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銘記一生的5個時刻

怎樣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甚至一個美好的人生?相信每個父母都想過這樣的問題。 是給他們買精美的玩具、名牌服裝?還是讓孩子上好的學校, 接受精英教育?這些外在條件, 真的能給孩子一生的幸福嗎?

其實, 很多父母不知道, 真正決定孩子是幸福一生還是痛苦一生的, 是童年時的5個重要時刻: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刻、當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刻、當被父母評價的時刻、當父母在一起互動的時刻以及父母將家庭傳統傳承給孩子的時刻。 如果父母在這5個時刻, 讓孩子感受到理解、關注和愛, 這些美好的時刻便匯成了幸福的基因,

Advertisiment
終生陪伴孩子。 反之, 如果孩子在這些時刻感受到恐懼、不安、自卑等, 這些片段一樣會慢慢累積, 成為他們人生的痛苦基因。

與其專注為孩子營造物質環境, 不如走進孩子的內心, 在他們最需要父母的5個時刻, 送上愛的滋養、美好的陪伴, 足夠他們回味一生, 幸福一世。

1 重要時刻: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刻

孩子會記住在噩夢之後, 父母擁抱他們的安心;會記住害怕時, 父母伸出的雙手和鼓勵的眼神。 同樣, 孩子也會記得, 父母的怒氣咆哮以及雷電交加的夜晚, 自己獨自面對的驚懼。 安全感是否在童年得到滿足, 將決定孩子一生是否幸福。

恐懼、害怕的感受, 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石惠

我上小學時,

Advertisiment
父母工作都很忙, 沒時間照顧我, 家門的鑰匙用編好的繩子穿好, 每天掛在脖子上。 放學後自己穿過喧鬧的市場回家, 餓了就四處翻箱倒櫃找零食吃。 有的時候困得上下眼皮打架了, 父母都還沒回來, 只好自己上床睡覺。

那時候總會自己嚇自己, 總覺得某個角落裡會突然蹦出妖魔鬼怪將我帶走吃掉。 閉上眼睛後會想像床邊有一雙冒著綠光的眼睛在看著我, 嚇得我用被子蒙住頭。 有時大樹在路燈照射下, 影子透過窗櫺折射在牆上, 都讓我覺得那搖搖晃晃的枝丫是魔鬼伸出的觸手。

那時候, 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身邊, 給我安全感, 可是他們沒有。 童年獨自睡覺的經歷讓我缺少安全感, 這種缺失伴隨我的成長, 讓我在有些時刻還會不自覺地感到孤獨和焦慮。

Advertisiment

淩娜

小時候, 爸爸每次喝完酒就變得特別恐怖、特別凶, 打我罵我, 什麼難聽的話都能說出口, 以至於到現在, 只要一聽爸爸喝酒了, 我都會精神高度緊張、恐懼, 只想躲起來不讓他看到。

父母的懷抱, 永遠是孩子安全的家

默默

小時候, 有很多讓我感到害怕的東西。 比如放鞭炮, 我一聽到鞭炮聲就感到特別恐懼, 放聲大哭, 甚至全身發抖。 每到這個時候, 爸媽就會抱緊我, 不停地在我耳邊輕柔地說:“別怕, 爸爸媽媽在這兒, 一會兒就好了。 ”我的情緒就會慢慢地變平靜。 爸爸還告訴我, 鞭炮的聲音越響越吉利, 來年會有好運。 反復多次後, 我發現自己對鞭炮的恐懼小了。 現在雖然還會被突然炸響的鞭炮嚇一跳,

Advertisiment
但已經不會再感到恐懼了。

我小時候還怕狗, 只要狗離我1米之內, 我都會趕緊躲到爸媽身後, 甚至哭鬧著要爸媽抱起來才覺得安全。 爸媽從不拒絕我庇護的請求, 被爸媽保護在他們羽翼下, 我感覺又安心又幸福。 現在, 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 都充滿不畏難的正能量, 因為是父母讓我懂得, 愛與陪伴是能驅散黑暗和恐懼的陽光。

方子

小時候, 家裡養的寵物死了之後, 我傷心了很久, 問媽媽, 她會不會哪天也離開我。 媽媽說她永遠不會拋棄我, 即使她人不在我身邊, 心也會一直想著我, 照顧我、愛我。 我一直記著媽媽的話, 離家多年從未感到孤獨和不安。

專家有話說:

