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快速適應幼稚園全攻略

★生活篇

健康好牙助寶寶好好吃飯

寶寶的咀嚼和吮吸不同, 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部肌肉、嘴唇等配合, 才能順利將口腔中的食物磨碎或咬碎, 吃進肚子。 所以, 咀嚼能力的養成需要經常練習使用口腔。 幼稚園會提供豐富的食品, 如水果、青菜、肉類等。 吃這些需要很好的咀嚼能力。 因此, 入園前家長應為寶寶提供不同硬度、韌度的食品, 幫助他們的口腔充分運動, 以適應、接受不同的食物。 紅薯乾、山楂片、果丹皮等小零食都可以有效幫助寶寶鍛煉咀嚼能力。

有齲齒的寶寶咬較硬的食物會有一定困難,

Advertisiment
影響進餐。 建議入園前家長帶寶寶去醫院醫治病牙。 一口健康的牙齒才能保證寶寶好好吃飯。

3步養成獨立進餐習慣

培養寶寶獨立進餐的能力, 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步:在餐桌上給寶寶留一個位置, 並準備餐具。 讓寶寶自己吃飯, 別怕掉飯粒, 隨著寶寶控制手腕以及雙手配合越來越靈活, 這些都會改善的。 而且, 這也會讓寶寶體驗到成功, 是培養獨立性的好時機。

第二步:飯前不吃零食。 零食會產生飽腹感, 導致正餐時吃不下, 兩餐之間可以喝水、喝牛奶、吃點水果。 適當增加活動量也能增進食欲。

第三步:固定吃飯時間。 年齡較小的寶寶吃飯時間可以不限, 3歲以上的寶寶吃飯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 時間到了如果沒有吃完,

Advertisiment
告訴寶寶下次再吃, 收拾碗碟結束用餐。

培養良好飲水習慣

●白開水是最佳飲料。 寶寶身體中水的含量占整個體重的80%。 小寶寶好動, 生長發育迅速, 新陳代謝快, 所以對水的需求量也比成人多。 白開水是最適合寶寶的飲料。 家長引導寶寶喝水時要一口一口地喝, 不要太急, 不要說笑。

●飯前、飯後半小時內不喝水。 寶寶消化液中各種消化酶的功能和數量比成年人差。 飯前、飯後飲水會稀釋消化液, 減弱消化功能, 長期如此會導致消化不良。 飯前大量飲水也會產生飽脹感, 減低食欲, 影響正常飲食, 長期如此會導致營養不良。

●睡覺前不喝水。 小兒腎臟功能比成人差, 夜間還會排尿, 這是腎臟在完成白天沒完成的工作。 如果睡前大量飲水,

Advertisiment
會加重腎臟負擔, 影響睡眠。

●在最佳時間飲水。 開學正值夏秋之交, 容易秋燥。 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讓寶寶多喝水。 可以每隔40分鐘給寶寶喝一次水。 在以白開水為主的前提下, 也可以喝些豆漿、牛奶、湯和果汁。

相信做好這些準備, 就可以讓寶寶在入園初期吃得飽, 吃得好, 更快、更平穩地適應幼稚園的全新生活。

正確對待尿褲子訓練自己排便

別小看大小便這樣的問題, 它很可能在入園初期給寶寶帶來困擾。 而父母的態度和做法會給寶寶很大的影響。

便便問題 事關自信

剛上幼稚園的寶寶尿褲子或尿床很常見, 小班老師經常要處理類似情況。 父母首先要認識到這是正常的, 沒必要焦慮。

雖說正常, 但如果每天在幼稚園要換七八條褲子,

Advertisiment
對老師和媽媽來說, 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特別是看到同齡寶寶已能做得很好了, 媽媽很容易焦慮。 有些媽媽還會懷疑寶寶是否發育較慢, 能力不及他人。

控制大小便屬於基本能力, 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掌握的。 早一點還是晚一點, 客觀上對成長沒影響。 需要提醒的是, 心理學研究發現, 0~6歲是人格基礎形成時期, 也是自我概念最初的形成階段, 如果寶寶因為不能控制大小便感受到成人的責備, 會影響自信心的建立。 這種影響隱蔽而長久, 很難消除。 所以, 當父母面對寶寶的便便問題時, 不要太過在意, 應該注意照顧寶寶的情緒, 不要讓他羞愧尷尬。

夏季是訓練自己排便的最佳季節

●訓練寶寶排便的首要條件是,

Advertisiment
他準備好了。 1歲半以下的寶寶無須訓練排便, 因為發育不夠。 穿尿不濕非常方便, 也避免了因為麻煩而可能帶給寶寶的不良情緒。

●選擇時機訓練排便。 在炎熱的季節, 脫掉尿不濕, 穿上短褲。 在寒冷的季節就會麻煩得多, 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兒童便盆, 教他如何使用。 如果尿濕了褲子, 不要責備寶寶, 濕褲子帶來的難受是後果, 寶寶自然會希望避免這種後果。 當寶寶明白, 如果提前告訴媽媽, 坐上便盆, 就可以避免這種難受, 他就會這麼做了。

在家好好的, 到幼稚園卻尿褲子了

在家已經不尿褲子的寶寶, 上了幼稚園卻開始尿褲子了!這是因為寶寶的能力不穩定, 前幾天會做的事, 今天做不好了, 這是正常的。 父母要幫助寶寶放鬆心情。可以裝做若無其事,或輕鬆開個玩笑。有些寶寶上幼稚園後出現尿褲子的情況,與尚未適應新環境也有關。這時更要幫寶寶放鬆,找機會和同班小朋友一起玩,儘快交到好朋友,適應幼稚園。如果總提醒寶寶不要尿褲子,讓他過於關注這個問題,反而會刺激寶寶因為害怕尿濕褲子,不停地要上廁所。

有些寶寶不在幼稚園裡大便。大便習慣與個性有關,有些人只喜歡在家裡大便,有的寶寶經常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只要不會因為過於幹硬而導致解大便時疼痛,就是兩三天一次也沒有關係。喜歡在家裡解大便的寶寶,只要養成定時解大便的習慣就好。大便乾燥的寶寶,要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調理。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個性習慣,父母要充分尊重寶寶的個性,放鬆心情,幫寶寶排解入園初期的便便尷尬,順利度過適應期,為建立健康自信的人格奠定基礎。

何時是“被叫醒”的最佳時間?

