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讓寶寶聽話的幾條建議

我們非常想理解孩子, 但是事情發生的時候,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卻又無從察覺地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孩子的心理。 孩子們淘氣的背后有什么道理嗎?怎樣才能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 不聽話的“典型事跡” 讓孩子聽話的6個建議 聽話是良好關系的副產品   不聽話的“典型事跡”

孩子有時候會讓我們發瘋, 大叫著“我怎么生了你這么一個孩子?”其實坐下來好好想想, 難道孩子不聽話就是為了惹你生氣嗎?他是不是有自己的理由呢?先看看下面兩個不聽話的典型事跡吧——

就是想破壞!

不聽話的表現:別看琳琳是女孩,

Advertisiment
卻是家里的破壞王。 媽媽陪她搭積木, 她上去一腳就給踢翻;媽媽抱著洋娃娃給她講故事, 她提起娃娃的一只腳就給扔到地上。 媽媽一次次告訴自己“耐心!再耐心!”但是小丫頭根本不領情。 眼看剛剛碼放整齊的玩具被她沖將上去掀翻在地, 媽媽一串巴掌落在她的小肉屁股上……就這樣, 家里每天都是雞飛狗跳的場景。

不聽話的理由:孩子有很多種個性, 琳琳就是那種愛動的家伙。 她從不覺得把積木搭成高塔有什么樂趣, 相反, 高塔應聲而倒會讓她感到無比興奮。 于是, 媽媽不知道她是喜歡折騰的小孩, 總是想讓她做“女孩子應該做的事”, 而琳琳越有被束縛的感覺, 她就越想釋放自己。 這樣, 琳琳和媽媽成了死對頭。

Advertisiment

不收拾房間!

不聽話的表現:媽媽從順順1歲半開始, 就試圖培養他玩完玩具要收好的習慣, 但是現在順順都4歲了也沒有一點兒變得聽話的跡象。 媽媽嘗試過很多辦法, 自己帶頭、沒收玩具、責罵威脅、取消零食……每到這個時候, 順順總用他那大大的、無辜的眼睛看著媽媽, 或者委曲得直哭, 但是就是不收拾。

不聽話的理由:對于這樣的問題, 我們通常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懶惰或者沒有責任心, 但是他們的小腦袋瓜可不是那么簡單。 其實順順很委屈, 一是因為很多時候玩具太多了, 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 再有, 順順非常擔心如果他把“飛機場”和“動物園”都收起來之后, 他的機械戰隊和動物朋友晚上該睡在哪里?因為在他眼里,

Advertisiment
那些并不是塑料制品, 而是有生命的伙伴。

“聽話”是父母與孩子間良好關系的副產品

當孩子和我們的要求不一致時, 我們通常會把這種行為歸結為“不聽話”, 對待不聽話的孩子, 我們就會或威逼、或利誘, 期望著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 但是, 從孩子的角度看來, 他們并不是視爸爸媽媽的話為糞土, 而是在按照自己的小原則、小道理辦事。 于是, 爸爸媽媽得到的結論就是孩子不聽話, 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不滿意。

“聽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關系的一個副產品。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越好, 孩子就愿意聽父母的話。

雖然“聽話”不是我們養育的目的, 不是判斷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 但是它可以讓我們的父母生涯更加輕松愜意,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也更加舒適自在。 所以, 我們總是想尋找孩子讓聽話的秘方。

一個普遍的現實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越好, 孩子就愿意聽父母的話, 因為他們聽話不是為了躲避懲罰, 也不是為了獲得表揚。 他們的聽話是發自內心的, 僅僅是希望父母高興。 也就是說, “聽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關系的一個副產品。

讓孩子聽話的6個建議

那么, 我們怎樣來營造一個和諧、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的家庭關系, 進而達成我們讓孩子聽話的“險惡用心”呢?在這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幾點是:

1、給孩子安全感。 這是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最好庇護。 安全感實際上是通過很多小事建立起來的, 這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Advertisiment
比如, 當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 一覺醒來后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房間里有沒有人。 于是, 他會發出試探性的聲音, 先是很小, 慢慢變大。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人理會, 他就會感到害怕:“難道所有的人都走了, 他們把我忘記了?”如果有人立即做出應答, 比如答應一聲, 或者輕輕拍一拍, 他就會感覺滿意:“有人在陪我。 ”

2、不要欺騙孩子。 警惕那些你不以為然的“欺騙”, 比如說媽媽早上該出門上班的時候, 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 不能和你在一起了。 但是媽媽下班之后會趕快回來。 ”這樣, 雖然孩子會傷心, 但是比不打招呼就消失要好得多。 太多的不告而別會給孩子留下終身擺脫不掉不拋棄的恐懼而打下基礎。

3、創造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可不是夫妻間的專利,和孩子之間的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游戲規則都是建立友誼和表示友好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經常和孩子聊天,尋找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培養共同的興趣,比如和孩子一起收集樹葉、讀書、做手工、畫畫、踢球或游泳……要記住,“共同”的概念可不是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你坐在一旁陪伴,而是參與其中,一起完成一些事情。

4、確立一些固定的家庭活動。當你下班回家或者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的時候,放下所有的事情和孩子親昵十分鐘吧,一起在桌邊吃點點心或者溜達到小超市一人吃一個冰激凌,也可以在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朗讀一段古詩。這些事情看上去無關緊要,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系就是靠這些細水長流的小事累積而成的。

5、感受孩子的感覺。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感覺敏銳的父母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安全感等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天賦怎么辦?敏銳的感覺能力是否可以學習得到呢?答案是可以的。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觀察來培養這種能力:今天孩子的情緒如何?有哪些特別的舉動?有哪些奇怪的表情?孩子很容易泄露出心靈的秘密的,關鍵看我們能不能捕獲。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只要能夠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就可以了,它們會幫助你很快地了解孩子的心情,知道他今天是否需要更多的撫慰。

6、讓你的身體也說話。小孩子只能模模糊糊地聽懂我們所說的話,而聲調、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起到很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害怕,媽媽一會兒就回來”的時候,如果身體沒有給他同樣的暗示,對孩子的撫慰作用就不會很大。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像運用詞語一樣運用手勢和表情。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3、創造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可不是夫妻間的專利,和孩子之間的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游戲規則都是建立友誼和表示友好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經常和孩子聊天,尋找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培養共同的興趣,比如和孩子一起收集樹葉、讀書、做手工、畫畫、踢球或游泳……要記住,“共同”的概念可不是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你坐在一旁陪伴,而是參與其中,一起完成一些事情。

4、確立一些固定的家庭活動。當你下班回家或者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的時候,放下所有的事情和孩子親昵十分鐘吧,一起在桌邊吃點點心或者溜達到小超市一人吃一個冰激凌,也可以在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朗讀一段古詩。這些事情看上去無關緊要,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系就是靠這些細水長流的小事累積而成的。

5、感受孩子的感覺。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感覺敏銳的父母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安全感等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天賦怎么辦?敏銳的感覺能力是否可以學習得到呢?答案是可以的。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觀察來培養這種能力:今天孩子的情緒如何?有哪些特別的舉動?有哪些奇怪的表情?孩子很容易泄露出心靈的秘密的,關鍵看我們能不能捕獲。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只要能夠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就可以了,它們會幫助你很快地了解孩子的心情,知道他今天是否需要更多的撫慰。

6、讓你的身體也說話。小孩子只能模模糊糊地聽懂我們所說的話,而聲調、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起到很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害怕,媽媽一會兒就回來”的時候,如果身體沒有給他同樣的暗示,對孩子的撫慰作用就不會很大。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像運用詞語一樣運用手勢和表情。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