孩子生來就會對一些東西感到恐懼,

Advertisiment
如怪而大的聲音, 或者未知而不確定的東西, 這些害怕, 來自他們對外界的一種不安全感。 還有些恐懼是後天形成的, 如成人的恐嚇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 都會嚇到孩子, 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 這些懼怕情緒會儲存在孩子的大腦裡, 孩子在選擇記憶的過程中, 會被誇大, 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父母讓其體會到比較多的安全情境, 他就會形成一種安全基因, 對於恐懼有一定的抵抗力。

所以, 當孩子表現出恐懼時, 不要否定或忽視孩子這種負面的情緒, 簡單地回應孩子:“你就是太膽小了。 ”更不要責備或不耐煩, 這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正確的做法是, 以尊重的態度來傾聽孩子的擔心,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 不要怕。”或者:“堅強點兒,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沒覺得害怕。”另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放鬆的方法,比如聽聽音樂,及時把懼怕的情緒釋放掉,讓孩子體察到安寧、平靜的情境。

而這樣的安全和平靜將會貫穿孩子一生,他在日後遇到危險或恐懼的時候能有底氣和力量去面對,去度過。

2 重要時刻:當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刻

當父母停下手頭的事情,專注地陪孩子玩耍,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帶他在廣闊天地裡奔跑,或窩在小床上給他讀喜歡的故事,這些幸福的時刻能滿足孩子被關注的欲望,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情緒。相反,有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孩子在一邊玩,大人在一邊打電話或和其他人聊天,以至於孩子反復問一個問題卻毫無回應。孩子敏感地覺察到自己是不被關注的、不被愛的,內心失落難過,性格也會變得急躁和情緒化。

父母缺席讓孩子感情淡漠疏離

馮燕

這麼多年,我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母的陪伴,也不再期待家能夠帶給我溫暖,許多事情都習慣了自己來。父母抱怨我和他們的聯繫越來越少了,他們怎麼不想想,從小他們給過我什麼?

小時候,爸媽總以工作忙、很辛苦為由不陪我。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越來越多,我便學會了自娛自樂,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還有畢業典禮、比賽頒獎這樣重要的時刻,我的父母也總是缺席,之後會用金錢來彌補,但是他們不懂,父母的陪伴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生活上的富裕對我來說就像一種諷刺,諷刺親情和愛的貧窮。現在我和爸媽相處,經常無話可說,不想說,也不知道能說什麼。孩子長大仿佛就在一瞬間,錯過就是永遠!

甯萌

自小父母就很少在家裡陪我,一家人各幹各的,媽媽通宵玩麻將,爸爸四處找哥們兒喝酒,家就像賓館,而我們都是房客。現在妻子抱怨我對家漠不關心,什麼都不管,我覺得很委屈,或許,我遺傳了父母身上的“冷漠基因”吧。

是父母的陪伴讓他們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邊邊

小時候,我是個很霸道的孩子,總想獨佔父母的時間和愛,好在父母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他們有時間,都會全身心地陪我。

記得有一次,媽媽正在批改學生的卷子,我在一旁扯著媽媽的袖子要求她陪我玩兒。媽媽和我商量說,能不能等她工作完再陪我,我不依不饒,甚至打滾哭鬧,只覺得當下我最大,什麼事情都要以我為先,不然就是不愛我。媽媽禁不住我的糾纏,終於答應陪我玩兒一會兒,之後還要忙工作。我忙點頭答應,心裡那個得意呀,媽媽還是愛我的。我發現,當我的需求得到滿足後,黏人、霸道、哭叫的行為反而少了,對於媽媽要工作的理由也更容易接受。

現在想來,我身上很多好的品質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中潛移默化形成的,比如尊重他人、自信以及責任心等。陪伴對於孩子,不僅僅是當下的幸福快樂,還是能讓其受益一生的禮物。

青青

我很驕傲我有個好爸爸,從小上興趣班,爸爸總是陪著我上課,節節不落,就是這樣教會我堅持。我想偷懶蹺課,爸爸總是跟我講道理,最後拉我去上課。現在我的多才多藝讓我在小夥伴中很受歡迎,這多虧當年爸爸的陪伴和堅持。

專家有話說:

孩子很少有單獨的記憶,總是在和他人的互動中去記錄自己。所以父母的反應和互動好比是一面鏡子,能折射出孩子對自身的記憶,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識。心理學家總結小孩子的記憶特點:不在眼前,即不在心中。所以,父母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看到的,這種被注視的感覺能強化孩子的存在感。相反,如果孩子總是不被父母看到或者感覺到,他的價值感和自信會被破壞,也會影響到他和別人的互動。