父母首先要瞭解睡眠的簡單規律:睡眠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和第二階段屬於淺度睡眠,成人午休的前30~40分鐘,屬於這兩個階段,有的被叫醒會說“我還沒睡著呢”;第三和第四階段為深度睡眠,是身體最好的休息與修復階段;第五階段稱為REM階段,即快速眼動階段,這個階段通常人在做夢。我們每次睡眠是由數個睡眠週期組成的,每個睡眠週期都包含了這五個階段。每個週期的最後一個階段都是REM階段,最好的睡眠是在睡眠週期的後期醒來。因此要叫醒寶寶,最好在REM階段,而不是深度睡眠階段。

寶寶早晨幾點醒來表現更好?遵循這一時間。如果不能,就請父母在前後20~30分鐘,試著叫醒寶寶,逐漸找到規律。這樣既能保證入園時間,又能讓寶寶舒服地醒來。

從被叫醒到清醒,需要過渡

父母需要瞭解,從被叫醒到清醒之間,寶寶經歷了什麼。在被叫醒的一刻,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複雜轉換: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四肢蘇醒。這個過程需要在安全的環境裡,按照個人節拍速度進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反復叫寶寶起床、一把掀開被子、大聲叫喊,都是不適宜的,建議用輕柔的方式叫醒寶寶,比如光線、舒緩的音樂、輕撫輕喚。另外,前一晚提前告知,會給寶寶很好的心理準備。同時,在叫醒寶寶和真正起床之間,預留一點兒時間,長短需要父母觀察和瞭解寶寶而定。可以在不緊張的那些天裡,通過叫醒寶寶,觀察他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醒來,然後調整“叫起計畫”。

關於午睡

這是寶寶入園後將獨自面對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同樣需要做功課。

寶寶平時午睡時間固定嗎?一般睡多久?在沒被干擾午睡的情況下,寶寶是較快入睡,還是需要營造一些睡覺的氛圍?這些資訊,大多數父母都瞭解。但如果你工作忙,不清楚的話,就需要從寶寶白天的看護者那裡瞭解這些情況。

其次,瞭解幼稚園的睡眠環境

午睡的條件與環境,每個幼稚園既有相同之處,也會有不同。所有幼稚園都有午睡時間,大概兩小時左右,寶寶們在一起午睡。不同之處在於:可能是每人一張小床,可能是通鋪,也可能是上下鋪;幼稚園的規矩可能是讓自己脫鞋上床,打開小被子,躺下睡覺;或者老師幫寶寶做上述事情。既然安排了午睡時間,多數幼稚園都有規定:午睡時寶寶要躺在自己的小床或指定鋪位上,閉上眼睛,不跟別人講話。如果不睡,起來活動或與他人打鬧講話,老師會進行管理。也有幼稚園會將不睡的寶寶帶到活動室遊戲。提前瞭解這些情況,方便父母對照自家寶寶的情況選擇幼稚園,或是對寶寶做一些調整。再次,在家做午睡練習

根據瞭解到的幼稚園午睡時間,創造午睡氛圍,拉好窗簾,保持安靜,讓寶寶上床,看一會兒書,講一講故事,漸漸入睡。如果寶寶本來就有午睡的習慣,但午覺時間段與將來的幼稚園不一致,可以嘗試緩慢地將寶寶的午睡時間往前或往後調,但不要一下調太多,試著慢慢調,尊重寶寶的步調。如果寶寶不能很快入睡,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演練。比如在家裡像做遊戲一樣演練幼稚園生活,或者選擇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作為小夥伴。午睡時間到了,根據幼稚園的情況,讓小夥伴們一起模擬入睡場景。如果是真實的小夥伴進行類比,需要注意:睡前要給寶寶們足夠的玩的時間,不然該睡覺時他們還新鮮和興奮著呢,反而睡不著。

假如這些方式都不適合寶寶,也可以給他講幼稚園的故事。在講解規則時要注意:不要將幼稚園講成束縛小朋友的地方,而是小朋友們在一起遊戲、玩耍,和學習、相處的地方,因為這樣,所以需要一些規則。有機會的話,先帶寶寶去幼稚園看一看,對於適應起來較困難的小朋友,也會有些幫助。

★心理篇

入園後同伴交往,你該為寶寶做哪些準備?

每位家長都希望寶寶入園後能夠很好地融入集體,被小朋友接納和喜歡。而寶寶身上的小缺點、小毛病,會不會影響他被接納?父母的擔心,該如何調整和準備呢?媽媽困惑:

脾氣暴躁,入園後會被孤立嗎?

女兒2歲半,要上幼稚園了,我對他動不動就打人的習慣特別擔心,恐怕這脾氣到了幼稚園會被小朋友孤立。我花了不少心思糾正他,比如假裝不要他了或把他一個人留在操場上,可他哭著跑過來,對我又咬又打;再比如,他打人後我在他小屁股上拍幾下,他有時候沒反應,有時候會哭,但就是改不了。前天,又因為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小車,把人家打哭了,人家媽媽沒說話抱著寶寶走了。唉,要是上了幼稚園,不知多少家長會來告狀。

寶寶為什麼會打人?

