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貝從小養成觀察的習慣

觀察, 是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 要學會完整有效地觀察事物, 或許還需要用到寶貝的鼻子、耳朵、手甚至嘴巴, 自然還包括寶貝的大腦。 要讓寶貝從小就養成觀察的習慣, 可不僅僅是引導他去看就OK的事情, 還需要更多別的。

生活場景描述

10個月的丁丁坐在小推車上,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到一根頭髮絲。 他立刻對這根頭髮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傢伙用小手捏捏頭髮絲, 然後將頭髮絲捏起放嘴裡舔舔, 拿出來, 將其放在小推車面前的擋板上拍打幾下……就這樣, 丁丁不斷地重複著這些動作,

Advertisiment
一副樂在其中的摸樣。

在一邊擦拭櫃子的丁丁媽猛一回頭, 發現丁丁正往嘴裡塞頭髮絲呢。 丁丁媽趕緊掰開他的小嘴, 將頭髮絲拽出來扔了。 丁丁嘴裡的頭髮絲被媽媽“搶”走了, 立刻不高興地哭鬧起來, 那摸樣看起來十分傷心。

媽媽十分困惑, 一根小小的頭髮絲, 他怎麼就會喜歡到這種程度呢?

寶貝觀察的習慣與生俱來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 類似丁丁這樣的行為隨時都會發生在我們的寶貝身上。 實際上, 這就是寶貝觀察習慣的萌芽。 可以說, 寶貝觀察的習慣從他一出生就開始養成了, 下面這些常見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說明:

*新生兒對人臉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他清醒的時候, 不管誰的臉湊近他, 他都會好奇地看著這張臉。

Advertisiment
當媽媽的臉靠近寶貝時, 他會顯得更為癡迷而充滿熱情。

*隨著寶貝的視覺發育成熟, 他對周圍越來越多的事物產生了興趣, 因此, 我們常常會發現他正盯著某個東西“發呆”。

*當寶貝小手變得越來越靈活之後, 他會拿起他喜歡的某個玩具或者小手觸及的其他物品, 放在眼前翻過來掉過去地看, 並時不時地將這個物品放進嘴裡啃啃, 在周圍的物體上敲敲, 或者將這個東西扔到地上, 撿起來, 繼續扔, 樂此不疲。

*寶貝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 一旦換了新的居住環境, 他可能就會在夜間哭鬧, 變得比以往粘人等等。

*當身邊突然出現一個陌生人的時候, 幾個月的寶貝就會表現出一種緊張感, 顯得比較怕生。 雖然每個寶貝的表現都不太一樣,

Advertisiment
但是他們都能通過他的身體語言或者表情敏感地表達出一些資訊, 讓成人意識到這個陌生人的來臨攪亂了他內心的寧靜。

……所有這些都說明, 寶貝對他視力所及的一切都十分敏感。 可以說, 觀察是寶貝賴以生存的一個基本能力, 它與生俱來, 並不需要我們挖空心思去培養。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只是保護並且引導他更好地觀察, 幫助他保持觀察的習慣而已。

寶貝觀察事物的特別之處與成人不同, 寶貝觀察事物會有他的一些特別之處,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全方位地觀看

事物物體的任何一個側面對寶貝來說都是非常神奇的, 因此, 他會好奇地選擇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一個物體。 這就是為什麼當他手裡抓到一個玩具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他常常會兩隻手不斷地倒過來掉過去地看, 相反並不急於以“正確的方式”去玩這個玩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他的玩具, 周圍的其他物體, 他逐漸整合出了他看到的每個物體的特性。 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 他才能學會不管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 都能一眼就看出, 他眼前的這個物體究竟是什麼。

2。 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 寶貝還有他更多觀察事物的絕招。 那就是調動其他感覺器官的積極性, 從視力之外更好地感知事物。 因為有這種需求, 一旦他手裡拿到某個東西, 他就不會僅僅停留於去看這個物品了, 他還可能會用小嘴去啃一啃,

Advertisiment
用鼻子聞聞, 用小手拍拍, 拿起這個物體在其他地方敲敲打打, 把這個物體扔到地上等等, 通過這種全方面地感知, 寶貝才能更好地瞭解他接觸到的每個物體。

3。 對“垃圾”有特別的偏好

如同前面事例中的丁丁一樣, 幾乎每個寶貝都對他視野內發現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 連那些在我們看來根本就不值得他去探究的小東西, 諸如頭髮絲、小線頭、小碎紙片、一片偶爾飄過來的小樹葉、一根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樹枝、幾粒細沙、一顆煙頭……他一樣好奇得不行。 並且, 令很多父母苦惱的是, 越是那些看起來不怎麼顯眼的髒髒的東西, 他們似乎越是有著濃厚的興趣。 甚至有的寶貝會在某個階段著迷地收集類似煙頭、花瓣、小石子、枯樹枝一類的小東西, 根本就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訓導,固執地將這些東西納入囊中,時不時擺出來癡迷地研究一番。而且,他們的雙眼似乎格外銳利,常常是不經意間掃視一下就能準確地發現目標。

幫助寶貝保持觀察習慣的策略

既然寶貝觀察事物的習慣與生俱來,為什麼越長大,他們對身邊的很多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淡漠,顯得越來越粗心,喪失了觀察的良好習慣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打壓了他們這種觀察的熱情,或者沒有對寶貝觀察的習慣進行科學的引導。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寶貝觀察的好習慣呢?