那長時間陪伴和高品質陪伴哪個更重要呢?我建議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首先,孩子不喜歡和工作、手機、社交等一切其他的形式分享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希望父母能全心投入陪伴自己,並且從父母高品質的陪伴中解讀出父母喜歡和他在一起、他是有價值的等含義,從而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識。因此父母可以增加這樣的親子時間,然後説明他們記錄自己。如果父母必須讓孩子等待的話,儘量不要傷害孩子的存在感。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要等多久,然後可以一起做什麼、做多長時間,並且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比如,等待時他可以幹什麼,幫助他把等待變得有意義。

3 重要時刻:那些被父母評價的時刻

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但是批評指責將深深地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令其產生抵觸情緒。同樣,在孩子做得好時,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深深影響孩子一輩子。

愛指責的父母塑造出不自信的孩子

張雪

別人都說我很優秀,可我對自己的評價卻不高,敏感、脾氣差、自卑,為了得到別人的贊許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這樣的我活得很累。

自小,我在家就是不受歡迎的孩子,姐妹3個,我是經常受父母責駡的那個。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們惡狠狠地罵我的話:“東西怎麼總丟,你長腦袋沒?”“養條狗還知道叫兩聲呢,你連狗都不如!”“這次怎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廢物?”在父母無休止的謾駡中,我越來越自卑,下決心一定要遠離父母,拼了命考上了外地的大學。

離開了家,我也並不開心,因為我發現我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對別人像他們對我那樣刻薄。我不禁問自己,我是不是和父母一樣是殘忍、可惡的人。可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我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蔡衡

我最討厭爸媽沒問清事情的緣由就體罰我,我是多麼不值得他們信任和愛護啊?有一次他們誤會我犯錯,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我關在衛生間,我使勁兒捶門,大哭大叫,都沒能讓他們把我放出來。自此我認為他們是不講理的人,跟他們沒法溝通,他們也不會聽。我無法指責我的父母,但誰能為我的痛苦買單呢?

鼓勵與肯定才能養出自信的孩子

米華

我爸是個很有原則的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只要你犯錯後,認錯態度良好,主動改正,他都會既往不咎。他最討厭我說謊,一旦我說謊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好多天不跟我說話,也不陪我玩兒,直到我自己主動認錯為止。

我媽相對我爸而言有點兒護短。我記得有次我主動要求刷碗,可是手一滑,一個盤子掉地上摔成碎片。當時我整個人都慌了,躲在廚房裡不敢出來,怕爸媽教育我。後來我媽看我太久沒出來,到廚房來找我,看到盤子碎片,先讓我躲一邊。她邊收拾地上的碎片邊說,沒關係,碎碎平安,以後小心點兒。我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很感激媽媽沒有罵我。

他們給我的是愛的教育,我做錯事,他們不盲目指責批評,在表揚我方面也不遺餘力,只要我取得一點兒成績,他們會表現得比我還高興,說我做得好,他們以我為傲。

依依

小學一年級,我和媽媽一起參加親子運動會。比賽之前,媽媽鼓勵的眼神給了我充分的勇氣和信心。槍聲響後,我和其他人一起沖了出去,卻在半途摔倒了。我不自覺地向媽媽的方向望去,只見媽媽給了我一個鼓勵的手勢,頓時讓我覺得有一股動力讓我爬起來接著向前跑。

專家有話說:

父母在表揚或批評孩子時,是在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孩子在獲得一種界限感的同時,也理解和感知了父母是怎樣的人。也就是說,孩子會把父母表揚、批評的這些片段性記憶,連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關於自身、關於父母的傳記性的記憶,從而用這樣的記憶去指導個人的行為。當然,如果懲罰的方式過於激烈,孩子就會對那個時刻有著強烈的情緒,從而在他每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都產生回避的行為,這樣就是過猶不及。

那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對於獎懲有一個正面的、良性的記憶呢?