打人,經常發生在寶寶感覺不被理解或被忽視的時候。3歲前的寶寶語言能力有限,表達的意思得不到認可就會感到挫敗、著急,於是通過打人的方式表達情緒。此外,如果家長喜歡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遇到寶寶不聽話,就用打來鎮壓;寶寶對成人行為有很強的模仿力,家長的行為方式,會在寶寶身上體現。

由於寶寶沒有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表示親近、友好,所以,他們用推一下、打一下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表示友好。但對方很難明白他表達的意思,從而誤以為是攻擊行為。

四招緩解攻擊行為

1、多點耐心:面對寶寶打人媽媽千萬不要提高嗓門,而應儘量與寶寶建立連接,比如蹲下來擁抱他,接受他在你懷中掙扎。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很好地理解寶寶,而寶寶一旦感覺被理解了,攻擊行為就會收斂。

2、為寶寶找到宣洩情緒的途徑:畫畫、撕紙、剪紙,對於語言表達還不順暢的寶寶,是很好的宣洩。

3、父母以身作則:家長要管好自己的行為,不要粗魯地對待寶寶。被強行壓制的寶寶,很容易以暴制暴。媽媽困惑:

太老實,在幼稚園會受欺負嗎?

我女兒在家很活潑,到了外面卻怯生生的。一次她拿著新買的水杯出去玩,被一個比她小的男孩奪了過去。那一刻,我多希望她能要回來呀,但她只是委屈地看著我說:“媽媽,他拿了我的杯子。”當時,小男孩的媽媽也在場,我很尷尬,只好說:“讓弟弟玩一會兒,你是姐姐!”女兒聽了大哭了起來。現在想起這事,心裡也很不是滋味。我擔心上了幼稚園,女兒這種膽小怯懦的性格會讓她吃虧。

寶寶為什麼膽小?

每個寶寶個性特點不一樣,應對事情的反應也不同,恰當的做法是仔細觀察寶寶的行為,真正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分清,只是簡單地歸因成寶寶怯懦。當帶著這種眼光看寶寶時,其實是在暗示寶寶“你爭不過別人”、“你是個怯懦的孩子”。這是很打擊他膽量和勇氣的。

上面案例中的媽媽在女兒向她求助時,她拒絕了。這破壞了女兒的安全感。如果媽媽以商量的口氣對小男孩說:“把杯子還給姐姐好嗎?”對方家長不會難堪,寶寶也會感覺媽媽與自己站在一起,信心和膽子自然大了。

如何幫助寶寶變得大膽?

1、不插手&必須插手:發生爭執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沒求助,家長就不需要插手。一旦受了委屈,求助於家長,就必須給予支援,包括:陪伴安撫寶寶,接受他的哭泣,以及必要的聲援。

2、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讓寶寶感覺到充分的愛。家庭成員間若經常發生爭吵,寶寶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不乖,而讓家人爭吵。在內心中自認為不被愛的小孩,行為也容易出現退縮。

3、增加信心:不要說貶低寶寶的話,家長能提供運動的自由也非常關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要怪寶寶淘氣,讓他盡情探索外部世界。同時,在寶寶專注地從事一個遊戲時,不要插手,讓他自己完成。要知道這個完整的過程對建立自信至關重要。

太內向,會交不到朋友嗎?

女兒不愛講話,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有時帶他出去,遇到熟人,讓他打招呼,他從來不回應。他這麼內向,在幼稚園裡會不會交不到朋友?也擔心他會吃虧。

寶寶的性格問題來源於家長的不接納

人們通常認為外向性格好,內向性格不好,這是誤區。人的性格特徵非常多維,很難用內向和外向簡單描述。比起熱情開朗主動的人,淡定、內斂、被動的人,未必矮半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顏色,每片葉子都有自己的形狀一般。很多時候,寶寶所謂的性格問題,是家長不能接納寶寶的性格。其實,家長接納寶寶的態度,本身就是鼓勵,寶寶內心就會自信,就會悅納自我。一個內心充滿能量的寶寶,對新環境一定有著屬於最合適自己的適應方法,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維護人際交往的方式。

在接納的基礎上發展寶寶的性格

1、尋找屬於寶寶的方式:如果寶寶屬於慢熱型,不必趕著他快點走。不要在人前談論寶寶害羞的個性,對於幼兒來講,性格表現會因環境、人與物的不同,呈現出豐富多面的特徵。

2、家長做榜樣:遇到熟人,家長要熱情打招呼;見到需要幫助的人,家長要伸出援助之手……將行為表現的關注點放在自身,而不是寶寶身上,此時寶寶是放鬆的,容易學習效仿家長。

3、製造主動的機會:3歲左右的寶寶雖然做遊戲時會表現得各玩各的,但他們喜歡互相湊在一起。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寶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容易主動。帶寶寶出去,家長也可以主動營造遊戲環境:當你快樂地與寶寶玩沙子,其他小朋友就容易加入一起玩。作為“老成員”,寶寶在心理上會有優勢,更主動地與人交往。

預防焦慮,對寶寶最好的幫助是調整自己

分離焦慮是常聽到的詞。當父母意識到寶寶剛入園會出現分離焦慮時,他們因害怕寶寶焦慮也會焦慮。其實,只要父母調整好狀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預熱”之中,以積極的心態和寶寶一起面對,就沒什麼可焦慮的。

父母的視角影響寶寶面對分離時的狀態

寶寶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你看到的幼稚園是什麼樣,寶寶看到的就什麼樣。父母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寶寶怎樣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狀態。

