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與挫折握手言歡

人誤以為挫折教育僅僅是讓孩子吃點苦, 接受一下失敗並且往往只把挫折擺在了孩子的面前, 卻忽略了如何在心理上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和挫折之後該怎樣去做。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 都是磨煉孩子毅力和意志的運動場。 對挫折採取的不同態度, 可能會對孩子個性的形成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人總是跨過了無數道溝溝坎坎, 越上一級級人生“臺階”, 才能體驗“一攬眾山小”的人生修為。 身為父母, 可不能錯過培養孩子“逆境商”的這一階段。
小學生在競爭失敗之後拒絕參加任何比賽, 中學生因為受不了學習的打擊而輕生的事件時有發生,
Advertisiment
大學生因為承受不了激烈競爭的壓力而自毀前程的也屢見不鮮。 難道我們的挫折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失敗中體會經受挫折的苦痛, 然後拒絕競爭嗎?
如果你6歲的孩子在新年聯歡會上表演出錯或做算術題全班倒數第一, 他會說:
--“以後再也不上臺表演了, 免得當著那麼多小朋友的面出醜。 ……真希望永遠不再做算術題了。 ”
--“我只不過事先沒有排練或偶爾粗心罷了, 下次我好好準備, 超過別的小朋友絕對沒問題!”
或許你覺得第二種孩子是在說大話, 但事實證明, 這種坦然和自信的孩子將來絕對比前一種態度的孩子樂觀和勇敢, 也更容易戰勝自己。
這些面對挫折的心態,
Advertisiment
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而是歷經逆境逐漸形成。 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導孩子認同第二種態度, 使之長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難搞掂”的熱情和信心, 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
逆境還有“商”?
近來, 一位研究成功的專家--保羅-史托茲先生提出Ahversity Quotient即AQ(逆境商)的理論。
AQ理論, 即把AQ值的高低作為衡量某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忍受逆境、戰勝逆境的素質標準。 它的水準高低, 能直接關係到誰會戰勝逆境, 誰會超常發揮潛能, 誰會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的可能程度。 他的見解很有獨到之處。
從某種意義上說,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 工作或學習都不可能總是那麼一帆風順的, 致于某時順利, 也只不過是主觀與客觀短暫的一時吻合。
Advertisiment
在大多數情況下, 主客觀還是不一致的。 這時往往因期望值太高, 客觀現實與主觀條件的差距, 而感到不順, 即形成了某種逆境。
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來自社會的、工作或學習的逆境壓力, 都需要承擔下來。 承受這種壓力, 首要的是培養忍受逆境的能力。 其次是能把所謂的逆境看作是一種機遇, 找出扭轉逆境的辦法。 當逆境出現時, 相信自己能夠掌握自我命運, 能夠從逆境中走出去, 在善對一個個逆境中獲得健康、知識與活力、成功。
具有高水準AQ值的人, 在未來的競爭與挑戰中, 能夠表現出一種強有力的事業與人生成功的動機, 會去豐富自己的創造力, 並能在生活中作出積極的反應, 這種人能主動地承擔起某項責任與風險,
Advertisiment
即使遇到一時的失敗, 依然奮發努力, 直至取得事業的成功。
作為一位高AQ值的人, 願意並且能夠和他人一道提高AQ值, 會主動地幫助他人開發潛能, 並能夠引導他人, 從而共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作為一位領導者, AQ值的提高可能更為重要, 因為不僅其本人需要承受逆境與挫折, 提高創造能力, 而且還需要提高員工的AQ水準。 作為現當代領導, 提高了AQ, 才能在逆境中長時間保持一種靈活、積極的心態, 並能在逆境中求得較高品質的生存與發展趨勢。
逆境是一所好學校
走路時少不了摔跤, 學穿衣服時難免把前面穿到後面, 扣子上面扣到下面……從小到大, 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數不清的麻煩。 經過逆境的打磨,
Advertisiment
孩子慢慢學會逆事順辦,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坦然面對失敗並很自然地把挫折看成挑戰。 所有這些經驗, 都會對他以後的生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幫助。 使他能始終保持積極心態, 形成堅持、執著的品性, 為人生中的種種困境罩上希望的光環。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是一座培養孩子耐力和韌性的好學校。 接受它, 就是接受成長。
怎樣幫助處在逆境中的孩子
--引導
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 成人應引導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 從中汲取教訓, 並想辦法克服困難。 當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時, 成人應鼓勵、肯定。 這樣, 孩子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如果孩子獨自克服不了困難, 成人應給予適當的安慰,並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
