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走出家門學會獨立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 父母總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手心裡, 不讓他們受到任何傷害。 但是這樣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成長, 永遠就只是一朵溫室裡的小花, 脆弱易折。 家長們, 讓孩子走出家門, 讓風雨去磨礪他們吧。 下面來看看這位家長的經驗分享。

孩子的能力超出你的想像

不久前, 在濟州島, 有一名男子誘☆禁☆姦了一名幼☆禁☆女, 導致孩子死亡。 發現屍體的地方離孩子的家不過70米遠。

看到這個消息, 如果您有已經上學的小孩子, 可能會馬上想到, 從明天開始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學。 不只是這樣, 甚至孩子在家門口的娛樂場玩,

Advertisiment
你也可能會很擔心;晚上送孩子上輔導班補課也會害怕。 但父母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

讓孩子走出家門

有一位媽媽曾經這樣對我說過:“韓國除了教育熱, 沒有適合培養孩子的環境。 為了孩子, 我們正在想辦法移民。 ”我非常理解這類父母的心情。 但我想告訴他們, 雖然父母總是擔心, 但孩子們的能力超乎父母的想像, 甚至會讓父母吃驚:“我們的孩子還有這種能力啊?”

想想孩子第一次去幼稚園時, 他哭得非常傷心, 使小性不想離開家。 但是過了一兩天后, 就好像沒事一樣, 高興地走出家門去幼稚園。 到後來, 又變成更喜歡朋友多的幼稚園了。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與朋友們相處不好, 但孩子們卻做得很好。

Advertisiment
他們會一起玩玩具或吃零食, 偶爾也會打打架, 但最終他們自己能把關係處理得很好。

有時要故意把孩子置於矛盾的境地

我總是對家長們說:“只要有可能, 就儘早讓孩子走出家門。 ”

我經常建議家長們送孩子去集體露營或體驗學校等地方。 十幾個孩子離開家, 在一起集體生活, 就是吃苦的開始。 孩子離開家就已經很苦了, 卻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要走很多路, 身體上也會很疲憊, 最重要的是在與陌生人相處的過程中, 會有很多矛盾。 在那裡, 孩子不再有特別的待遇, 不像在家裡那樣有父母幫助解決問題, 也沒有憐愛他們的爺爺奶奶給予呵護。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 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Advertisiment
但他們還要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 卻沒有父母在身邊為他們仲裁矛盾和出謀劃策。 孩子們要自己面對所有的狀況, 這種辛苦可想而知。

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 孩子們絕對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們打架的時候, 如果交給他們自己處理, 你會驚訝地發現, 孩子們在很多時候都會有非常合理的解決辦法。 他們自己化解爭執和衝突, 有錯的一方要付出“代價”, 這樣反而比大人介入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矛盾會使孩子們變得成熟, 所以, 父母有必要故意把孩子置於矛盾的境地。

培養孩子成為領導者的方法

在集體生活中, 孩子們在矛盾狀況下各自擔任不同的角色, 可能是矛盾的“當事人”, 也可能是“仲裁者”, 也可能是普通的“受害者”。

Advertisiment
其中, “仲裁者”可能是孩子不曾接觸過的新鮮角色。 在家裡, 爸爸媽媽起到仲裁者的作用, 而只有孩子們在一起時, 孩子當中就免不了有人要擔任這個角色。 通過這個過程, 孩子能夠學會正確思考和判斷的方法。 當成功演繹了仲裁者的角色後, 還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在社會大家庭中,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意見或分歧, 不可能沒有爭論或爭吵, 能夠消除和處理好這些矛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總是製造矛盾, 不能很好地解決矛盾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一個人有了和平地解決矛盾的能力, 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因此說, 父母要讓孩子早早地走出家門, 經歷各種矛盾。 孩子通過解決小矛盾, 長大後經歷大矛盾,

Advertisiment
也能夠自然地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和體驗教育。

小編總結:讓孩子走出家門, 變得獨立是各位家長都必需要做的事。 縱使過程中會有很多的不舍, 但是這是你對孩子最深層的愛的表現。 愛孩子, 就要讓孩子提早離開父母的懷抱, 使他們變得獨立、強大。 愛孩子, 就要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矛盾的問題, 使他們變得有領導力。 愛孩子, 就要儘早讓孩子走出家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