你關注什麼,寶寶就關注什麼

寶寶要到一個新的環境中生活,父母不放心,這很正常。但是對於一些性格過於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媽媽來說,她們的焦慮壓到寶寶身上就會很沉。這種焦慮主要來源於覺得幼稚園不安全,擔心寶寶入園後會受傷會委屈。而這些情緒寶寶是能感受到的。

寶寶第一次從幼稚園教室走出,家長通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寶寶今天吃飽了嗎?”“小朋友欺負你了嗎?”“老師說你了嗎?”“今天有沒有摔跤?”……

每一句看似關切的話語背後都隱藏著你深深的不安。你總是本能地將許多危險與不適敏感地放大,而寶寶會習得,也會對環境產生不安。這樣的寶寶就不容易接受和父母分離。

調整自己,關注積極面對

因此,在寶寶入園之前,父母要學會對自己的關注面進行一些調整,要知道你關注什麼,寶寶就關注什麼。不可否認,寶寶進入新的環境後確實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玩具被搶了,行動會有一些約束……但是你也要知道探索是每個寶寶的天性,他們本能地會對新事物感興趣,在幼稚園每天都會發生有趣的事情,會有新玩具,會學到新知識……你站在一個理解的角度,更多地去尊重他,關注到幼稚園裡面會發生的積極的事情,寶寶就會有所憧憬,你一直為他去幼稚園焦慮,寶寶也會在面對分離時焦慮。

你對幼稚園的評價,影響著他對幼稚園的判斷

“再不聽話把你送幼稚園去!”“說你不聽,今後去幼稚園讓老師好好批評!”“像你這麼小氣的寶寶,去幼稚園後沒有小朋友和你玩!”……

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語,也許是你血壓升高時制服淘氣寶寶的必勝法寶;也許是你隨口一說來嚇唬寶寶的無心之談;也許是你的激將法……但是,所有的表達都在傳遞著你對幼稚園的理解:幼稚園是一個不好的地方。在那裡寶寶會受到批評,會被小朋友排擠……你的話語告訴他,幼稚園是一個懲罰不聽話小朋友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進入一個不接納自己的環境中,你讓寶寶對幼稚園預先有了一個不好的判斷,會加重他面對分離時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解決之道:積極評價,讓寶寶愛上幼稚園相反地,假如你告訴他,上幼稚園是長大的標誌。長大這個詞對每一個寶寶來說都是一種很強大的動力。讓寶寶明白分離也是一種長大,即使會有一小會兒讓你覺得痛苦,但是痛苦的地方承受一下就過去了,當你跨過去了,我們會為你而驕傲,為你的成長歡呼。

父母關係影響寶寶面對分離

為了讓寶寶更好地面對分離,父母要讓他明白:他可以離開爸爸媽媽安心地去探索。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不會因為暫時分離就減少,這些信任的基石就在於你和寶寶之間能有一份良好的關係,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父母之間能有一個和諧的關係。

有些媽媽本身不獨立,不能離開寶寶。這一點寶寶也能感受到,這樣的話,寶寶自然也會表現出不想離開媽媽。而這樣的媽媽背後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夫妻關係溝通並不是那麼順暢,因而媽媽會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寶寶。

也有一些寶寶,他們之所以想待在家裡,是擔心不在爸爸或媽媽身邊,他們的關係會出問題,他會有很長遠的不安全感,所以不敢離開爸爸媽媽,也不能融入他人,沒法兒讓自己上幼稚園。

一個父母關係很融洽的家庭,寶寶不會擔心離開父母去上幼稚園。因為探索未知世界和其他小朋友建立關係也是寶寶的天性。

適度退讓幫寶寶面對分離

親子之間的互動其實也是父母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你要在和寶寶不斷地互動中讓他明白你的底線是什麼,上幼稚園這件事也不例外。一些父母只會要求寶寶,必須去幼稚園,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有些父母為了便捷會欺騙寶寶,說是帶他去遊樂園,然後把他放在幼稚園,轉身就走。寶寶那裡感受到的是不平等。這些看似立竿見影的方法只會讓寶寶越來越害怕分離。恰當的做法是:幼稚園我們必須去,但是你一些小小的要求媽媽可以滿足。你要讓寶寶感受到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他對他的生活也是有控制的能力的。媽媽能感受到你的難受,所以只要寶寶覺得舒服一點的方式,媽媽都願意去做,哪怕辛苦一點,因為媽媽愛你。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寶寶在面對分離時焦慮哭鬧,其實也是他對未知生活的一種恐懼的表達,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不能應付離開爸媽的生活,會覺得自己無助,被動。而如果你一直讓寶寶感覺到更多的主動感和尊重感,他會更有信心去應對新的環境。這個過程中你的耐心以及對他情緒的無條件接納都是必需的。

紅黃藍教育機構給父母的建議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會擔心寶寶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寶寶出現的許多問題,我們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父母應該保持學習,自我覺察,然後去調整,而不是單純地去要求寶寶當你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愛的氛圍後,和寶寶一起上親子班、為他挑選適合他的幼稚園,及時地與老師交流回饋寶寶的情況等都能讓寶寶儘快地融入到這個新環境中。

★經驗篇

主動權掌握在家長手中 

女兒上幼稚園前,我有一堆擔心:食品安全,寶寶適應問題……後來我發現,有些是我控制不了的,比如蔬菜是否純天然,食品是否非轉基因。既然如此,就放下吧!

