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童言無忌, 意思是不論孩童說什麼, 都沒有忌諱, 因為他還小。 但有時孩子們的話中還是需要細細分析, 其中也有弦外之音。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是怎麼回事。
星星最近有了一個新的口頭禪——“不知道”。 不管姐姐問什麼問題, 他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知道”。 比如, 當姐姐用一般疑問句提問:“這是……嗎?”他沖姐姐調皮地眨著眼睛, 回答:“不知道。 ”但當姐姐用選擇疑問句提問:“這是……還是……呢?”他會很快說出答案。
和友友聊天的時候, 友友愛用“你覺得呢?”這個句式來反問姐姐, 聽完姐姐的想法之後, 他才慢條斯理地表示贊同:“我也覺得。
Advertisiment
一個相同的問題, 不同性格的寶寶會給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活潑、開朗的寶寶可能會運用上豐富的想像力, 開始一番天馬行空的想像;內向、敏感的寶寶可能會認真斟酌、小心回答。 認真傾聽, 細細分析, 我們就能聽出孩子的弦外之音。
即使是一句簡單的“不知道”, 它也可能暗含很多深層次的原因:1、寶寶可能新近學到了這樣一個詞, 覺得很新奇, 所以不停地實踐;2、可能孩子在試探成人聽到這個回答後的反應;3、孩子曾經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Advertisiment
上幼稚園之後, 老師們常常也會問孩子們各種問題, 如果老師比較死板, 就會糾結於某個標準答案, 不自覺地打壓孩子們表達自己想法的熱情, 或者在糾正孩子問題的時候不注意方式方法, 也會導致孩子自發性的東西越來越少, 表達自己時變得越來越謹慎, 更傾向于相對比較安全的回應模式。 表達自己的想法, 卻沒有及時地得到肯定或是賞識, 甚至因為答案不正確得到了否定, 從此之後回避這類問題, 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答案——“我不知道。
Advertisiment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敷衍的時候, 可能都會以為他調皮搗蛋, 甚至認為他故意跟人作對, 因此會試圖去指正他。 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 他對新詞、新句的好奇心不會維持很久, 一旦他明白了它們的含義, 新鮮勁兒消失, 他自然就不會以這樣的方式跟他人回應了。 這時, 我們只需看淡這件事情, 跳過這個問題, 進入談話的下一個環節, 或者變換提問的方式來引導他做出另外一種回應。
如果孩子已經產生了防禦心理, 要想帶給孩子交流的安全感, 我們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與寶寶對話時, 我們傳達給孩子的態度最好是開放的、接納的。 可以儘量配合孩子目前的這種交流模式,
Advertisiment
或者:“噢, 你是這麼覺得呀, 你的想法跟我的很不一樣啊!”慢慢地, 這種交流模式可以過渡到以孩子為主體, 當他提問時, 家長也可以反問:“你覺得呢?”通過這種方式鼓勵他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 隨著時間的推移, 孩子在與成人交流中的防禦心理就會消除, 他就會在自然、安全的氛圍中, 嘗試與家長分享經驗與想法了。
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孩子們也是一樣的, 他們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與孩子們交流過程中, 我們要多觀察, 耐心與其交流, 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他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