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倍感競爭壓力、為孩子前途操心的父母走進了“為孩子的未來犧牲孩子現在”的怪圈, 煞費苦心地提早讓孩子踏上學技學藝的征途。 如何培養天才的書籍成了一些家長的聖經, 家長的理想已經超越北大、清華, 奔向哈佛、牛津。 許多孩子走路還踉蹌的時候, 就被賦予了飛躍大洋的使命。 中文還講不周全的孩子就開始學英語, 家長逼著孩子向路上偶遇的外國人打招呼。 家長給孩子定下了理想的時間表:1歲學認字、2歲學數數、3歲學鋼琴、4歲學畫畫……殊不知孩子的成長發育有其自身的時間表——自然規律,
Advertisiment
威廉·詹姆士·塞德茲的父親非常重視他的早期智力開發, 威廉從嬰幼兒時便不得不整天苦讀。 小威廉的確早早“成才”:3歲能自由地閱讀書寫, 4歲時發表3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6歲生日晚會上宣讀了一篇解剖學論文。 上小學那天上午9點被編入一年級, 到中午12點, 他媽媽接他回家時, 他已經成為三年級的學生。 8歲, 威廉進了中學, 11歲上了哈佛。 然而童年時期輝煌的成績並沒有把威廉引向成功之路。 過度教育使他精神失常, 住進了精神病院。 出院後, 威廉一心想過普通人的生活,
Advertisiment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理論:支配孩子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成熟, 二是學習。 成熟是學習的基礎, 學習對成熟起一種催化作用。 孩子的生理、認知如果不發展到一定程度, 學習不但困難, 還會給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強調從孩子現在的角度, 而不是孩子的未來角度看待童年生活。 他說:“生活就是成長, 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和另一個階段的生活, 是同樣真實、同樣積極的。 這兩種階段的生活, 內容同樣豐富, 地位同樣重要。 ”孩子的童年階段是短暫而意義重大的, 家長為什麼要催促著孩子逾越這一階段, 為什麼不讓孩子從從容容地去創造並體驗自己的生活,
Advertisiment
許多家長把孩子早期教育的重點放在智力開發上。 智力發展的確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對智力發展的促進並不依靠填鴨式的學習。 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因素很多, 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認知風格和家長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智力發展與他們的情感發展和天生氣質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活潑、主動、好奇的學齡前孩子在智力測試方面的成績較好。 與老師、同伴相處融洽, 對環境適應性強的學前兒童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優於別的孩子。 而被動、退縮的孩子因為與外界的接觸相對較少而學得也少, 有的孩子甚至主動地回避與環境的接觸。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影響來自家長。 如果家長給孩子提供具有一定挑戰性、愉快的學習機會, 讓孩子通過“做”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