對於能控制的擔心,我會想辦法降至最低。家長都擔心寶寶會不會打架,會不會受傷。其實,就算在最好的幼稚園,也會發生類似事件,這不僅是老師盡職與否的問題,也是寶寶天性造成的。即便不上幼稚園也不能完全避免。

我觀察發現,容易受傷的小朋友,常常是調皮過了頭的。現在不少家長提倡寶寶調皮,認為這就是個性、是聰明。但我個人比較保守,覺得還是要遵守規矩,你可以有個性,但未必張揚。我告訴寶寶“安全第一”,時間長了,寶寶遇到事情會主動提醒我:“媽媽,安全第一!”他有了這個意識,我能放心不少。

另外,我注重培養愛心和同情。表面上看,這些寶寶有時候會“吃點虧”,比如,自己帶的吃的,大部分都分給了小朋友,自己很好的玩具,可能就送給了別人……但這對於物質豐盈的今天都不是問題。而一旦有了這種意識,寶寶絕對不會去嘲笑別人或者攻擊別人,這就減少了他被攻擊的可能性。

有一次,我女兒幼稚園的一個小朋友身體不舒服,說話說著就哭了起來,旁邊有一個小孩就嘲笑他,但我女兒卻走上前去,幫助這個生病的小朋友按摩,生病的這個小朋友特別感動。我們假想生病的這個小朋友是個愛攻擊人的寶寶,他是會攻擊嘲笑他的人呢,還是會攻擊幫助他的人呢?答案不言自明。

我最擔心安全問題

我最擔心安全問題,所以我們努力進入一家安全有保障的幼稚園。門口有門衛站崗,每天的食品都檢測,食譜是透明的,每天公佈。我會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地瞭解寶寶的情況。我覺得家長需要站到老師的角度看問題,並切實地提供一些幫助。我們幼稚園女老師多,平時搞活動,拍照呀,攝像呀,都需要家長支援。我老公會主動承擔這些。與老師的溝通多了,瞭解也多了,對寶寶在幼稚園的情況也就瞭若指掌了,再配合老師一起引導寶寶,效果很好。

把擔心化為力量

女兒從小性格懦弱,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他會給人家。對於競爭性的活動,會有意回避。

女兒這種性格特點是我最擔心的,每天回到家,我想知道他有沒有被人打,但又怕他對幼稚園產生恐懼。後來想到一個巧妙的問法:“你今天在幼稚園打小朋友了嗎?”女兒說:“沒有!”以我對他的瞭解,肯定是不會的。但我這麼問的時候,女兒為他不再是我眼中的懦弱男孩而開心。於是我接著問:“那有別的小朋友打你嗎?”女兒也說:“沒有!”因為有了上一句的鋪墊,這句話的暗示味道就少了。這樣,我既瞭解了自己想瞭解的事,又給了他信任——信任他的膽量和勇氣。漸漸地,我發現他膽子大了,敢拒絕了。

父母要幫助寶寶放鬆心情。可以裝做若無其事,或輕鬆開個玩笑。有些寶寶上幼稚園後出現尿褲子的情況,與尚未適應新環境也有關。這時更要幫寶寶放鬆,找機會和同班小朋友一起玩,儘快交到好朋友,適應幼稚園。如果總提醒寶寶不要尿褲子,讓他過於關注這個問題,反而會刺激寶寶因為害怕尿濕褲子,不停地要上廁所。

有些寶寶不在幼稚園裡大便。大便習慣與個性有關,有些人只喜歡在家裡大便,有的寶寶經常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只要不會因為過於幹硬而導致解大便時疼痛,就是兩三天一次也沒有關係。喜歡在家裡解大便的寶寶,只要養成定時解大便的習慣就好。大便乾燥的寶寶,要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調理。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個性習慣,父母要充分尊重寶寶的個性,放鬆心情,幫寶寶排解入園初期的便便尷尬,順利度過適應期,為建立健康自信的人格奠定基礎。

何時是“被叫醒”的最佳時間?

父母首先要瞭解睡眠的簡單規律:睡眠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和第二階段屬於淺度睡眠,成人午休的前30~40分鐘,屬於這兩個階段,有的被叫醒會說“我還沒睡著呢”;第三和第四階段為深度睡眠,是身體最好的休息與修復階段;第五階段稱為REM階段,即快速眼動階段,這個階段通常人在做夢。我們每次睡眠是由數個睡眠週期組成的,每個睡眠週期都包含了這五個階段。每個週期的最後一個階段都是REM階段,最好的睡眠是在睡眠週期的後期醒來。因此要叫醒寶寶,最好在REM階段,而不是深度睡眠階段。

寶寶早晨幾點醒來表現更好?遵循這一時間。如果不能,就請父母在前後20~30分鐘,試著叫醒寶寶,逐漸找到規律。這樣既能保證入園時間,又能讓寶寶舒服地醒來。

從被叫醒到清醒,需要過渡

父母需要瞭解,從被叫醒到清醒之間,寶寶經歷了什麼。在被叫醒的一刻,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複雜轉換: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四肢蘇醒。這個過程需要在安全的環境裡,按照個人節拍速度進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反復叫寶寶起床、一把掀開被子、大聲叫喊,都是不適宜的,建議用輕柔的方式叫醒寶寶,比如光線、舒緩的音樂、輕撫輕喚。另外,前一晚提前告知,會給寶寶很好的心理準備。同時,在叫醒寶寶和真正起床之間,預留一點兒時間,長短需要父母觀察和瞭解寶寶而定。可以在不緊張的那些天裡,通過叫醒寶寶,觀察他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醒來,然後調整“叫起計畫”。

關於午睡

這是寶寶入園後將獨自面對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同樣需要做功課。

寶寶平時午睡時間固定嗎?一般睡多久?在沒被干擾午睡的情況下,寶寶是較快入睡,還是需要營造一些睡覺的氛圍?這些資訊,大多數父母都瞭解。但如果你工作忙,不清楚的話,就需要從寶寶白天的看護者那裡瞭解這些情況。

