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快樂地“做”自己

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個性好, 其實, 直木做梁、物盡其用才能各得其所。 俄國心理學家尼占拉・納裡岑對此打了有趣的比方:“一個身高兩米的人在潛艇裡工作, 他只能往潛艇裡面爬行。 最後此人要求外科醫生把他的腿鋸掉一段, 否則工作太不方便了……”一個令人羡慕的高個子, 因為沒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優勢變成了劣勢。

大志家和豐豐家是門對門的鄰居, 兩個孩子同在一個幼稚園上學, 豐豐做事心靜, 學什麼都快, 業餘時間還學拉小提琴;大志愛運動, 喜歡玩打仗的遊戲, 愛看武俠片。

Advertisiment
大志媽媽常拿豐豐的沉靜好學“教育”大志, 並把大志關在家中, 以培養他的“靜心”。 大志媽媽還在業餘時間讓他學彈電子琴。 大半年過去了, 大志依然故我, 別說彈一個像樣的曲子, 就連一個調都彈不准, 氣得媽媽整天跟他嚷嚷:“你要是能像豐豐那樣好學上進, 就好了!”

大志媽媽抱怨大志不像豐豐那樣好學安靜, 是否家長自己也應換一副眼鏡看孩子呢?

其實, 無論孩子好動還是好靜, 內向還是外向, 對孩子來說並無好壞。 在一個社會人群中, 需要不同個性的人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 但我們的社會有時卻只會認同某些性格特徵, 相對排斥另一些性格特徵, 我們的父母便會為孩子的某一性格特徵擔心。

如果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不好,

Advertisiment
久而久之, 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好, 對自己不接納、不喜歡, 由此產生的自我衝突, 會伴隨著自我缺陷感。 因此, 讓孩子快樂地“做”自己, 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