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自己處理矛盾

當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時, 他們出於本能會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 對此, 有關育兒專家指出, 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矛盾, 這樣做比直接介入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方法1:教孩子分析問題根源

案例:4歲的辰辰正津津有味地玩著幾輛玩具汽車, 在旁看了半天的鄰居小朋友軍軍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輛也玩了起來。 辰辰馬上想搶回來:“這是我的玩具, 不給你玩!”軍軍也不示弱, 堅持不給……

提示:如果父母採用沒收玩具的方法, 也許能很快制止孩子們的爭吵, 但或許孩子以後還會因為其他原因,

Advertisiment
或者其它事情再次爭吵起來。 所以, 關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然後自己想辦法解決。

建議: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 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 例如, “辰辰你能不能和軍軍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互相商量, 取得想法的一致。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 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方法2: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

案例:星期天, 5歲的天天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一起踢球, 媽媽在一旁和鄰居聊天。 突然, 天天叫喊著跑到媽媽面前:“青青剛剛踢了我一腳!”這時,

Advertisiment
青青也跑上前來:“是他先罵我的!”

提示:如果媽媽為了平息孩子們的爭執, 對天天承諾: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 我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如果這樣做, 永遠達不到幫助孩子成長的效果, 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錯覺:就算是表現不好, 也能得到好處。

建議:如果孩子間起了紛爭,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說清發生爭執的原委。 一旦瞭解了事情的真相, 媽媽可以有針對性地説明孩子們認識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 尤其是他們各自存在的問題。 可以告訴孩子, 罵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現, 不能因為別人先做錯了, 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 然後在孩子們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後, 讓他們學會向對方認錯、道歉。

Advertisiment

在這個過程中, 媽媽應多用“你有什麼好的主意?”“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等提問, 讓孩子感到自己有權利也有責任去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方法3:讓孩子自己面對矛盾

案例:遊戲場裡, 3歲的冬冬見茵茵小姐姐在秋千上玩得樂不思蜀, 他也想玩, 但茵茵就是不肯下來。 沒辦法, 冬冬只得到媽媽那兒求助, 希望媽媽叫茵茵下來, 讓自己也能玩一會兒。

提示:如果此時冬冬媽媽上前叫茵茵下來, 讓給冬冬玩, 容易引起孩子之間的嫉妒和不平衡。 也容易縱容孩子一遇到困難或麻煩, 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師解決的習慣。

建議:孩子之所以喜歡找成人解決問題, 主要是他們害怕與其他小朋友打交道。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成人想像中更懂道理, 只要父母告訴他們:“玩具要和大家分享。 ”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朋友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 這樣會讓他更自信。 下一次, 他也就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了。

糾正孩子的錯誤做法

任人擺佈 有的孩子缺乏主見, 很容易被人指使或擺佈。 此時父母應指導孩子勇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而不要總是按照別人的方式去行事。

凡事佔先 如果孩子表現得很霸道, 凡事都要佔先時, 父母應教會他一些基本的規則, 每個人都有權利玩他想玩的玩具, 不能獨享而是應學會分享。

利益交換 如果孩子喜歡用交換利益的方式去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父母應及時糾正孩子的做法。

Advertisiment
告訴孩子, 友誼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 而是一種健康的給予和獲得。

捉弄他人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取笑、捉弄他人的行為時, 可以通過故事或影視片, 幫助孩子體會自己遭遇取笑或捉弄時的感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