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裡賣中學生必讀書目100本, 美國高中生必讀書目, 3歲前必讀書目若干篇?其實這很可笑, 這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必需讀的, 尤其還限定在某個年齡階段必讀。
對待讀書要有平常心, 它不一定能確保你得到什麼。 孩子在12歲以下, 應該讀什麼書?
我的回答是, 離生活最近和最遠的書。
離生活最近的書?
是的, 所有跟孩子的日常生活能直接掛上鉤的。 如果孩子見過水, 用手和腳把水搞得浪花四濺, 知道它夏日清涼冬日溫暖, 對它永不停歇的流動發過呆, 那麼去找些跟水有關的書來看看吧, 管它是畫冊、童話、散文還是科普文。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生活蔓延到哪, 他的閱讀就跟到哪。 從此以後, 不必問“應該讀什麼書”這種問題。
離生活最遠的書?
是的, 跟日常生活不沾邊的書。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 每次跟著父母去山上幹活, 我喜歡爬到最高的石頭上, 找找我們村子, 有時候能找到 (它就凹在一個小山凹凹裡), 有時候看不到, 只能看到山峰層巒疊嶂, 一波連著一波, 一直到天邊。 我就禁不住想:山的那一邊, 再那一邊, 再那一邊, 最後面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我上大學時, 乃至很長的時間裡, 很糾結“這個宇宙以後究竟往哪裡去”, 以至於很多年以後, 有次在香港見到淨空法師,
Advertisiment
我說這個, 不是讓你向我學習, 我沒那麼自戀。 我是解釋什麼叫“離生活很遠的知識和書”。
為什麼要讀離生活最近和最遠的書?我先用幾個故事說下孩子的思維特點。
典典小朋友2歲時, 她爺爺給她買一種方形的餅乾, 第二天走在社區裡的石板路上, 指著腳下的石板路說“餅乾”。 那石板路跟她吃的餅乾一樣, 是方形的。
壯爸教他兩歲的兒子背詩:“牆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有次, 壯爸晚上沒洗腳, 脫襪子, 壯壯突然冒出來一句“聞有暗香來”。
小朋友很可愛, 是不是?先別顧著笑, 這是他們思維的一個特點:感性, 從一個點直接過渡到另一個點, 中間沒有抽象的過程。
Advertisiment
他們需要經過大量的感性經驗, 思維才能進行抽象, 懂得鹽巴之所以是鹽巴, 不是因為塊狀顆粒狀粉末狀液狀, 而是因為“鹹”這一本質特點。
在我看來, 所謂的學習, 就是讓你學會用這個文明認可的符號進行思考和表達 (特定環境下的技能除外)。 語言、繪畫、文字、數位等等, 通通都是符號。 沒有生活, 我們著急學那麼多符號、那麼多表達技巧, 做什麼呢?
所以, 跟著生活讀書, 讀離生活最近的書。 慢慢生活, 慢慢讀, 不著急。
至於最遠的書。 且不說生命來自宇宙這種玄妙又煽情的話, 因為遠到天邊的東西是不容易有固定答案的, 剛好跟孩子好奇的心性及天馬行空的發散思維吻合。 還有個好處, 就是在他還不需要被迫與世俗生活迎面撞上的階段,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 以後不容易隨便被一個說法唬住, 因為他眼裡有一個更寬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