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進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膽犯錯”

為什麼“學犯錯”這麼重要?學習過程非關完美, 而是讓孩子從問題與自主探索中觀察環境、容許犯錯, 並消化思考、從錯誤中學習, 而當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時, 孩子的應對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美國非營利組織“探索學院(Inquiry Schools)”共同創辦人戴安娜.路芬伯格(Diana Laufenberg), 以她20多年來的豐富教學經驗, 為孩子打造以問題為導向、願意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學習環境, 並設計專題作業, 讓每位孩子能發揮潛能, 從生活體驗中學習與挖掘更多的可能。

專題式學習, 整合資訊, 整理自己的學習地圖

路芬伯格放棄過往制式化的教學模式,

Advertisiment
開始發想如何教育孩子處理環繞在四周的各類資訊, 她思考一旦學校不再是主宰知識的核心, 孩子到學校學習的必要性在哪裡呢?在一次美國石油外泄事件發生後, 路芬伯格決定藉由讓孩子製作專題的方式進行探討, “我請孩子們以報章雜誌上既有的資訊圖表當作範例, 先仔細觀察與分析範例中蘊含的元素, 再著手設計出自己的圖表, 同時, 還必結合學過的美國過往歷史事件中, 另一場由人為疏失而釀成災難的事件作出比較”。

開始時, 儘管孩子已經能夠完全掌握石油外泄事件的相關議題, 但由於從未親手製作過類似的專題, 孩子們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在過程中, 路芬伯格透過問題引導孩子, 鼓勵他們去不同的地方親眼見識、訪問、體驗學習,

Advertisiment
並動手去碰觸、去挖掘, 也給予他們空間去創造, 從過程中讓孩子主動發想該如何一步步完成。

三天過後, 當孩子完成作業, 路芬伯格將專題一一擺放在孩子眼前, 詢問他們:你覺得誰的作品最好?為什麼你會這樣覺得?接著, 再請孩子仔細閱讀每件作品的內容, 並詢問他們心中的首選是否有所改變?原因又是什麼?孩子很興奮地觀摩與挑選班上其他同學的作品, 許多孩子選定了心目中最佳之作後, 再詳細比較其他作品後, 紛紛討論著說:“進一步瞭解後, 覺得原本選的好像沒有那麼好”、“雖然這個作品在視覺設計上並沒有相當亮眼, 但卻有非常出色的資訊內容”。

犯錯是教學的起點

Advertisiment

路芬伯格跟孩子們花了一個多小時拆解在專題中完成各個挑戰的步驟, 與討論其中的過程, 她要孩子瞭解製作專題不是為了比較哪個作品才是最完美的, 也不是想要求孩子再次創作出類似的作品, 而是要讓孩子瞭解“為自己創作”的重要性, 雖然這次的學習過程讓有些孩子感到挫敗, 但是經過消化思考後, 從犯錯中再次學習, 而下一次再製作類似的專題時, 他們的作品都將會比這次更加進步, 這才是最關鍵的。

所謂學習, 其中必定包含許多錯誤, 因為“犯錯”本身, 就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