其次,瞭解幼稚園的睡眠環境

午睡的條件與環境,每個幼稚園既有相同之處,也會有不同。所有幼稚園都有午睡時間,大概兩小時左右,寶寶們在一起午睡。不同之處在於:可能是每人一張小床,可能是通鋪,也可能是上下鋪;幼稚園的規矩可能是讓自己脫鞋上床,打開小被子,躺下睡覺;或者老師幫寶寶做上述事情。既然安排了午睡時間,多數幼稚園都有規定:午睡時寶寶要躺在自己的小床或指定鋪位上,閉上眼睛,不跟別人講話。如果不睡,起來活動或與他人打鬧講話,老師會進行管理。也有幼稚園會將不睡的寶寶帶到活動室遊戲。提前瞭解這些情況,方便父母對照自家寶寶的情況選擇幼稚園,或是對寶寶做一些調整。再次,在家做午睡練習

根據瞭解到的幼稚園午睡時間,創造午睡氛圍,拉好窗簾,保持安靜,讓寶寶上床,看一會兒書,講一講故事,漸漸入睡。如果寶寶本來就有午睡的習慣,但午覺時間段與將來的幼稚園不一致,可以嘗試緩慢地將寶寶的午睡時間往前或往後調,但不要一下調太多,試著慢慢調,尊重寶寶的步調。如果寶寶不能很快入睡,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演練。比如在家裡像做遊戲一樣演練幼稚園生活,或者選擇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作為小夥伴。午睡時間到了,根據幼稚園的情況,讓小夥伴們一起模擬入睡場景。如果是真實的小夥伴進行類比,需要注意:睡前要給寶寶們足夠的玩的時間,不然該睡覺時他們還新鮮和興奮著呢,反而睡不著。

假如這些方式都不適合寶寶,也可以給他講幼稚園的故事。在講解規則時要注意:不要將幼稚園講成束縛小朋友的地方,而是小朋友們在一起遊戲、玩耍,和學習、相處的地方,因為這樣,所以需要一些規則。有機會的話,先帶寶寶去幼稚園看一看,對於適應起來較困難的小朋友,也會有些幫助。

★心理篇

入園後同伴交往,你該為寶寶做哪些準備?

每位家長都希望寶寶入園後能夠很好地融入集體,被小朋友接納和喜歡。而寶寶身上的小缺點、小毛病,會不會影響他被接納?父母的擔心,該如何調整和準備呢?媽媽困惑:

脾氣暴躁,入園後會被孤立嗎?

女兒2歲半,要上幼稚園了,我對他動不動就打人的習慣特別擔心,恐怕這脾氣到了幼稚園會被小朋友孤立。我花了不少心思糾正他,比如假裝不要他了或把他一個人留在操場上,可他哭著跑過來,對我又咬又打;再比如,他打人後我在他小屁股上拍幾下,他有時候沒反應,有時候會哭,但就是改不了。前天,又因為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小車,把人家打哭了,人家媽媽沒說話抱著寶寶走了。唉,要是上了幼稚園,不知多少家長會來告狀。

寶寶為什麼會打人?

打人,經常發生在寶寶感覺不被理解或被忽視的時候。3歲前的寶寶語言能力有限,表達的意思得不到認可就會感到挫敗、著急,於是通過打人的方式表達情緒。此外,如果家長喜歡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遇到寶寶不聽話,就用打來鎮壓;寶寶對成人行為有很強的模仿力,家長的行為方式,會在寶寶身上體現。

由於寶寶沒有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表示親近、友好,所以,他們用推一下、打一下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表示友好。但對方很難明白他表達的意思,從而誤以為是攻擊行為。

四招緩解攻擊行為

1、多點耐心:面對寶寶打人媽媽千萬不要提高嗓門,而應儘量與寶寶建立連接,比如蹲下來擁抱他,接受他在你懷中掙扎。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很好地理解寶寶,而寶寶一旦感覺被理解了,攻擊行為就會收斂。

2、為寶寶找到宣洩情緒的途徑:畫畫、撕紙、剪紙,對於語言表達還不順暢的寶寶,是很好的宣洩。

3、父母以身作則:家長要管好自己的行為,不要粗魯地對待寶寶。被強行壓制的寶寶,很容易以暴制暴。媽媽困惑:

太老實,在幼稚園會受欺負嗎?

我女兒在家很活潑,到了外面卻怯生生的。一次她拿著新買的水杯出去玩,被一個比她小的男孩奪了過去。那一刻,我多希望她能要回來呀,但她只是委屈地看著我說:“媽媽,他拿了我的杯子。”當時,小男孩的媽媽也在場,我很尷尬,只好說:“讓弟弟玩一會兒,你是姐姐!”女兒聽了大哭了起來。現在想起這事,心裡也很不是滋味。我擔心上了幼稚園,女兒這種膽小怯懦的性格會讓她吃虧。

寶寶為什麼膽小?

每個寶寶個性特點不一樣,應對事情的反應也不同,恰當的做法是仔細觀察寶寶的行為,真正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分清,只是簡單地歸因成寶寶怯懦。當帶著這種眼光看寶寶時,其實是在暗示寶寶“你爭不過別人”、“你是個怯懦的孩子”。這是很打擊他膽量和勇氣的。

上面案例中的媽媽在女兒向她求助時,她拒絕了。這破壞了女兒的安全感。如果媽媽以商量的口氣對小男孩說:“把杯子還給姐姐好嗎?”對方家長不會難堪,寶寶也會感覺媽媽與自己站在一起,信心和膽子自然大了。

如何幫助寶寶變得大膽?

