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自己面對人際衝突

兒子松松放學後,總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稚園的活動場所內“瘋”玩一陣子。 每天,我去接他時,總是先和其他家長聊一會兒天,等松松玩夠了,然後才帶他回家。

這天,我剛走進幼稚園,就看到松松在鑽木屋。 他玩著玩著,突然發現了一個像一條魚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積木,這讓他十分感興趣。

當時已經有一個小女孩騎在上面,玩得很開心。 可能是松松太想玩這個積木了,他不顧一切地擠到小女孩身後,也要騎到積木上去玩。 小女孩當然不讓,於是兩個孩子發生了爭執。 正在推搡時,小女孩的母親走了過去,語氣相當嚴厲地責駡起松松來。

Advertisiment

也許,小女孩的媽媽並不知道我在附近,否則她不會這麼肆無忌憚地大聲斥責松松。

我看到松松的小臉漲得通紅,驚慌地望著女孩的媽媽。 雖然我看到兒子的行為多少有些“蠻橫”,沒有注意遊戲時的規則,但是,兩個孩子畢竟沒有發生激烈的打鬥,這個女孩的媽媽卻以不適當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間的小衝突,松松一下子變得無助起來。

看到兒子驚慌的神情,我多少有點為他抱不平。 當時,我很想和女孩的媽媽理論,為松松撐一下腰。 但轉念一想,松松終究要長大,需要獨立去處理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時常也會面對這樣的人際衝突,不如現在就讓他自己去面對。

於是,我打消了想去幫助松松解釋或勸解的念頭,依然若無其事地與其他家長交談,同時,我用眼睛的余光關注兒子的表現。

Advertisiment

我看到,松松結結巴巴地與那位母親爭辯了幾句,雖然聲音不大,但卻在力圖說明什麼。 後來,女孩的母親可能覺得松松還是個小孩子,就是想玩這個積木,所以沒有再為難松松。 終於,松松和小女孩一起騎上積木玩了起來,很快,他們就把剛才的不愉快拋到了腦後。

看到這一幕,我更加堅定地認為自己剛才的“不介入”是正確的。 孩子們的問題更多地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解決。 家長過多的參與只會助長孩子依賴的心理。 讓孩子獨立去面對交往中產生的衝突,孩子才能學會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潛在規則,懂得合作和忍讓,也逐漸學會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利,遇到生活中的困難不再躲避。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總是一味地以自己孩子為中心,認為主角永遠應該是自己的孩子,而事實上,一旦環境發生了變化,孩子就有可能從主角轉變為配角。 那麼,孩子怎樣去適應其中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適應新環境,就不是父母能左右得了的事情。 因此,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自己處理面臨的困難,培養溝通能力。

當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帶來的痛苦體驗時,才會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 如果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在挫折環境中變被動為主動,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當然,要培養孩子的人際協調和溝通能力,也要考慮到孩子能力方面的限制。

Advertisiment
人際溝通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可得,關鍵要順其自然,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還可以讓孩子進一步學習溝通中的技巧和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