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自主的選擇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會不斷遇到各種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如何選擇才能達到較好的結果?有賴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 有賴於判斷力, 也有賴於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各方面智慧的綜合。 要培養選擇能力, 就應特別注意培養思考的習慣和方式。 這也有一個從小訓練、循序漸進的過程。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 父母會在很多事情上為他們做主:“看電視還是玩遊戲?”“喝牛奶還是喝飲料?”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 自己知道哪一種選擇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等孩子年齡再大一點,

Advertisiment
父母也會讓他們在關鍵的事情上聽從自己的建議:“上普通高中?還是上藝術學校?”“學文科?還是學理科?”因為父母認為, 憑自己多年人生閱歷得出的結論, 肯定比孩子的想法更切合實際。

在父母密切的“關懷”下長大, 孩子在學習、生活, 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上, 會變得不知所措, 不相信自己能夠獨立做好什麼事, 凡事都依賴父母的安排;再不然則會產生叛逆心理, 自信心變得扭曲, 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偏要和父母作對。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讓孩子構建獨立自主的意識, 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真正獨立的人格是建築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 而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從培養自主選擇的能力開始。

不用擔心七八歲的孩子不懂得“選擇”是什麼意思。

Advertisiment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自幼時對細小事物的理解和選擇開始, 父母要逐步培養、啟發和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如此一來, 他們才將更有能力和信心去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社會。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時, 選擇教育就可以開始了。 要注意的是, 對已經處於學齡期的孩子, 父母在要求他們做出決定時, 不應只是簡單地讓他們“選A還是選B”, 或回答“是還是不是”。 這種選擇題對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性並無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