首先,儘量不要朝令夕改。比如,父母有時會依據自身的情緒,而非孩子的行為,表達鼓勵和懲罰,這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其次,父母要控制語言表達的強度,語氣過強或者過弱,都會影響記憶的效果。語氣弱了,孩子記不住。同樣,激烈的表達會讓孩子只記住你當下激烈的情緒,忘記你告訴他的行為準則。

第三,父母要注意表達的技巧,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語言,而非指責性的語言。比如,你可以簡單提醒他作業忘寫了,或者單純地描述要寫作業這個事實。父母在表達時,要注重事實而不是單純地宣洩情緒。

這些技巧,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記住這一刻。

4 重要時刻:那些父母在一起互動的時刻

父母相處的很多細節,無論是親昵甜蜜還是爭執吵鬧,都會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中,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方式。

父母吵架給他們留下了一生的陰影

莫宇

我生完孩子後,我媽說要幫我帶,被我強烈拒絕了。她已經毀了一個家,毀了我的童年,怎麼能讓她再毀掉我好不容易經營的小家庭。

我的父母經常吵架,嚴重的時候還會動手。我小的時候只會躲到一邊哭,等長大了,也加入吵架的行列。我認為唯有吵架,才能得到我應有的權益,才能讓自己得到重視和尊重。爸爸打牌晚歸了,吵架;媽媽花錢大手大腳了,吵架;他們干涉我的自由了,還是吵架。好像在我們家,只有吵架這一種溝通的方式。

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我,對愛情、親情很淡漠,甚至厭惡,寧願自己一個人過,也無法容忍和另一個人彼此指責、彼此傷害過一輩子。我和丈夫也是分分合合好幾次,懂得了包容和妥協之後,才好不容易在一起,有了愛情的結晶。我無法把父母列為“拒絕往來客戶”,可我想守護家庭和我內心的平和安寧。

洪坡

小時候,父母每次吵架,都要我做這樣的選擇題:“如果爸媽離婚了,你跟誰?”我一開始驚恐害怕,被問的次數多了,就無奈絕望,甚至多次離家出走。後來爸爸再也不回來了,媽媽把怒氣都撒在我身上,我內心只覺得荒涼,在這個家裡已經沒有親情和愛了。

他們的幸福因為父母做的好榜樣

劉斌

我的父母比較奇葩,至少上學的時候,在其他同學眼裡,我父母和他們的父母是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恨不得每時每刻都在一起。

開家長會時,別人父母都是派一人作代表出席,而我父母每次都是兩人一起來。只有一個座位不夠坐?沒關係,兩個人一人坐一半兒。我都替他們臉紅,可他們下次家長會還是會一起來。

我媽媽做飯時,爸爸也會擠在廚房裡打下手,兩個人會在這個時候聊天,甚至關上廚房門,不讓我去破壞他們的二人世界。我打趣說他們在廚房裡幹壞事,媽媽會辯解說,自己做飯太孤獨,得有爸爸陪著才不會無趣,如果爸爸不在,她做飯都沒了動力。瞧瞧,他們就是這麼肉麻!

現在我對我女朋友,也像爸爸對媽媽一樣關懷備至。父母的相處模式讓我懂得,陪伴、理解、支持是生活幸福的秘訣,當然,每時每刻秀恩愛也算是錦上添花!

雙雙

爸爸下崗後,媽媽從沒有埋怨過他,還寬慰爸爸讓他在家多休息一段時間。那陣子,爸爸雖然有些消沉,但只要媽媽在家,臉上總是有笑容,不讓媽媽擔心。爸爸還對我說:“你媽是好女人。”我點頭,不抱怨、不指責,這樣的家庭才幸福。

專家有話說:

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家庭和睦、父母恩愛,這會讓他內心產生平和、美滿的滿足感和歸屬感。如果父母總是在家裡爭吵,互相指責對方,孩子受到的傷害是最深的,因為他愛父母,任何一方受到指責都會讓他感到痛苦。

父母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交往技巧,以及他和別人的相處模式,所以如果父母想傳遞給孩子一些好的影響,就要儘量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和伴侶之間良好的互動。

如果父母的相處已經給孩子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可以這樣做來修復和孩子的關係。首先邀請孩子參與有關過去事情的談話,讓孩子表達他對於事件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會產生自己的差異化的意識,而不是全盤接收。第二,就是對孩子已有的認知提供豐富的、各種版本的描述,從而修正孩子印象中不良的、給他造成誤解的資訊。

5 重要時刻:那些父母傳承家庭傳統的時刻

周日去祖父母家一起吃晚餐,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或者生日時,媽媽必做的一道菜,這些家裡約定俗成的習慣將成為孩子美好童年的記憶之一。

