, 就等著老師給他分配學習任務。 如果老師不給他分配的話, 這一天他什麼都不幹。 這在蒙特梭利看來是不可想像的。 事實上我們人類好多的可貴的創造力就是被這些東西一次一次抹煞了。 無形當中就有一種禁忌, 使你不敢去思想, 不敢去想超越這個範圍以外的事情。思想的桎梏就產生了。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比如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她的孩子6歲時,力氣特別大,為到電視機後面找乒乓球,不小心把電視機碰到地上了。電視機摔碎了。那個時候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是個貴重的東西,在家中的位置大概像現在的小汽車。她媽、她哥、她妹以及親戚朋友都訓導他:這麼大的事,你怎麼不打那個孩子,也不訓,也不說,你會把孩子慣成啥樣子。她說,不,我決不訓我的孩子,我只對他說:“沒關係,你是不小心。”她說,她小時候動了收音機,她媽媽訓她,不讓她動。每次都這樣,結果搞成心理障礙了,她現在就是不敢動音響上面那些鈕,她一動就恐懼。她在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是心理障礙,她自己能知道。她說她決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礙。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電腦公司做技術員,一拿改錐手就發抖。這簡直不可想像。大家幫助他分析他童年的經歷,說到他爸爸對他怎樣怎樣。這個“好孩子”不斷點頭。後來他成為一個蒙氏教育的熱心者。他的成長從某種程度來說“紀律”變成了發展的障礙,這種障礙,也是形成真正紀律的障礙。 
我們如何讓孩子養成那種紀律,而且是自由中,讓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成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顯然這是指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是有興趣的,孩子就會反復做那件事;在這樣反復練習中,就會產生專注,也會產生有序;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則,最早的紀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師講,蒙特梭利所說的生命的紀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紀律是指專注,行為的紀律是指順從,兒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則,也就是能順從規則。而這些必須建立在兒童自發性的活動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麼樣的紀律能超過這種紀律呢! 
幾年來的實驗證明確實如此。那些已被管制過的孩子,在自由中經過幾個月的發洩後,開始學會傾聽自己心靈的呼喚而有了自發的行動後,便產生了某種區別於他人的傾向,紀律在這時也就開始出現了。直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因為自由產生這一效果。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先判斷可選擇和不可選擇,如果他們認為對的總是十分順從。在幼稚園,老師們總是這樣說孩子:“看見了嗎?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當這句話變為一種生命現象時,我們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義。 
許多許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發生在這所幼稚園裡,儘管人們在看待這些問題時觀

念不一樣,但我們還是驚奇地發現,許多現象、觀念原本不是某種民族和文化的產物,而是通過自由和愛產生的一種生命的現象。提升人的生命狀態成為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不敢去想超越這個範圍以外的事情。思想的桎梏就產生了。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比如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她的孩子6歲時,力氣特別大,為到電視機後面找乒乓球,不小心把電視機碰到地上了。電視機摔碎了。那個時候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是個貴重的東西,在家中的位置大概像現在的小汽車。她媽、她哥、她妹以及親戚朋友都訓導他:這麼大的事,你怎麼不打那個孩子,也不訓,也不說,你會把孩子慣成啥樣子。她說,不,我決不訓我的孩子,我只對他說:“沒關係,你是不小心。”她說,她小時候動了收音機,她媽媽訓她,不讓她動。每次都這樣,結果搞成心理障礙了,她現在就是不敢動音響上面那些鈕,她一動就恐懼。她在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是心理障礙,她自己能知道。她說她決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礙。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電腦公司做技術員,一拿改錐手就發抖。這簡直不可想像。大家幫助他分析他童年的經歷,說到他爸爸對他怎樣怎樣。這個“好孩子”不斷點頭。後來他成為一個蒙氏教育的熱心者。他的成長從某種程度來說“紀律”變成了發展的障礙,這種障礙,也是形成真正紀律的障礙。 
我們如何讓孩子養成那種紀律,而且是自由中,讓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成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顯然這是指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是有興趣的,孩子就會反復做那件事;在這樣反復練習中,就會產生專注,也會產生有序;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則,最早的紀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師講,蒙特梭利所說的生命的紀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紀律是指專注,行為的紀律是指順從,兒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則,也就是能順從規則。而這些必須建立在兒童自發性的活動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麼樣的紀律能超過這種紀律呢! 
幾年來的實驗證明確實如此。那些已被管制過的孩子,在自由中經過幾個月的發洩後,開始學會傾聽自己心靈的呼喚而有了自發的行動後,便產生了某種區別於他人的傾向,紀律在這時也就開始出現了。直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因為自由產生這一效果。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先判斷可選擇和不可選擇,如果他們認為對的總是十分順從。在幼稚園,老師們總是這樣說孩子:“看見了嗎?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當這句話變為一種生命現象時,我們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義。 
許多許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發生在這所幼稚園裡,儘管人們在看待這些問題時觀

念不一樣,但我們還是驚奇地發現,許多現象、觀念原本不是某種民族和文化的產物,而是通過自由和愛產生的一種生命的現象。提升人的生命狀態成為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