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適度體驗“危險”,可避免意外發生

據兒童醫院的資料顯示, 在今年暑假期的兩個月裡, 兒童發生意外較多地集中在切割傷、墜樓、誤食異物或藥物等, 居意外事件之首。 導致意外的原因是由於父母忙於打工掙錢, 很多孩子沒有人看管, 平常也沒有給孩子灌輸危險理念, 部分孩子會去馬路邊玩耍、喜歡攀爬、玩弄危險物品, 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其中五歲到十歲的“大小孩”, 更容易出現家人看護不足, 導致孩子跌落傷、誤食中毒、切割傷等意外。

滿足孩子好奇心適度體驗“危險”

一些家長對孩子安全教育較為漠視, 而部分已經開始重視的家長,

Advertisiment
往往也較多地停留在講述新聞意外事件上。 很多孩子覺得這些可能奪取生命和健康的意外離自己很遙遠。

記者採訪時發現, 桑標教授通過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適度體驗“危險”的方法來教自己的兒子辨別危險。 兩歲多時, 桑標教授的兒子對熱水瓶發生了興趣, 父親不是嚴厲地斥責和阻止, 而是把兒子抱到熱水瓶前, 指著熱水瓶口說“燙, 會疼, 危險”。 然後打開熱水瓶的蓋子, 讓孩子看到冒出來的熱氣。 當孩子充滿了好奇時, 桑標教授輕輕拉著兒子的小手, 在熱氣的地方停留感受了一下, 孩子立刻出現了不一樣的表情, 並主動縮回了小手。 從那以後, 孩子再也不會靠近熱水瓶, 反而經常指著熱水瓶提醒大人“燙”。

專家表示,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以身涉險”多半是處於好奇, 那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滿足好奇心的機會, 在成人控制的範圍內適度體驗“危險”, 是一種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 同時也能提高孩子應對危險的能力。 千萬不要為了防止孩子暑假跑出去, 把孩子放在家裡一鎖了之。

受意外傷的孩子非常可憐, 因為大人的疏忽, 他們不僅要承受身體的殘疾、傷疤, 而且可能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有的孩子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還會遭到來自同齡人的排擠, 導致孩子出現自卑、社交障礙等各種問題。 因此他呼籲, 家長一定要對兒童意外傷害有所認識, 學習避免的方法, 減少對孩子們的身心傷害。

溫馨提醒:

1.看管好孩子, 不要讓他們在馬路上玩耍。 一些兒童喜歡在停車的汽車邊玩耍,

Advertisiment
因為身材矮小, 他們往往不被司機看到, 司機倒車或啟動時, 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 需要提醒的是, 兒童發生車禍時, 要防止出現二次損傷。 遭遇車禍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頸椎受傷, 如果隨意移動其頸椎, 這樣可能會有高位截癱的風險。 救助者應該將孩子平躺在硬板上送醫院急救。 如果有大出血, 要用手、用紗布以及能夠利用的東西壓住, 幫助緊急止血。

2.萬一發生燙傷, 不要在受傷部位塗牙膏、塗醬油等方法, 以免發生感染。 也不要硬把孩子的貼身衣物脫下, 以免被燙傷的皮膚一起被拉下。 一定要迅速避開熱源, 在水龍頭下沖洗受傷部位15-30分鐘, 這樣既可以散熱, 也能使皮膚血管收縮, 減少滲出與水腫,

Advertisiment
緩解疼痛, 減少水泡形成, 防止創面形成疤痕。 這是燒燙傷後的最佳現場急救方案。 然後, 立刻去醫院, 接受專業燒燙傷急救。

3.藥物不要亂放, 不要騙孩子說自己吃藥是在吃“糖”。 平時應多教導孩子“先問後嘗”。 萬一發生誤食藥物, 家長在送孩子去醫院之前, 最好弄清楚孩子誤食了什麼藥物, 多少劑量, 何時誤食的。 這些資訊對醫生處理和搶救很重要。 家中有幼兒時, 小顆粒的物品要看管好, 不要到處放。 洗滌劑、潔廁靈、洗衣粉等也要放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