小茹

小時候,每年春節時,家裡都會準備凍梨。梨凍成了烏黑色,用冷水緩一緩,表面還留著一點兒冰碴時最好吃,咬上一口,嘴裡都是梨子的清甜。凍梨雖然好吃,可是因為太冰,家裡很少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準備一小盆。我都會吃著嘴裡的,盯著盆裡的,護著一盆凍梨跟護犢子似的,只要我還沒吃爽,誰都別想跟我搶。

小時候,每個月還有那麼一天,對我而言,不是過節勝似過節。那天,爸爸下班後,會神神秘秘地說:“去翻翻爸爸的包,看看裡面有什麼?”我都會歡呼一聲,在爸爸的包裡翻翻撿撿,看到我想要的東西後,抱著它興奮地跑回屋裡,連吃飯都要父母三催四請。那天,就是爸爸把在郵局給我訂的雜誌領回家的日子。從很小的時候,我家就有訂雜誌的傳統,從我看的《幼兒畫報》《米老鼠》,到爸爸媽媽看的《家庭醫生》等,這個傳統被我們家一直保存至今。

聽雪

我家的傳統就是,要等所有人上桌了、長輩動筷子了,我們小輩才能開吃,這是對長輩的尊重。我現在成家後,在我新組的小家庭裡依舊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婆婆很欣賞我這樣,覺得很有規矩。

專家有話說:

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一些被儀式感包裝過的部分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樣的記憶,我們叫做慣常性記憶。孩子從3歲開始,就可以對日常生活的情境做出很精確的報告,並且對事件的秩序性格外敏感。

除此之外,孩子還能捕捉這些傳統事件的核心要素。比如說,生日時的蛋糕和過年時的壓歲錢。這使得他們慢慢懂得了家庭傳統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所以能夠在記憶中把這種傳統傳承下去。有研究表明,對家庭傳統記憶越完整的孩子,情緒的穩定性越高,歸屬感和價值感越高。

父母怎樣做,才能強化孩子對家庭傳統的記憶呢?首先,家長可以不斷地增加孩子對於家庭傳統的熟悉程度,幫助他鞏固對家庭傳統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他。比如說,在孩子生日時告訴他,你很感謝他來到你們的家庭,給你們帶來快樂的日子。在給壓歲錢時,希望他平平安安的,或者告訴他一個新年的願望,明年的目標是什麼。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作出更多的正向的行為。

其次,家庭傳統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不斷地進行修改,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到傳統制定的過程中。在這樣一種開明、開放的家庭氛圍裡,幫助孩子形成一些自主的、優秀的品質。這就是家庭傳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不要怕。”或者:“堅強點兒,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沒覺得害怕。”另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放鬆的方法,比如聽聽音樂,及時把懼怕的情緒釋放掉,讓孩子體察到安寧、平靜的情境。

而這樣的安全和平靜將會貫穿孩子一生,他在日後遇到危險或恐懼的時候能有底氣和力量去面對,去度過。

2 重要時刻:當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刻

當父母停下手頭的事情,專注地陪孩子玩耍,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帶他在廣闊天地裡奔跑,或窩在小床上給他讀喜歡的故事,這些幸福的時刻能滿足孩子被關注的欲望,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情緒。相反,有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孩子在一邊玩,大人在一邊打電話或和其他人聊天,以至於孩子反復問一個問題卻毫無回應。孩子敏感地覺察到自己是不被關注的、不被愛的,內心失落難過,性格也會變得急躁和情緒化。

父母缺席讓孩子感情淡漠疏離

馮燕

這麼多年,我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母的陪伴,也不再期待家能夠帶給我溫暖,許多事情都習慣了自己來。父母抱怨我和他們的聯繫越來越少了,他們怎麼不想想,從小他們給過我什麼?

小時候,爸媽總以工作忙、很辛苦為由不陪我。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越來越多,我便學會了自娛自樂,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還有畢業典禮、比賽頒獎這樣重要的時刻,我的父母也總是缺席,之後會用金錢來彌補,但是他們不懂,父母的陪伴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生活上的富裕對我來說就像一種諷刺,諷刺親情和愛的貧窮。現在我和爸媽相處,經常無話可說,不想說,也不知道能說什麼。孩子長大仿佛就在一瞬間,錯過就是永遠!