1、不插手&必須插手:發生爭執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沒求助,家長就不需要插手。一旦受了委屈,求助於家長,就必須給予支援,包括:陪伴安撫寶寶,接受他的哭泣,以及必要的聲援。

2、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讓寶寶感覺到充分的愛。家庭成員間若經常發生爭吵,寶寶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不乖,而讓家人爭吵。在內心中自認為不被愛的小孩,行為也容易出現退縮。

3、增加信心:不要說貶低寶寶的話,家長能提供運動的自由也非常關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要怪寶寶淘氣,讓他盡情探索外部世界。同時,在寶寶專注地從事一個遊戲時,不要插手,讓他自己完成。要知道這個完整的過程對建立自信至關重要。

太內向,會交不到朋友嗎?

女兒不愛講話,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有時帶他出去,遇到熟人,讓他打招呼,他從來不回應。他這麼內向,在幼稚園裡會不會交不到朋友?也擔心他會吃虧。

寶寶的性格問題來源於家長的不接納

人們通常認為外向性格好,內向性格不好,這是誤區。人的性格特徵非常多維,很難用內向和外向簡單描述。比起熱情開朗主動的人,淡定、內斂、被動的人,未必矮半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顏色,每片葉子都有自己的形狀一般。很多時候,寶寶所謂的性格問題,是家長不能接納寶寶的性格。其實,家長接納寶寶的態度,本身就是鼓勵,寶寶內心就會自信,就會悅納自我。一個內心充滿能量的寶寶,對新環境一定有著屬於最合適自己的適應方法,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維護人際交往的方式。

在接納的基礎上發展寶寶的性格

1、尋找屬於寶寶的方式:如果寶寶屬於慢熱型,不必趕著他快點走。不要在人前談論寶寶害羞的個性,對於幼兒來講,性格表現會因環境、人與物的不同,呈現出豐富多面的特徵。

2、家長做榜樣:遇到熟人,家長要熱情打招呼;見到需要幫助的人,家長要伸出援助之手……將行為表現的關注點放在自身,而不是寶寶身上,此時寶寶是放鬆的,容易學習效仿家長。

3、製造主動的機會:3歲左右的寶寶雖然做遊戲時會表現得各玩各的,但他們喜歡互相湊在一起。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寶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容易主動。帶寶寶出去,家長也可以主動營造遊戲環境:當你快樂地與寶寶玩沙子,其他小朋友就容易加入一起玩。作為“老成員”,寶寶在心理上會有優勢,更主動地與人交往。

預防焦慮,對寶寶最好的幫助是調整自己

分離焦慮是常聽到的詞。當父母意識到寶寶剛入園會出現分離焦慮時,他們因害怕寶寶焦慮也會焦慮。其實,只要父母調整好狀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預熱”之中,以積極的心態和寶寶一起面對,就沒什麼可焦慮的。

父母的視角影響寶寶面對分離時的狀態

寶寶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你看到的幼稚園是什麼樣,寶寶看到的就什麼樣。父母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寶寶怎樣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狀態。

你關注什麼,寶寶就關注什麼

寶寶要到一個新的環境中生活,父母不放心,這很正常。但是對於一些性格過於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媽媽來說,她們的焦慮壓到寶寶身上就會很沉。這種焦慮主要來源於覺得幼稚園不安全,擔心寶寶入園後會受傷會委屈。而這些情緒寶寶是能感受到的。

寶寶第一次從幼稚園教室走出,家長通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寶寶今天吃飽了嗎?”“小朋友欺負你了嗎?”“老師說你了嗎?”“今天有沒有摔跤?”……

每一句看似關切的話語背後都隱藏著你深深的不安。你總是本能地將許多危險與不適敏感地放大,而寶寶會習得,也會對環境產生不安。這樣的寶寶就不容易接受和父母分離。

調整自己,關注積極面對

因此,在寶寶入園之前,父母要學會對自己的關注面進行一些調整,要知道你關注什麼,寶寶就關注什麼。不可否認,寶寶進入新的環境後確實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玩具被搶了,行動會有一些約束……但是你也要知道探索是每個寶寶的天性,他們本能地會對新事物感興趣,在幼稚園每天都會發生有趣的事情,會有新玩具,會學到新知識……你站在一個理解的角度,更多地去尊重他,關注到幼稚園裡面會發生的積極的事情,寶寶就會有所憧憬,你一直為他去幼稚園焦慮,寶寶也會在面對分離時焦慮。

你對幼稚園的評價,影響著他對幼稚園的判斷

“再不聽話把你送幼稚園去!”“說你不聽,今後去幼稚園讓老師好好批評!”“像你這麼小氣的寶寶,去幼稚園後沒有小朋友和你玩!”……

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語,也許是你血壓升高時制服淘氣寶寶的必勝法寶;也許是你隨口一說來嚇唬寶寶的無心之談;也許是你的激將法……但是,所有的表達都在傳遞著你對幼稚園的理解:幼稚園是一個不好的地方。在那裡寶寶會受到批評,會被小朋友排擠……你的話語告訴他,幼稚園是一個懲罰不聽話小朋友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進入一個不接納自己的環境中,你讓寶寶對幼稚園預先有了一個不好的判斷,會加重他面對分離時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解決之道:積極評價,讓寶寶愛上幼稚園相反地,假如你告訴他,上幼稚園是長大的標誌。長大這個詞對每一個寶寶來說都是一種很強大的動力。讓寶寶明白分離也是一種長大,即使會有一小會兒讓你覺得痛苦,但是痛苦的地方承受一下就過去了,當你跨過去了,我們會為你而驕傲,為你的成長歡呼。

