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小孩子似乎總是不聽話,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 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無論你輕言細語還是嚴肅地說上多少遍, 他們總是不肯聽, 因此常常令眾多的父母煩惱。
仔細觀察發現, 不是小孩不聽話, 而是做父母的不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這種年齡的小孩已具備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但這種潛在的能力只有通過適合其年齡特點的說話方式才能夠被激活并得到充分發揮。 那么, 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說, 兩三歲的孩子才會聽話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借助以小孩為"主角"的故事
快3歲的冬冬特別依戀媽媽。 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 就哭鬧不止, 幼兒園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 有一天, 媽媽嘗試著編了一個故事講給冬冬聽,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這么講的:"有一個小朋友, 媽媽給他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叫冬冬。 可是, 這個小朋友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 叫跟-屁-蟲, 小名叫蟲蟲。 因為他總是像一條小蟲子跟在媽媽的屁股后面。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借助小孩心目中"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常常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表達這樣的意思:你這樣做不對, 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 也就是說, 與小孩接觸親密、關系親近的人的態度與行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但小孩對待權威人物的態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 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 而不在現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 譬如在家的時候, 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 在幼兒園的時候, 父母就有可能成為權威。 借助這些可親可敬的人來引導小孩的行為, 常常很靈。 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 不肯讓媽媽往身上抹爽身粉,
Advertisiment
借助有趣的活動來鼓勵
俗話說:小孩愛吃搶飯, 的確如此。 一個小孩吃飯可能吃得不好, 要是幾個小孩一起吃, 他們就會爭著吃、搶著吃。 是飯菜香嗎?不一定。 原因就在于這不僅僅是吃飯, 還是一場小小的比賽。 小孩子一般都喜愛活動, 活動的趣味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對他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小孩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 通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 比如,小兵不到3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實際上,小孩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家長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家長多種方式的啟發,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么反應,家長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家長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偏差。
●智力發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家長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長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家長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愿做。
比如,小兵不到3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實際上,小孩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家長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家長多種方式的啟發,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么反應,家長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家長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偏差。
●智力發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家長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長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家長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