--鼓勵
當孩子誤以為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最需要父母説明點燃心中的希望,看清自己的潛力。那就鼓勵孩子堅信挫折只是暫時的,因為絕境與努力無緣。
眼見班上很多小朋友都能把葫蘆“8”寫得很好看,陽陽的感覺簡直是糟透了。回到家的陽陽一副世界末日的樣子,垂頭喪氣地告訴媽媽自己永遠也寫不好葫蘆“8”了。看著歪歪扭扭的“8”,媽媽比兒子有信心多了:我相信今天晚上陽陽肯定能寫出更漂亮的葫蘆“8”!
--嘗試
孩子有時會主動拒絕嘗試新的或他們認為困難的事情。但如果父母幫他們將目標確定成“試一試”,而不是“成功”,孩子的內心就會輕鬆許多。"嘗試”是提升孩子逆境商的鋪路石,他們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離成功之路也就越來越遠。父母的聰明之處在於:即便是一次失敗的努力,也讓孩子覺得從中有所收穫。
--借力
在某一領域裡的充分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來自其它方面的挫敗。如果面臨挫折,孩子將自己的優點丟在了腦後,你一定別忘了提醒他,借助優勢激勵他改變弱勢的信心。
皓皓連續跳繩從沒有超過兩個,是班上跳繩最差的孩子。一到跳繩時間,皓皓找藉口上廁所、腿疼,就是想躲過眾目睽睽的尷尬。聽到老師的反映後,媽媽說:"皓皓畫畫這麼棒,學畫可比跳繩難多了,如果你能花學畫一半的工夫來學跳繩,過不了多久你跳繩的數肯定要超過別人。"
常見的三種錯誤做法
誤區一:包辦代替
有許多成人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實的。這既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於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後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產生自卑、抑鬱、厭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不要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誤區二: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經驗,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成人不應嘲笑孩子笨,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成人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誤區三:挫折教育=針尖對麥芒
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為幼兒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幼兒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幼兒一次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調節心態,正確地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挫折之後孩子需要什麼
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經受挫折之後的不同舉動,既可以讓孩子在經歷挫折之後越挫越勇,成為生活的強者;也可以讓孩子從此變得更加不能接受失敗,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義。
挫折教育應該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確引導孩子去面對以及挫折之後怎樣去做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師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審視的重點。
正面失敗
父母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在一些比賽中,一些孩子失敗了都在痛哭,父母在旁邊心疼,於是上前安慰說:“我們認為你是最好的。”父母原認為孩子會停止哭泣的,恰恰相反,孩子哭的更厲害了。孩子從因為失敗而難過的哭泣變成了認為裁判不公委屈的哭泣。但是比哭泣更嚴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轉變。因為大人安慰的話語在孩子的心裡其實已經翻譯成:“我是最好的,老師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參加了!”。這樣累積下去,孩子會更加認為自己沒有輸,開始抱怨別人對待自己的不公。最後,就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在裁判或他人的身上。這種心理嚴重的就會扭曲為自己的目空一切以及對社會的不滿和仇視。
所以,父母和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失敗,告訴他們:“你現在雖然輸了,但是你很努力,只要你找到失敗的原因並繼續努力下去,你一定會成功的,我們為你的努力感到自豪!”