甯萌

自小父母就很少在家裡陪我,一家人各幹各的,媽媽通宵玩麻將,爸爸四處找哥們兒喝酒,家就像賓館,而我們都是房客。現在妻子抱怨我對家漠不關心,什麼都不管,我覺得很委屈,或許,我遺傳了父母身上的“冷漠基因”吧。

是父母的陪伴讓他們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邊邊

小時候,我是個很霸道的孩子,總想獨佔父母的時間和愛,好在父母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他們有時間,都會全身心地陪我。

記得有一次,媽媽正在批改學生的卷子,我在一旁扯著媽媽的袖子要求她陪我玩兒。媽媽和我商量說,能不能等她工作完再陪我,我不依不饒,甚至打滾哭鬧,只覺得當下我最大,什麼事情都要以我為先,不然就是不愛我。媽媽禁不住我的糾纏,終於答應陪我玩兒一會兒,之後還要忙工作。我忙點頭答應,心裡那個得意呀,媽媽還是愛我的。我發現,當我的需求得到滿足後,黏人、霸道、哭叫的行為反而少了,對於媽媽要工作的理由也更容易接受。

現在想來,我身上很多好的品質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中潛移默化形成的,比如尊重他人、自信以及責任心等。陪伴對於孩子,不僅僅是當下的幸福快樂,還是能讓其受益一生的禮物。

青青

我很驕傲我有個好爸爸,從小上興趣班,爸爸總是陪著我上課,節節不落,就是這樣教會我堅持。我想偷懶蹺課,爸爸總是跟我講道理,最後拉我去上課。現在我的多才多藝讓我在小夥伴中很受歡迎,這多虧當年爸爸的陪伴和堅持。

專家有話說:

孩子很少有單獨的記憶,總是在和他人的互動中去記錄自己。所以父母的反應和互動好比是一面鏡子,能折射出孩子對自身的記憶,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識。心理學家總結小孩子的記憶特點:不在眼前,即不在心中。所以,父母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看到的,這種被注視的感覺能強化孩子的存在感。相反,如果孩子總是不被父母看到或者感覺到,他的價值感和自信會被破壞,也會影響到他和別人的互動。

那長時間陪伴和高品質陪伴哪個更重要呢?我建議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首先,孩子不喜歡和工作、手機、社交等一切其他的形式分享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希望父母能全心投入陪伴自己,並且從父母高品質的陪伴中解讀出父母喜歡和他在一起、他是有價值的等含義,從而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識。因此父母可以增加這樣的親子時間,然後説明他們記錄自己。如果父母必須讓孩子等待的話,儘量不要傷害孩子的存在感。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要等多久,然後可以一起做什麼、做多長時間,並且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比如,等待時他可以幹什麼,幫助他把等待變得有意義。

3 重要時刻:那些被父母評價的時刻

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但是批評指責將深深地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令其產生抵觸情緒。同樣,在孩子做得好時,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深深影響孩子一輩子。

愛指責的父母塑造出不自信的孩子

張雪

別人都說我很優秀,可我對自己的評價卻不高,敏感、脾氣差、自卑,為了得到別人的贊許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這樣的我活得很累。

自小,我在家就是不受歡迎的孩子,姐妹3個,我是經常受父母責駡的那個。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們惡狠狠地罵我的話:“東西怎麼總丟,你長腦袋沒?”“養條狗還知道叫兩聲呢,你連狗都不如!”“這次怎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廢物?”在父母無休止的謾駡中,我越來越自卑,下決心一定要遠離父母,拼了命考上了外地的大學。

離開了家,我也並不開心,因為我發現我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對別人像他們對我那樣刻薄。我不禁問自己,我是不是和父母一樣是殘忍、可惡的人。可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我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蔡衡

我最討厭爸媽沒問清事情的緣由就體罰我,我是多麼不值得他們信任和愛護啊?有一次他們誤會我犯錯,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我關在衛生間,我使勁兒捶門,大哭大叫,都沒能讓他們把我放出來。自此我認為他們是不講理的人,跟他們沒法溝通,他們也不會聽。我無法指責我的父母,但誰能為我的痛苦買單呢?

