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養成“三思而後行”的習慣

我們常常說“三思而後行”, 其中的“三思”就是“正、反、合”這3種思維, 即正向思維、反向思維和綜合思維。

正向思維, 是從正面去考慮, 做一件事情的好處、機會、優勢等;反向思維, 是從反面去考慮, 做一件事情的壞處、劣勢、問題乃至陷阱;綜合思維, 是結合正向、反向思維, 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思考, 從而選擇最佳方案。

我舉兩個兒子牧天的例子, 來說明這3種思維是怎麼作用的。

兒子牧天就讀被譽為“美國航空航太之母”的普渡大學後不久, 聽說有的老師需要助教。 他想, 助教的工作有一定收入, 又能學到東西, 能夠一舉兩得。

Advertisiment
於是, 他開始不斷打聽和尋找這樣的機會。 後來, 獲得了一個機會-可以給一位元物理老師做助教, 而物理是他的長項。 這位老師承諾, 一堂課支付他10美金。 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正向思維。

然而, 收到老師的郵件回復後, 牧天又從反面開始考慮這個事情。 這位元老師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理教授, 而是一個研究生。 牧天曾接觸過研究生上的討論課和實驗課, 做研究生的助教, 只是幫他們點到、搞衛生、佈置作業, 處理一些雜事, 並不能接觸實質性的工作。 這份工作很可能與他的初衷不符。 而且, 還可能隱藏一個陷阱:按照規矩, 他一旦答應了這位老師, 至少得無償幹滿一個月才能辭職。

經過正向思維和反向思維的考慮後,

Advertisiment
牧天運用綜合思維, 進行了基本判斷。 然後發郵件跟老師再次確認, 問清楚自己要幫他做什麼。 結果老師需要牧天做的, 恰恰就是打雜的工作。 於是, 他婉言謝絕了這份工作。

我經常對牧天說:“當上帝要送一份禮物給你時, 一定會以問題作包裝。 ”所以, 每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 他都會把它當成是機會, 而這也是三思的結果。

上大學時, 有一天, 牧天想買點兒雞蛋, 結果發現便利店沒有開門;跑到另外一個便利店看, 還是沒有開門。 他挺納悶:怎麼會這樣啊?這些商店的老闆幹什麼去了?突然, 他想起來, 這天是美國的勞動節, 一般小店都是放假的。

回到宿舍後, 他發現冰箱裡面還有很多菜沒吃完。 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零食和飲料。

Advertisiment
他突然靈機一動:便利店不開門, 肯定有不少同學買不到東西。 超市離學校比較遠, 這不是自己做生意的好機會嗎?於是, 他就在宿舍區的網路群裡發了一條廣告:“勞動節因周邊便利店關門, 本宿舍提供一定的食品、飲料供應, 有需求的帶上現金到0204公寓來看貨!”

消息剛發出去不到一分鐘, 門鈴就響了。 原來是對門的同學想要買牛奶, 牧天與室友剛好多出一大瓶牛奶, 便以比原價稍微高一點兒的價錢賣給了他。 同學陸陸續續地來光顧他們的生意, 沒多久, 他們就把多餘的東西賣光了, 不僅方便了別人, 還小賺了一筆。

培養這三種思維, 應該缺什麼補什麼。 根據孩子現有的思維偏向, 強化他缺乏的另一種思維。 比如, 有的孩子膽子大、樂觀,

Advertisiment
適合有挑戰性的工作, 但是容易粗心, 容易栽跟鬥, 家長就要著重培養他的反向思維。 有的孩子比較謹慎, 容易看到問題, 但是開拓精神不強, 不敢接受挑戰性的工作, 這時家長要培養他的正向思維。 更重要的是, 要時刻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這幾種思維, 讓孩子形成思維習慣。

讓孩子養成“三思而後行”的習慣, 能讓孩子養成負責精神與全面、客觀的理性思維。 現在的孩子, 難以形成自我負責的習慣, 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過於自我, 凡事往往從自己的感覺和興趣出發。 養成“正反合”的思維, 能讓他們處理問題時更加成熟, 做出更有效的決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