1。尊重寶貝觀察的心理需求

實際上,像小石子、枯樹枝、沙粒、小線頭一類的小東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會給寶貝的健康帶來特別的危害。相反,尋找這些小東西、玩弄這些小東西還是鍛煉寶貝觀察力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比如,當寶貝手裡握著一個小石子的時候,他可以觀察到這個石子不同側面的形狀,它的顏色,質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線背景下的反光,它掉落時在地面滾動的情形,掂在手裡的重量等等,這諸多的特性都可以被寶貝輕易地觀察到。因此,與其禁止寶貝接觸這些東西,不如將他的小手清洗乾淨,尊重他發現收集這些東西的癖好,滿足他的這種心理需求,這對他觀察習慣的保持會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2。引導寶貝更為細緻地觀察

觀察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除了尊重寶貝那些特殊的觀察的需求之外,我們也可以引導他更為細緻地去觀察一些事物。如果寶貝喜歡撿拾小石子,我們就可以跟隨他的這種興趣,在外出的時候跟他一起去撿拾小石子:“嘿!看看,我撿到一圓圓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一個比我這顆還小的小石子嗎?”當媽咪和寶貝雙眼對視的時候,不妨來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裡有一媽咪呢!你看到媽咪眼睛裡有什麼嗎?”轉動一下身子,你眼睛裡的投影也會跟著改變,於是,這項觀察的活動就可以無限地拓展開了。

3。在變化中創造觀察的機會

沒有比看到有變化的事物更令寶貝興奮的了。一根小線頭或者頭髮絲,它可以在我們雙手的作用下變出無數的形狀和花樣,永遠都不會重樣。因此,當寶貝手裡捏著一根小線頭時,難怪他會對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東西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了。如同寶貝玩線頭或者頭髮絲的遊戲一樣,兩個或者多個事物組合起來,給某個事物施加一個作用力,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氣候條件、在運動過程中觀察……許許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觀察的機會。如果總是這樣引導寶貝去觀察,他觀察的動力就不會消失,而他觀察的習慣也會永久保持下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們在他上學之後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你要細心點,要認真觀察”之類的話了。

根本就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訓導,固執地將這些東西納入囊中,時不時擺出來癡迷地研究一番。而且,他們的雙眼似乎格外銳利,常常是不經意間掃視一下就能準確地發現目標。

幫助寶貝保持觀察習慣的策略

既然寶貝觀察事物的習慣與生俱來,為什麼越長大,他們對身邊的很多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淡漠,顯得越來越粗心,喪失了觀察的良好習慣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打壓了他們這種觀察的熱情,或者沒有對寶貝觀察的習慣進行科學的引導。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寶貝觀察的好習慣呢?

1。尊重寶貝觀察的心理需求

實際上,像小石子、枯樹枝、沙粒、小線頭一類的小東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會給寶貝的健康帶來特別的危害。相反,尋找這些小東西、玩弄這些小東西還是鍛煉寶貝觀察力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比如,當寶貝手裡握著一個小石子的時候,他可以觀察到這個石子不同側面的形狀,它的顏色,質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線背景下的反光,它掉落時在地面滾動的情形,掂在手裡的重量等等,這諸多的特性都可以被寶貝輕易地觀察到。因此,與其禁止寶貝接觸這些東西,不如將他的小手清洗乾淨,尊重他發現收集這些東西的癖好,滿足他的這種心理需求,這對他觀察習慣的保持會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2。引導寶貝更為細緻地觀察

觀察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除了尊重寶貝那些特殊的觀察的需求之外,我們也可以引導他更為細緻地去觀察一些事物。如果寶貝喜歡撿拾小石子,我們就可以跟隨他的這種興趣,在外出的時候跟他一起去撿拾小石子:“嘿!看看,我撿到一圓圓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一個比我這顆還小的小石子嗎?”當媽咪和寶貝雙眼對視的時候,不妨來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裡有一媽咪呢!你看到媽咪眼睛裡有什麼嗎?”轉動一下身子,你眼睛裡的投影也會跟著改變,於是,這項觀察的活動就可以無限地拓展開了。

3。在變化中創造觀察的機會

沒有比看到有變化的事物更令寶貝興奮的了。一根小線頭或者頭髮絲,它可以在我們雙手的作用下變出無數的形狀和花樣,永遠都不會重樣。因此,當寶貝手裡捏著一根小線頭時,難怪他會對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東西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了。如同寶貝玩線頭或者頭髮絲的遊戲一樣,兩個或者多個事物組合起來,給某個事物施加一個作用力,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氣候條件、在運動過程中觀察……許許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觀察的機會。如果總是這樣引導寶貝去觀察,他觀察的動力就不會消失,而他觀察的習慣也會永久保持下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們在他上學之後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你要細心點,要認真觀察”之類的話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