鼓勵與肯定才能養出自信的孩子

米華

我爸是個很有原則的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只要你犯錯後,認錯態度良好,主動改正,他都會既往不咎。他最討厭我說謊,一旦我說謊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好多天不跟我說話,也不陪我玩兒,直到我自己主動認錯為止。

我媽相對我爸而言有點兒護短。我記得有次我主動要求刷碗,可是手一滑,一個盤子掉地上摔成碎片。當時我整個人都慌了,躲在廚房裡不敢出來,怕爸媽教育我。後來我媽看我太久沒出來,到廚房來找我,看到盤子碎片,先讓我躲一邊。她邊收拾地上的碎片邊說,沒關係,碎碎平安,以後小心點兒。我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很感激媽媽沒有罵我。

他們給我的是愛的教育,我做錯事,他們不盲目指責批評,在表揚我方面也不遺餘力,只要我取得一點兒成績,他們會表現得比我還高興,說我做得好,他們以我為傲。

依依

小學一年級,我和媽媽一起參加親子運動會。比賽之前,媽媽鼓勵的眼神給了我充分的勇氣和信心。槍聲響後,我和其他人一起沖了出去,卻在半途摔倒了。我不自覺地向媽媽的方向望去,只見媽媽給了我一個鼓勵的手勢,頓時讓我覺得有一股動力讓我爬起來接著向前跑。

專家有話說:

父母在表揚或批評孩子時,是在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孩子在獲得一種界限感的同時,也理解和感知了父母是怎樣的人。也就是說,孩子會把父母表揚、批評的這些片段性記憶,連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關於自身、關於父母的傳記性的記憶,從而用這樣的記憶去指導個人的行為。當然,如果懲罰的方式過於激烈,孩子就會對那個時刻有著強烈的情緒,從而在他每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都產生回避的行為,這樣就是過猶不及。

那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對於獎懲有一個正面的、良性的記憶呢?

首先,儘量不要朝令夕改。比如,父母有時會依據自身的情緒,而非孩子的行為,表達鼓勵和懲罰,這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其次,父母要控制語言表達的強度,語氣過強或者過弱,都會影響記憶的效果。語氣弱了,孩子記不住。同樣,激烈的表達會讓孩子只記住你當下激烈的情緒,忘記你告訴他的行為準則。

第三,父母要注意表達的技巧,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語言,而非指責性的語言。比如,你可以簡單提醒他作業忘寫了,或者單純地描述要寫作業這個事實。父母在表達時,要注重事實而不是單純地宣洩情緒。

這些技巧,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記住這一刻。

4 重要時刻:那些父母在一起互動的時刻

父母相處的很多細節,無論是親昵甜蜜還是爭執吵鬧,都會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中,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方式。

父母吵架給他們留下了一生的陰影

莫宇

我生完孩子後,我媽說要幫我帶,被我強烈拒絕了。她已經毀了一個家,毀了我的童年,怎麼能讓她再毀掉我好不容易經營的小家庭。

我的父母經常吵架,嚴重的時候還會動手。我小的時候只會躲到一邊哭,等長大了,也加入吵架的行列。我認為唯有吵架,才能得到我應有的權益,才能讓自己得到重視和尊重。爸爸打牌晚歸了,吵架;媽媽花錢大手大腳了,吵架;他們干涉我的自由了,還是吵架。好像在我們家,只有吵架這一種溝通的方式。

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我,對愛情、親情很淡漠,甚至厭惡,寧願自己一個人過,也無法容忍和另一個人彼此指責、彼此傷害過一輩子。我和丈夫也是分分合合好幾次,懂得了包容和妥協之後,才好不容易在一起,有了愛情的結晶。我無法把父母列為“拒絕往來客戶”,可我想守護家庭和我內心的平和安寧。

洪坡

小時候,父母每次吵架,都要我做這樣的選擇題:“如果爸媽離婚了,你跟誰?”我一開始驚恐害怕,被問的次數多了,就無奈絕望,甚至多次離家出走。後來爸爸再也不回來了,媽媽把怒氣都撒在我身上,我內心只覺得荒涼,在這個家裡已經沒有親情和愛了。

他們的幸福因為父母做的好榜樣

劉斌

我的父母比較奇葩,至少上學的時候,在其他同學眼裡,我父母和他們的父母是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恨不得每時每刻都在一起。

開家長會時,別人父母都是派一人作代表出席,而我父母每次都是兩人一起來。只有一個座位不夠坐?沒關係,兩個人一人坐一半兒。我都替他們臉紅,可他們下次家長會還是會一起來。

我媽媽做飯時,爸爸也會擠在廚房裡打下手,兩個人會在這個時候聊天,甚至關上廚房門,不讓我去破壞他們的二人世界。我打趣說他們在廚房裡幹壞事,媽媽會辯解說,自己做飯太孤獨,得有爸爸陪著才不會無趣,如果爸爸不在,她做飯都沒了動力。瞧瞧,他們就是這麼肉麻!

