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遵守紀律的真正含義

對許多人而言, 紀律意味著壓抑年輕人充沛的精力。 事實上, 隨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我們需要給“紀律”一個新的解釋。 紀律不僅意味著讓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條, 還意味著讓孩子逐步邁向自我控制。 遵守紀律的真正含義是為了合作而創造良好條件。

成人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社會環境, 讓孩子在其中可以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努力創造最好的環境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 孩子需要的是和他年齡相仿的同伴。 同伴不僅刺激了孩子自身的發展, 同時也讓孩子學到如何進入社會、如何向社會介紹自己這樣一種微妙而又複雜的藝術。

Advertisiment
那些粗暴對待自己玩伴, 或是過於靦腆沉默的孩子, 都不能順利地掌握這種藝術。

老師創造了一個滿意的紀律環境之後, 她知道怎樣為攻擊性很強的孩子設置有效的限制, 以及如何讓膽怯的孩子不再矜持。 既然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躲在自己的封閉空間內, 以至於造成其紀律意識薄弱, 那麼我們就不該只滿足於讓這樣的孩子僅僅做其能力所及的事。 那些沒有什麼好辦法去鼓勵孤僻的孩子的成人, 同那些苦於不能維持家裡秩序的家長、無法維持課堂秩序的老師一樣, 都是失敗的教育者。 所謂紀律, 其實就是在無法控制和過度控制這兩者之間找到的微妙而靈活的平衡。

Advertisiment

大人們應當知道, 在孩子社會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有三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大人的幫助。

幼小孩子的行為並不受其自身控制。 所有人剛出生時都沒有“對”或“錯”的概念。 小孩子只會做任何想做的事, 比如無論他抓到什麼東西都會下意識地摸一摸或塞進嘴裡。 這時的孩子正處於其社會意識形成的第一個階段。 一段時間後, 各種經歷讓孩子變聰明了, 他也就準備好迎接第二個階段了――比如, 如果媽媽在屋子裡並盯著他的話, 他就不會再做諸如將抓到的東西塞到嘴裡之類的事。 這是教育的一次小小的勝利。 接著, 就到了第三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在沒人看管的情況下依然不碰那些誘人的糖果了。

Advertisiment

這就是教育孩子逐漸學會自我控制的過程。 最終, 即使大人不在場, 孩子也知道怎樣做是會被大人允許的, 怎樣做又是不會被允許的。 如果做到這一點, 我們就可以說孩子已經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了, 他已經有了是非觀念。 當然, 我們也知道相當一部分人永遠都沒有這樣的能力, 只有通過外部力量才能使他們不犯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