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犯一犯錯誤

一位從國外歸來的朋友給我講了這麼一則小故事:一天, 她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 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拿著一把鑰匙, 動作笨拙地插進鎖中, 想打開臥室的門, 可怎麼也打不開。 於是朋友主動過去想幫他一下, 卻被老師阻止。 美國老師說, 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 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 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這門應該是怎樣打開的。 果然, 那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 終於將門打開了, 他欣喜地大拍其手, 興高采烈的程度絕非大人幫他打開門所能比擬。
聽了朋友的敘述, 我陷入了思索。 孩子的錯誤,

Advertisiment
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立即予以糾正的, 如亂丟垃圾, 不講整潔, 欺侮弱小等, 一旦放任以後就難以收拾;而另一種, 是孩子能夠自行糾正的, 主要是如何適應生活的那一類, 是應該允許其犯一犯“錯誤”的, 如前所述。 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 其實正是不斷改正錯誤、自我完善的過程, 假如不給予這類機會, 將會使他們變得懶於動手, 疏於嘗試, 習慣依賴父母。 其實, 正像曾經迷過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記回家的路一樣, 往往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消滅錯誤。
我女兒有一次因好奇心發作, 想“鑒定”一下瓷碗究竟會不會破碎, 竟當著我的面拿了一隻往地上摔, 面對滿地的碎片, 她自知犯了“錯誤”, 以為將遭受我的訓斥和懲罰。
Advertisiment
但我只是要她自己去掃碎片, 讓她記住瓷器易碎的常識。 後來女兒從易碎的瓷器聯想到同樣易碎的玻璃杯、鏡子、瓶子、眼鏡等, 自覺地學會了保護和使用, 再也沒有摔碎過任何東西。 我想, 讓女兒故意摔碎一隻碗還是非常值得的。 與之相反的例子是, 我的一個同事, 小時候有一回嘗試著自己洗衣服, 用去不少洗衣粉, 還把衛生間弄得一塌糊塗, 衣服也沒洗乾淨, 結果招來母親一頓臭駡, 父親還差點打了他, 從此他對洗衣服有了一種本能的抵觸和恐懼, 洗涮之類一直由母親代勞。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反而使他們犯了更大的、真正的錯誤。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誤, 家長需要做的, 是如何將孩子“犯錯誤”過程中的不利、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