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

記 者:現代家長, 除了重視孩子的智育外, 也開始重視孩子的美育和德育了。 但美育就是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 德育就是給孩子講授各種行為規範嗎?

周國平:在我看來, 美育和德育都是屬於靈魂教育的範疇。

但靈魂是什麼?靈魂是否就是頭腦?我認為靈魂與頭腦是有區別的, 人對美和愛的需要, 對意義的需要, 這些都不能用頭腦來解釋, 我只能說來自靈魂。 套用柏拉圖對於知、情、意的分類, 可以說頭腦是知, 也就是理性;靈魂是情和意, 也就是情感和意志。 情感是審美性質的, 意志是道德性質的。

與此相應,

Advertisiment
靈魂的教育可以相對地分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標是造就豐富的靈魂, 使人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生活;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 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者合起來, 靈魂教育的目標就是心靈的健康生長, 實現靈魂的價值。

談到美育, 現在許多家長好像很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給孩子報各種班, 學各種技能, 彈鋼琴呀, 畫畫呀, 但出發點極其功利, 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多一條路可走。 這是很糟糕的, 違背了美育的本義, 結果只能是敗壞孩子對藝術的感覺。 藝術是最自由、最沒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動, 摻雜進功利的考慮, 就不是藝術了。 美育也絕不限於學一點吹拉彈唱或者畫畫的技能, 它的範圍廣泛得多,

Advertisiment
凡是能陶冶性情、豐富心靈的活動都是審美教育。

那麼, 怎樣才能使靈魂豐富呢?欣賞藝術, 欣賞大自然, 情感的經歷和體驗, 這些都很重要。 除此之外, 我還有兩點一般性的建議:

一個是要孩子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 上面談智力教育時, 我說人應該養成過智力生活的習慣, 現在談靈魂教育, 就說要養成過心靈生活的習慣, 優秀的人應該有這兩種習慣。 我們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但我們也應該要求孩子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什麼事也別做, 什麼人也不見, 和自己的靈魂在一起;靜下來, 想一想人生的問題, 想一想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所經歷的人和事。

現在的世界太喧鬧、太浮躁了, 人們都生活在表面, 生活在外部世界裡, 我覺得這很可悲。

Advertisiment
這個時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 我承認交往是一種能力, 但獨處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 缺乏這種能力是更大的缺陷。 一個人不喜歡自己, 和自己在一起就難受, 這樣的人肯定是沒有內涵的, 他對別人也不會有多大益處, 他到別人那裡去對別人只是一種打擾。 只有悅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被別人悅納。

另一個建議是讀書, 讀好書。 我比較愛讀書, 但還是有許多好書沒有來得及讀, 也許永遠來不及讀了, 這是特別大的遺憾。 人類的精神寶庫屬於每一個人, 它向每一個人敞開著, 不教育孩子走進去享受裡面的珍寶, 就等於讓孩子把自己的權利放棄了, 那是何等可惜啊!

孩子唯讀教科書、唯讀“有用”的書是很不夠的,

Advertisiment
那些“閒書”、那些與所學專業毫無關聯的經典好書同樣是值得一讀的書。 讀經典好書的目的不在實用, 而在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最後談德育。 我們把德育僅僅看成一些規範的灌輸, 比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律之類。 智育限於知識, 美育限於技能, 德育限於規範, 都是捨本逐末。 和美育一樣, 德育也應該是對靈魂的教育, 目標是實現靈魂的價值。

從人性看, 道德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 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 道德是靈魂的追求。 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 但精神性的層次是更為根本的。 康得說, 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立法, 就是說的這個層次的道德。

人有超越於生物性的精神性,

Advertisiment
它是人身上的神性, 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個神性部分, 並且按照它的要求來行動, 這是道德的本義, 是真正意義的自律。 如果沒有這個精神層面的自律, 只在社會層面上談道德, 道德就僅僅是維護社會秩序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手段, 是一種功利性的東西, 是他律。

我們進行道德教育, 應該從根本入手, 使孩子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 什麼是靈魂的高貴呢?就是有做人的尊嚴, 有做人的原則,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褻瀆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