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變勇敢的6個小妙招

1、讓家成為愛的堡壘
順順是個乖巧的小姑娘, 在家裡口齒伶俐, 但是出門後卻不愛說話。 媽媽並不著急, 耐心、平和地對待順順的表現, 鼓勵順順的每次努力, 欣賞她的獨特和可愛, 這讓順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自我感覺。
每次去超市、商場, 媽媽都不忘記帶上順順。 媽媽明白, 每一次出行順順都有很多機會去跟人交流:幫媽媽付帳, 找阿姨稱東西, 幫媽媽要餐巾紙……叔叔、阿姨們一次次地稱讚, 媽媽心裡偷著樂, 順順也樂此不疲, 每次都滿意而回:“媽媽, 完成任務了!”
媽媽筆記:
溫和、有耐心的父母和老師, 有安全感的家庭,
Advertisiment
有歸屬感的幼稚園和學校, 是幫助孩子克服害羞最基本的良方。
行動第一。 不要怕麻煩, 在一點一滴中慢慢地給孩子創造安全的人際交往機會, 讓孩子從交往實踐中體驗到成就感, 享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看到自己積極的一面
銘銘是個3 歲的小男孩, 很少與人打招呼, 媽媽每次讓銘銘打招呼, 他都會扭過頭去。 礙于面子, 媽媽總會解釋一下:“我們銘銘很害羞, 從不與人打招呼!”時間長了, 銘銘更不願意主動交流了。
媽媽筆記:
不要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總被貼標籤的寶寶會自己說:“我害羞了!”父母不要在別人面前評論自己孩子的害羞表現, 儘量換成積極的字眼, 如我的寶寶正在學習做個有禮貌的孩子呢,
Advertisiment
他要多觀察一會兒等。
讓寶寶知道, 每個人至少都有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終能夠做成。 更多積極的評價, 經常和他分享成功的快樂, 寶寶的自我滿意度會逐漸提高。
3、讓孩子獲得足夠多的能量之後, 再走出去
齊齊媽媽帶齊齊去兒童樂園玩, 看到別的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 齊齊卻還在媽媽懷裡不肯下來。 媽媽著急了, 不斷提建議:“齊齊, 你玩玩滑梯好不好?玩玩大球好不好……”齊齊卻不買帳:“不, 回家, 回家!”
媽媽筆記:
到一個新鮮的環境, 孩子如果感到不適, 不要急於讓孩子加入。 先抱著他, 讓孩子感到安全, 然後輕鬆談論環境中孩子可能感興趣的地方。 如果孩子從你的懷裡探出頭來, 那就說明他有要去探索的意思了。
Advertisiment

不要著急, 繼續輕鬆地談論:“這個小弟弟真有趣, 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 ”看到火候差不多了, 再問問孩子:“齊齊也想去試一試嗎?媽媽就在這裡等你, 需要媽媽的時候可以叫我。 ”
4、無論何時, 我們都有責任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
穎穎家來客人了, 媽媽鼓勵穎穎跟阿姨打招呼。 穎穎羞紅了臉, 好久才說出“阿姨好”, 媽媽提示穎穎說:“大點聲寶貝, 阿姨沒聽見。 ”這時, 羞紅了臉的穎穎扭頭就跑了。
媽媽筆記:
當孩子表現出進步的時候應該及時肯定, 見好就收, 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下次才能更進一步。 如果父母要求太高, 乘勝追擊, 很有可能孩子就逃避了。
5、回憶大方的場景, 大聲講出來
粼粼一向見到人很少打招呼, 但是上次見到媽媽的同事張阿姨時,
Advertisiment
可能是張阿姨給人的感覺很和氣, 粼粼一下子就接受了, 很熱情地跟張阿姨打招呼, 讓媽媽喜出望外。
後來媽媽多次提及這件事情, 告訴粼粼“: 粼粼你還記得嗎?上次你見到張阿姨的時候, 很熱情地跟她打招呼, 張阿姨直誇粼粼有禮貌, 媽媽也為你感到高興呢!”粼粼眨巴著眼睛聽著, 一副很滿足的樣子。 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大方的舉動讓媽媽和張阿姨非常開心, 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媽媽筆記:
6歲以前, 孩子對情景的記憶非常深刻。 父母要抓住寶寶的這個特點, 經常幫助他回憶自己偶爾表現出來的很大方的場景, 那種受到贊許的感受, 會不斷增加交往的信心。
6、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很強, 有時候只是需要時間
苗苗已經2 歲半了,
Advertisiment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叫《害羞的小米》, 講的是一隻害羞的小松鼠的故事。 小松鼠想跟大家一起玩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融入了集體。 看短片的時候苗苗就覺得小松鼠跟自己有點像, 比較喜歡。 每當見到人害羞的時候, 苗苗就主動要求看《害羞的小米》。 看完之後, 自己還若有所悟地說:“想跟朋友一起玩, 就要大聲說出來。 ”
媽媽筆記:
寶寶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的時候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提供材料, 多次重複之後, 他就會真正明白。
圖畫書契合孩子的心靈, 是一劑溫暖的心靈雞湯。 有心的媽媽可以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 尋找適合的圖畫書來閱讀。
TIP
寶寶的害羞也分場合
大多數寶寶的害羞是有選擇的。 比如,見到有些人的時候表現出害羞, 而對另外一些人則不。還有一些寶寶見到一些事物也會表現出害羞,比如某些圖畫等,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對不同的寶寶,同一個事物引起的感受不同。
害羞並非終身烙印
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很多原來害羞的人長大後變得不那麼害羞了。在這當中, 家庭和學校等環境的作用不可低估。 比如,見到有些人的時候表現出害羞, 而對另外一些人則不。還有一些寶寶見到一些事物也會表現出害羞,比如某些圖畫等,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對不同的寶寶,同一個事物引起的感受不同。
害羞並非終身烙印
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很多原來害羞的人長大後變得不那麼害羞了。在這當中, 家庭和學校等環境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