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找到內心成長的力量

如果孩子八九歲, 你問他“你的理想是什麼”而他很茫然;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就否定自己, 說“我不會”或“我不行”;如果孩子除了會鋼琴、奧數, 生活上一無所知……這對孩子來說, 是一件很慘的事情。

他對自己、對生活沒有想法, 他的內心沒有力量, 他不思進取, 極易被打倒。 我們常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 而是自己”, 強調的就是一個人的內心力量。 一個人內心的力量是如何積攢起來的?是成年後自然而然就會擁有呢, 還是要從小開始沉澱?“點燃希望, 放飛夢想”活動發起人之一、心理專家林纓表示, 內心的力量是成長最根本的推動力,
Advertisiment
這種力量孩子本來是擁有的, 但卻被父母無意間摧毀了。
缺乏夢想的孩子
林纓介紹, 前一陣子她在一個社區活動中, 曾問一些三、四年級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麼?那些孩子很茫然, 連眼睛都是迷茫的, 他們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或想做什麼。 孩子連想做什麼都不知道, 這一點讓她非常震驚。 也就是說, 在最富有想像力的成長階段, 孩子卻沒有夢想。
林纓說, 我們對孩子物質方面的關注有了, 有的遠遠超出了需求, 但卻非常少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 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快樂嗎、孩子的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林纓認為現在的家長普遍強勢, 為孩子拿主意做決定, 看似照顧得無微不至, 實則粗暴地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Advertisiment
孩子往往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更不要說犯錯了。 虎父無犬子, 但現實是“虎父”養出來的往往是小老鼠, 這是因為強勢的家長往往剝奪了孩子成長的力量。

如何做?
欣賞孩子:具體事件+抽象讚美
林纓表示, 要讓孩子找到內心的力量, 首先要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任, 相信自己能做到。 家長要發現孩子具體做得好的地方, 然後加以欣賞, 從而提煉出他的特性。 比如孩子開始做家務了, 家長要看到, 並表示欣賞:你的碗洗得真的乾淨, 你真是細心、愛幫媽媽的人。 家長可以用具體的事件加上抽象概括的讚美來表揚孩子。
林纓指出, 在孩子做的過程中, 家長不要只注重結果, 因為孩子剛開始去做一件事情時,
Advertisiment
你不能要求他做得很好, 或者沒有犯錯。 如果因為孩子做得不好或做錯了而批評或打罵孩子, 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如孩子第一次洗碗時把碗打碎了, 這時家長不要批評, 因為孩子的能力還沒培養起來, 應說:你真棒, 主動幫媽媽幹活了, 碗打碎了沒關係, 我相信你下回會注意的, 你會越做越好的。 家長要欣賞他未來的樣子, 而不是關注現在的結果。 再比如, 孩子近段時間學習勤奮了, 努力了, 可考試成績沒有上來, 這時不要批評他, 而應說:“媽媽知道你這段時間真的很努力, 這次沒考好沒關係, 我們繼續加油, 相信成績會上來的。 ”
林纓說, 孩子的內心有力量的話, 他會有希望。 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希望, 讓他相信他是行的。
Advertisiment
不能孩子一做錯, 就說:完蛋了, 這輩子你都這樣了。 要去欣賞他的能力, 告訴他未來會更好。 只要努力, 就會更好。 不要看到眼前的失敗就放棄, 就把孩子打倒在地。 給孩子多次機會, 訓練他的能力, 允許他做錯。 能力不是一教就會的, 要長期學習練習才能獲得。 要是老否定孩子, 孩子會無望, 他會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 從而放棄自己, 這是最可怕的。

肯定孩子:讓他有選擇的權利
林纓說, 可以讓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決定。 0到4歲的孩子, 可以讓他決定穿什麼衣服、10元以內的零食自己決定買哪樣等。 但我們看到的是, 家長跟孩子說:想吃什麼自己拿, 可孩子選了, 家長又說:這個不好吃, 另外拿一樣。 當孩子在玩遊戲時, 跟媽媽說:媽媽,
Advertisiment
我再玩一次。 媽媽卻說:這有什麼好玩的, 玩另外一個。 這些事情看似沒有什麼, 但事實上家長已經用自己的意志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 這樣的時候多了, 孩子就會不去做決定了, 再說讓他做決定拿主意時, 他會說:無所謂了, 你決定吧。 等他長大了, 他仍會等你做決定。 這時很多家長又會生氣:怎麼什麼事都不管, 都讓我給他拿主意呀?而不知道這一切全是家長自己造成的。
在孩子小時, 要給他適當的自由, 如選玩具的自由, 佈置自己房間的自由……要讓孩子覺得我是有價值的, 我的意見是有價值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林纓說, 告訴孩子, 不管未來你是老闆、掃大街的, 我都認為你是我的寶貝, 你是很棒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否則孩子會討好你,你會控制孩子。當我們盲目用物質去交換孩子本來就很愉快在做的事情時,會摧毀掉他內心本就有的力量。比如,學習本來是孩子的事,但如果家長以學習好為條件許諾孩子各種物質獎勵後,孩子就會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一旦沒有了外界的物質肯定,他就會沒有學習的動力。
林纓強調,人向好的力量是天生的,但如果這種自然而然體現出來的天性用物質加以衡量時,孩子會把物質條件看作基準,當沒有了外界的這種物質支持時,他就會放棄去做。
(實習編輯:朱小丹) 否則孩子會討好你,你會控制孩子。當我們盲目用物質去交換孩子本來就很愉快在做的事情時,會摧毀掉他內心本就有的力量。比如,學習本來是孩子的事,但如果家長以學習好為條件許諾孩子各種物質獎勵後,孩子就會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一旦沒有了外界的物質肯定,他就會沒有學習的動力。
林纓強調,人向好的力量是天生的,但如果這種自然而然體現出來的天性用物質加以衡量時,孩子會把物質條件看作基準,當沒有了外界的這種物質支持時,他就會放棄去做。
(實習編輯:朱小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