學會欣賞勝利者
學會從容面對戰勝自己的對手並且去欣賞對方的優點,是我們在孩子面對挫折後需要去重點引導的方面
父母有時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會貶低其他孩子或者不經意間流露出對結果的不屑。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被孩子觀察到,從而影響他們遭遇挫折後的心態。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應該在引導孩子承認對方的勝利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對勝利者的成功進行分析,和孩子一起來分析為什麼對方取得了勝利,和孩子一起開始找到對方的取勝的原因。最重要的要讓孩子自己說出勝利者獲勝的原因。
在父母和老師引導下,孩子不僅可以平靜的面對自己的失敗,更加能夠從內心知道如何欣賞對方。
當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可能遇到各種競爭。學會在各種競爭中從容面對,並且欣賞對手,是他們人格完善、個人魅力的具體展現。
提高自己
各種的競爭結束後,父母和老師在其中是希望能夠鍛煉孩子的競爭意識並且能夠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欣賞對方的同時,根據孩子的狀況分析他們的優勢和弱點,讓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父母和孩子在共同分析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之後,這種家庭團隊之間的配合會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而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已經不再是父母,而是可以並肩作戰的值得信賴的朋友。
爭取下次勝利
鼓勵和信任是孩子在經歷挫折之後最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東西,也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最重要的財富。每次的活動結束後,我們的老師都會交給孩子們一些紙條,上面寫滿了鼓勵的文字。孩子在競爭中得到了我們的讚賞,從心底裡接受到了對於他參加競爭之後的讚揚。
所以孩子在競爭中應該在我們的引導下越挫越勇,勇敢而健康的面對他們的每次挑戰!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特別是在他們的中小學時代,很多父母和筆者探討是否應該把殘酷的競爭在他們幼年的時候就放在他們的面前。筆者認為,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因為單純所以更加需要父母和老師以客觀而單純的評價來正確引導他們成長。競爭中的孩子,在經受挫折的過程中,應該得到的是父母和老師不偏不倚的評價和充滿愛的鼓勵。這樣,孩子們才能夠在挫折教育中真正得到有意義的東西。
在我們批判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並且經受不了挫折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捫心自問,孩子是僅僅需要吃苦和挫折,還是面對挫折之後的抗挫折能力和越挫越勇的鬥志? 成人應給予適當的安慰,並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
--鼓勵
當孩子誤以為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最需要父母説明點燃心中的希望,看清自己的潛力。那就鼓勵孩子堅信挫折只是暫時的,因為絕境與努力無緣。
眼見班上很多小朋友都能把葫蘆“8”寫得很好看,陽陽的感覺簡直是糟透了。回到家的陽陽一副世界末日的樣子,垂頭喪氣地告訴媽媽自己永遠也寫不好葫蘆“8”了。看著歪歪扭扭的“8”,媽媽比兒子有信心多了:我相信今天晚上陽陽肯定能寫出更漂亮的葫蘆“8”!
