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進步,就先讓他嘗嘗“甜頭”——“攀山效應”

讓孩子進步, 就先讓他嘗嘗“甜頭”——“攀山效應”

從前, 國外的一個科學家, 得罪了本國的國王, 一下子被囚禁到幾十米高的塔樓之上。 國王想把科學家餓死在塔樓上, 於是將每一層塔樓都鎖上了, 沒有他的鑰匙是打不開的。 但是, 兩天之後這位科學家竟然無聲無息地失蹤了。 國王等人去查看時發現, 塔樓的大門根本就沒有打開過, 因為上面的鎖一個都沒有動過。 於是大家紛紛猜測, 認為科學家有可能是被天上的大鳥叼走了。 但真相是什麼呢?科學家真被大鳥叼走了嗎?非也。

原來, 科學家被關在塔樓上後,

Advertisiment
他的妻子來到塔前看望他。 科學家就想了一辦法讓妻子營救自己, 他脫下身上的衣服, 又用牙齒咬破手指, 在衣服上寫下了營救方法, 之後將衣服扔到塔樓下面, 妻子看了之後, 就走了。 回去後, 捉了一隻大個的叫“牽牛”昆蟲。 並在這只“牽牛”的頭上, 抹了一些蜂蜜, 還在“牽牛”的後腿上, 系上了一根很細很細的線。 到了晚上, 科學家的妻子又來到塔樓下, 並把“牽牛”放到塔樓的牆上。 而這只“牽牛”便拖著長長的細線拼命地往上爬, 很快就爬到了塔頂。 原來“牽牛”是聞到了上面有蜂蜜的甜味, 才努力往上爬的, 於是科學家毫不了費力地就拿到了拴在“牽牛”後腿上的細線。 之後, 拿著細線輕輕往上拉, 拉上來之後, 看到細線的末端,
Advertisiment
拴著一根細繩, 細繩的下麵又拴著一根粗繩, 而粗繩的下麵又拴著一根長過塔身兩倍的繩索。 科學家便將繩索的兩端打了“結”, 之後又牢牢地掛在塔頂的垛口上, 又將用過的細線和繩子都扔了下去, 然後自己就順著繩索從上面攀了下來。 下來後, 他馬上解開繩索的“結”, 與妻子一起收拾好所有準備的物品, 便馬上遠走他鄉了。 到到很多年之後, 那個國王死了, 科學家才敢公開露面, 說出了自己之所以能列裡逃生, 是源於一隻想嘗甜頭的“牽牛”——

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很多人都像上文中的“牽牛”一樣, 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甜頭”, 便會為了更多的“甜頭”而拼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因為“甜頭”, 是一種一旦嘗到就很難甘休的欲望。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孩子, 只有嘗到成功的“甜頭”, 才能喚醒進取的動力;只有積累小的成功, 才能化為大的勝利。

那麼,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一定要讓孩子不斷地嘗到成功的甜頭, 而不是一味的讓孩子吃失敗的苦頭, 才能調動孩子的進取積極性。 如果整天盯著孩子的短處不放, 對孩子嘮嘮叨叨, 抱怨指責, 數落個沒完沒了, 就會在無形之中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使孩子逐漸心灰意落, 變得越來越不想上進了。

所以,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 我們應該不斷地給予希望的曙光, 多稱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上, 讓孩子在“優秀孩子”的狀態下快樂地成長, 才能收穫一個美好的未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