現在我對我女朋友,也像爸爸對媽媽一樣關懷備至。父母的相處模式讓我懂得,陪伴、理解、支持是生活幸福的秘訣,當然,每時每刻秀恩愛也算是錦上添花!

雙雙

爸爸下崗後,媽媽從沒有埋怨過他,還寬慰爸爸讓他在家多休息一段時間。那陣子,爸爸雖然有些消沉,但只要媽媽在家,臉上總是有笑容,不讓媽媽擔心。爸爸還對我說:“你媽是好女人。”我點頭,不抱怨、不指責,這樣的家庭才幸福。

專家有話說:

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家庭和睦、父母恩愛,這會讓他內心產生平和、美滿的滿足感和歸屬感。如果父母總是在家裡爭吵,互相指責對方,孩子受到的傷害是最深的,因為他愛父母,任何一方受到指責都會讓他感到痛苦。

父母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交往技巧,以及他和別人的相處模式,所以如果父母想傳遞給孩子一些好的影響,就要儘量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和伴侶之間良好的互動。

如果父母的相處已經給孩子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可以這樣做來修復和孩子的關係。首先邀請孩子參與有關過去事情的談話,讓孩子表達他對於事件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會產生自己的差異化的意識,而不是全盤接收。第二,就是對孩子已有的認知提供豐富的、各種版本的描述,從而修正孩子印象中不良的、給他造成誤解的資訊。

5 重要時刻:那些父母傳承家庭傳統的時刻

周日去祖父母家一起吃晚餐,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或者生日時,媽媽必做的一道菜,這些家裡約定俗成的習慣將成為孩子美好童年的記憶之一。

小茹

小時候,每年春節時,家裡都會準備凍梨。梨凍成了烏黑色,用冷水緩一緩,表面還留著一點兒冰碴時最好吃,咬上一口,嘴裡都是梨子的清甜。凍梨雖然好吃,可是因為太冰,家裡很少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準備一小盆。我都會吃著嘴裡的,盯著盆裡的,護著一盆凍梨跟護犢子似的,只要我還沒吃爽,誰都別想跟我搶。

小時候,每個月還有那麼一天,對我而言,不是過節勝似過節。那天,爸爸下班後,會神神秘秘地說:“去翻翻爸爸的包,看看裡面有什麼?”我都會歡呼一聲,在爸爸的包裡翻翻撿撿,看到我想要的東西後,抱著它興奮地跑回屋裡,連吃飯都要父母三催四請。那天,就是爸爸把在郵局給我訂的雜誌領回家的日子。從很小的時候,我家就有訂雜誌的傳統,從我看的《幼兒畫報》《米老鼠》,到爸爸媽媽看的《家庭醫生》等,這個傳統被我們家一直保存至今。

聽雪

我家的傳統就是,要等所有人上桌了、長輩動筷子了,我們小輩才能開吃,這是對長輩的尊重。我現在成家後,在我新組的小家庭裡依舊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婆婆很欣賞我這樣,覺得很有規矩。

專家有話說:

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一些被儀式感包裝過的部分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樣的記憶,我們叫做慣常性記憶。孩子從3歲開始,就可以對日常生活的情境做出很精確的報告,並且對事件的秩序性格外敏感。

除此之外,孩子還能捕捉這些傳統事件的核心要素。比如說,生日時的蛋糕和過年時的壓歲錢。這使得他們慢慢懂得了家庭傳統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所以能夠在記憶中把這種傳統傳承下去。有研究表明,對家庭傳統記憶越完整的孩子,情緒的穩定性越高,歸屬感和價值感越高。

父母怎樣做,才能強化孩子對家庭傳統的記憶呢?首先,家長可以不斷地增加孩子對於家庭傳統的熟悉程度,幫助他鞏固對家庭傳統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他。比如說,在孩子生日時告訴他,你很感謝他來到你們的家庭,給你們帶來快樂的日子。在給壓歲錢時,希望他平平安安的,或者告訴他一個新年的願望,明年的目標是什麼。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作出更多的正向的行為。

其次,家庭傳統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不斷地進行修改,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到傳統制定的過程中。在這樣一種開明、開放的家庭氛圍裡,幫助孩子形成一些自主的、優秀的品質。這就是家庭傳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