父母關係影響寶寶面對分離

為了讓寶寶更好地面對分離,父母要讓他明白:他可以離開爸爸媽媽安心地去探索。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不會因為暫時分離就減少,這些信任的基石就在於你和寶寶之間能有一份良好的關係,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父母之間能有一個和諧的關係。

有些媽媽本身不獨立,不能離開寶寶。這一點寶寶也能感受到,這樣的話,寶寶自然也會表現出不想離開媽媽。而這樣的媽媽背後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夫妻關係溝通並不是那麼順暢,因而媽媽會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寶寶。

也有一些寶寶,他們之所以想待在家裡,是擔心不在爸爸或媽媽身邊,他們的關係會出問題,他會有很長遠的不安全感,所以不敢離開爸爸媽媽,也不能融入他人,沒法兒讓自己上幼稚園。

一個父母關係很融洽的家庭,寶寶不會擔心離開父母去上幼稚園。因為探索未知世界和其他小朋友建立關係也是寶寶的天性。

適度退讓幫寶寶面對分離

親子之間的互動其實也是父母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你要在和寶寶不斷地互動中讓他明白你的底線是什麼,上幼稚園這件事也不例外。一些父母只會要求寶寶,必須去幼稚園,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有些父母為了便捷會欺騙寶寶,說是帶他去遊樂園,然後把他放在幼稚園,轉身就走。寶寶那裡感受到的是不平等。這些看似立竿見影的方法只會讓寶寶越來越害怕分離。恰當的做法是:幼稚園我們必須去,但是你一些小小的要求媽媽可以滿足。你要讓寶寶感受到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他對他的生活也是有控制的能力的。媽媽能感受到你的難受,所以只要寶寶覺得舒服一點的方式,媽媽都願意去做,哪怕辛苦一點,因為媽媽愛你。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寶寶在面對分離時焦慮哭鬧,其實也是他對未知生活的一種恐懼的表達,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不能應付離開爸媽的生活,會覺得自己無助,被動。而如果你一直讓寶寶感覺到更多的主動感和尊重感,他會更有信心去應對新的環境。這個過程中你的耐心以及對他情緒的無條件接納都是必需的。

紅黃藍教育機構給父母的建議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會擔心寶寶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寶寶出現的許多問題,我們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父母應該保持學習,自我覺察,然後去調整,而不是單純地去要求寶寶當你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愛的氛圍後,和寶寶一起上親子班、為他挑選適合他的幼稚園,及時地與老師交流回饋寶寶的情況等都能讓寶寶儘快地融入到這個新環境中。

★經驗篇

主動權掌握在家長手中 

女兒上幼稚園前,我有一堆擔心:食品安全,寶寶適應問題……後來我發現,有些是我控制不了的,比如蔬菜是否純天然,食品是否非轉基因。既然如此,就放下吧!

對於能控制的擔心,我會想辦法降至最低。家長都擔心寶寶會不會打架,會不會受傷。其實,就算在最好的幼稚園,也會發生類似事件,這不僅是老師盡職與否的問題,也是寶寶天性造成的。即便不上幼稚園也不能完全避免。

我觀察發現,容易受傷的小朋友,常常是調皮過了頭的。現在不少家長提倡寶寶調皮,認為這就是個性、是聰明。但我個人比較保守,覺得還是要遵守規矩,你可以有個性,但未必張揚。我告訴寶寶“安全第一”,時間長了,寶寶遇到事情會主動提醒我:“媽媽,安全第一!”他有了這個意識,我能放心不少。

另外,我注重培養愛心和同情。表面上看,這些寶寶有時候會“吃點虧”,比如,自己帶的吃的,大部分都分給了小朋友,自己很好的玩具,可能就送給了別人……但這對於物質豐盈的今天都不是問題。而一旦有了這種意識,寶寶絕對不會去嘲笑別人或者攻擊別人,這就減少了他被攻擊的可能性。

有一次,我女兒幼稚園的一個小朋友身體不舒服,說話說著就哭了起來,旁邊有一個小孩就嘲笑他,但我女兒卻走上前去,幫助這個生病的小朋友按摩,生病的這個小朋友特別感動。我們假想生病的這個小朋友是個愛攻擊人的寶寶,他是會攻擊嘲笑他的人呢,還是會攻擊幫助他的人呢?答案不言自明。

我最擔心安全問題

我最擔心安全問題,所以我們努力進入一家安全有保障的幼稚園。門口有門衛站崗,每天的食品都檢測,食譜是透明的,每天公佈。我會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地瞭解寶寶的情況。我覺得家長需要站到老師的角度看問題,並切實地提供一些幫助。我們幼稚園女老師多,平時搞活動,拍照呀,攝像呀,都需要家長支援。我老公會主動承擔這些。與老師的溝通多了,瞭解也多了,對寶寶在幼稚園的情況也就瞭若指掌了,再配合老師一起引導寶寶,效果很好。

把擔心化為力量

女兒從小性格懦弱,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他會給人家。對於競爭性的活動,會有意回避。

女兒這種性格特點是我最擔心的,每天回到家,我想知道他有沒有被人打,但又怕他對幼稚園產生恐懼。後來想到一個巧妙的問法:“你今天在幼稚園打小朋友了嗎?”女兒說:“沒有!”以我對他的瞭解,肯定是不會的。但我這麼問的時候,女兒為他不再是我眼中的懦弱男孩而開心。於是我接著問:“那有別的小朋友打你嗎?”女兒也說:“沒有!”因為有了上一句的鋪墊,這句話的暗示味道就少了。這樣,我既瞭解了自己想瞭解的事,又給了他信任——信任他的膽量和勇氣。漸漸地,我發現他膽子大了,敢拒絕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