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好朋友

對父母過於依戀, 過於親密的孩子, 其實是有問題的。

父母總是希望能做孩子的朋友, 一旦有那樣的親密關係也會引以為榮, 但事實上, 這卻從反面說明孩子根本就沒有朋友, 兩代人關係再親密, 也無法取代同齡人間的友情, 血緣之愛和社會成員間的友情不是一個範疇。

其實, 孩子結交朋友的過程, 就是在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認識一個朋友, 就是打開一道門, 通向更廣的世界。 老話說“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 這種“靠”並非只是相互幫忙, 而是社會之網上的一個又一個節點, 形成一種完整的社會關係,

Advertisiment
不僅在完成現實的事情上幫助你, 還在精神上形成一種支撐。

沒有朋友的危害, 除了心理上的孤獨, 壓力無法釋放外, 還會造成他沒有足夠的經驗來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為他將來的社會生活留下隱患。

我上大學時十六七歲, 有一次和同學L鬧矛盾, 幾天不說話, 其實兩人都有心和好, 但誰都不願先開口。 我們倆一直是最好的朋友, 每天都在一起散步, 經常買了一包瓜子、花生, 邊走邊吃邊聊, 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不說話的那幾天, 心情極其鬱悶, 和其他人說話也覺得沒勁, 平時見面也都避開。 而一回寢室, 必須面對面時, 心裡很難受。

我們的失和成了寢室的一件大事, 大家都來撮合, 但越是被人關注, 就越是邁不出那一步,

Advertisiment
誰都不願先開口。 一直僵持了好幾天。 有一天, 大家在寢室裡談論某個問題, 談到興頭上, 我們都參與了, 突然, 在我說完一句話後, 她補充了一句, 我又接了一句, 不知不覺我們就對上話了, 本來是很自然的, 但不知是誰歡呼了一聲:“說話了!說話了!”我不知怎的, 鼻子一酸, 喉頭哽咽, 再一抬頭, 看見她在上鋪哭了。 那真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現在想來, 少女時期那種同學間的友誼的確是非常親密而純潔的。 關係好的朋友在一起, 就有一種愉悅感, 任何小事都可以說上半天, 而且總會把最深的秘密拿出來分享, 而青春的秘密, 不外乎友誼和愛情, 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 以及對於異性的感受, 這些是永遠的話題。

但男孩似乎不同,

Advertisiment
他們並不說很多話, 而是通過活動, 在一起打球、玩遊戲等等, 來實現彼此的聯繫。 女生之間成天有那麼多話說, 在他們看來簡直是無聊。 男孩子對於內心的探究可能晚一些, 也不太愛表達, 就像《北國之春 》裡唱的:“家兄酷似老父親, 一對沉默寡言人, 可曾閑來常沽酒, 偶爾相對飲幾盅?”這就是男人之間的情形。 即使是非常開朗的男人, 也不太愛和同性深談內心的東西, 但即使不深談, 那種和諧的相處, 也令人溫暖踏實。

無論男女, 假如沒有朋友, 形單影隻, 不僅意味著缺乏幫助, 而且意味著無法和人分享人生的體驗, 這會引發很多心理問題, 所以, 沒有朋友的人是危險的。

很多父母以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學習好, 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Advertisiment
就什麼都好了。 還能怎樣呢, 把一切能給的都給你了, 還能怎樣?但事實上, 有一個東西是父母所無法給予的, 那就是朋友。

孩子的朋友只能他自己去結交, 我們認為優秀的孩子, 值得他交往的孩子, 他卻並不一定喜歡, 我們認為不怎麼樣的孩子, 卻偏偏黏在一起, 分都分不開。 其實, 我們拿自己年輕時候的戀愛來看, 就很好理解了, 你為什麼喜歡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 往往並不是由門當戶對來決定的, 也不是各種條件的優化組合。 朋友的形成也是如此。

朋友, 在孩子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有時候, 他對朋友在乎的程度可能超過了父母, 這和有沒有孝心是兩個概念。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朋友就是社會化的標誌之一。

Advertisiment
沒有朋友的人是孤獨的, 也是失敗的, 張楚那句歌詞“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不僅適用於戀愛的季節, 也適用于成長的各個時期。

要尊重孩子的偶像, 善待孩子的朋友, 這是你尊重孩子的表現。 要關心孩子在他那個圈子中的人際關係, 他已經是一個社會人, 他交往的物件不僅是父母和老師, 他有自己的圈子, 他對同伴的評價非常看重。 孩子的偶像, 你可以不崇拜, 他的朋友, 你也可以不喜歡, 但都不要去嘲諷, 去貶低。 厚道一些, 善良一些, 孩子心裡是有數的, 你對他的朋友好, 就是給他面子, 他會心存感激, 也會從中學到一種態度, 有助於他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