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喜歡做的事情

年輕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勝於己, 便竭盡全力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 但是, 我們給的是不是給對了?我們知道孩子的真實需求嗎?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又是什麼呢?

給孩子以愛, 比任何物質的給予都來得重要, 愛的表現不能以物質來替代, 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 而應滲透在日常的生活細節裡。

耐心地傾聽和觀察幼兒, 瞭解孩子的需要, 千萬不能以自己大人的意願和經驗去對孩子進行安排, 兒童在各個敏感期會出現不同的需求。 當孩子追根究底的時候, 父母不要嫌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

Advertisiment
特別是所問的是自己也不清楚的問題時, 更需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去探究。 如果父母顯得不耐煩, 將會極大地打擊孩子“敢嘗試, 喜探索”的潛能與興趣, 而且對父母會產生懼怕, 父母就更難去瞭解自己的孩子了。

替代不是愛, 一些孩子能做的事儘量讓孩子去體驗。 父母的替代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去感覺和實踐的機會。 就如孩子能自己吃飯, 而我們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飽, 怕孩子將飯菜撒地上, 而硬是追著孩子喂, 表面上是很費神地去呵護自己的孩子, 而實際上是嫌孩子吃得慢, 嫌孩子搞髒了地方, 希望快快完事, 這實質上愛自己更多一些。 其實兒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是一大樂事, 我們不要怕孩子做錯、弄砸, 只要我們能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讚賞,

Advertisiment
孩子就能在失敗和挫折中成熟起來。 慢慢地, 孩子會從生活的獨立中, 培養出自信和負責的德行。

兒童的成長發育須依循其特有的規律, 既不能揠苗助長, 也不應完全放任而錯過最佳敏感期。

一些父母, 認為現實社會競爭激烈, 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希望能早些為孩子灌入各種知識, 恨不得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知識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裡去。 由於孩子有如海綿似的吸收力, 早灌入的確有眼前的收效。 但不是孩子需要的, 喜歡的, 不但對孩子的心性、頭腦沒有幫助, 弄不好, 還會導致孩子厭學, 甚至弄出問題來。

孩子心智的健康, 比知識的掌握更為重要, 試想很聰明, 但缺乏責任感的人對社會和家庭有用嗎?我們更應注重孩子自我秩序(歸位、等候、不打擾人)的建立,

Advertisiment
專注力的培養和對新事物勇於探求的興趣, 也就是讓我們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學會做人, 學會生活, 學會學習”。

從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研究, 以及教育原理的顯示, 兒童在六歲前的自我感悟和發展將影響其一生。 這就需要我們及早瞭解孩子各階段成長變化的情形, 適時地給幼兒創造適合的環境和給予正確的引導, 以滿足其內在的需要。 在嬰幼兒期應提前介入早教, 早教的好處已是無須爭論的問題, 問題是如何能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氛圍下, 學得隨意, 學得樂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