--嘗試
孩子有時會主動拒絕嘗試新的或他們認為困難的事情。但如果父母幫他們將目標確定成“試一試”,而不是“成功”,孩子的內心就會輕鬆許多。"嘗試”是提升孩子逆境商的鋪路石,他們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離成功之路也就越來越遠。父母的聰明之處在於:即便是一次失敗的努力,也讓孩子覺得從中有所收穫。
--借力
在某一領域裡的充分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來自其它方面的挫敗。如果面臨挫折,孩子將自己的優點丟在了腦後,你一定別忘了提醒他,借助優勢激勵他改變弱勢的信心。
皓皓連續跳繩從沒有超過兩個,是班上跳繩最差的孩子。一到跳繩時間,皓皓找藉口上廁所、腿疼,就是想躲過眾目睽睽的尷尬。聽到老師的反映後,媽媽說:"皓皓畫畫這麼棒,學畫可比跳繩難多了,如果你能花學畫一半的工夫來學跳繩,過不了多久你跳繩的數肯定要超過別人。"
常見的三種錯誤做法
誤區一:包辦代替
有許多成人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實的。這既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於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後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產生自卑、抑鬱、厭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不要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誤區二: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經驗,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成人不應嘲笑孩子笨,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成人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誤區三:挫折教育=針尖對麥芒
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為幼兒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幼兒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幼兒一次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調節心態,正確地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挫折之後孩子需要什麼
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經受挫折之後的不同舉動,既可以讓孩子在經歷挫折之後越挫越勇,成為生活的強者;也可以讓孩子從此變得更加不能接受失敗,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義。
挫折教育應該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確引導孩子去面對以及挫折之後怎樣去做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師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審視的重點。
正面失敗
父母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在一些比賽中,一些孩子失敗了都在痛哭,父母在旁邊心疼,於是上前安慰說:“我們認為你是最好的。”父母原認為孩子會停止哭泣的,恰恰相反,孩子哭的更厲害了。孩子從因為失敗而難過的哭泣變成了認為裁判不公委屈的哭泣。但是比哭泣更嚴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轉變。因為大人安慰的話語在孩子的心裡其實已經翻譯成:“我是最好的,老師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參加了!”。這樣累積下去,孩子會更加認為自己沒有輸,開始抱怨別人對待自己的不公。最後,就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在裁判或他人的身上。這種心理嚴重的就會扭曲為自己的目空一切以及對社會的不滿和仇視。
所以,父母和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失敗,告訴他們:“你現在雖然輸了,但是你很努力,只要你找到失敗的原因並繼續努力下去,你一定會成功的,我們為你的努力感到自豪!”
學會欣賞勝利者
學會從容面對戰勝自己的對手並且去欣賞對方的優點,是我們在孩子面對挫折後需要去重點引導的方面
父母有時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會貶低其他孩子或者不經意間流露出對結果的不屑。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被孩子觀察到,從而影響他們遭遇挫折後的心態。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應該在引導孩子承認對方的勝利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對勝利者的成功進行分析,和孩子一起來分析為什麼對方取得了勝利,和孩子一起開始找到對方的取勝的原因。最重要的要讓孩子自己說出勝利者獲勝的原因。
在父母和老師引導下,孩子不僅可以平靜的面對自己的失敗,更加能夠從內心知道如何欣賞對方。
當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可能遇到各種競爭。學會在各種競爭中從容面對,並且欣賞對手,是他們人格完善、個人魅力的具體展現。
提高自己
各種的競爭結束後,父母和老師在其中是希望能夠鍛煉孩子的競爭意識並且能夠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欣賞對方的同時,根據孩子的狀況分析他們的優勢和弱點,讓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父母和孩子在共同分析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之後,這種家庭團隊之間的配合會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而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已經不再是父母,而是可以並肩作戰的值得信賴的朋友。
爭取下次勝利
鼓勵和信任是孩子在經歷挫折之後最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東西,也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最重要的財富。每次的活動結束後,我們的老師都會交給孩子們一些紙條,上面寫滿了鼓勵的文字。孩子在競爭中得到了我們的讚賞,從心底裡接受到了對於他參加競爭之後的讚揚。
所以孩子在競爭中應該在我們的引導下越挫越勇,勇敢而健康的面對他們的每次挑戰!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特別是在他們的中小學時代,很多父母和筆者探討是否應該把殘酷的競爭在他們幼年的時候就放在他們的面前。筆者認為,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因為單純所以更加需要父母和老師以客觀而單純的評價來正確引導他們成長。競爭中的孩子,在經受挫折的過程中,應該得到的是父母和老師不偏不倚的評價和充滿愛的鼓勵。這樣,孩子們才能夠在挫折教育中真正得到有意義的東西。
在我們批判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並且經受不了挫折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捫心自問,孩子是僅僅需要吃苦和挫折,還是面對挫折之後的抗挫折能力和越挫越勇的鬥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