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我不想去幼稚園, 我看別的小朋友都在一起說說笑笑的很開心, 就我一個人在玩積木, 一點都沒意思!”
“你們出去好了, 我要在家看電視, 一會兒去黃阿姨家, 她要問我這個、問我那個, 我都不敢跟她講話。 ”
“為什麼要去參加興趣班?那麼多人吵死了, 我不喜歡和陌生的小朋友講話, 寧可一個人待在家裡學!”
我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家就能說會道、活潑善談, 到了外面卻膽小、自卑、孤僻, 也不喜歡與人交往?是不是孩子在交往方面有什麼問題呢?其實, 孩子害怕陌生人是正常現象, 但如果他們一味地躲在家裡,
Advertisiment
把移情訓練作為發展幼兒交往能力的突破口
移情, 即感情移入, 是一種對他人情感保持一致的情感反應, 是一切積極社會行為的感情基礎。 在幼稚教育中, 應將移情訓練作為促進幼兒交往能力提高的突破口。
引導幼兒形成正常的交往需求, 注意他人情感的變化, 培養幼兒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 比如, 可以對幼兒進行識表情、畫表情臉譜的教育, 讓幼兒知道人在不同情感條件下的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的表情。
教育幼兒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情感。
Advertisiment
以教融情, 創設情景, 激發移情動機。 在日常教育中, 注意激發幼兒對同伴的移情, 遇到幼兒生病, 帶上同伴間的問候和祝福, 送上同伴親手製作的小禮物, 讓幼兒之間體驗到同伴的痛苦和孤獨, 體會同伴間的溫暖和友誼。
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機會, 讓幼兒獲得積極的交往體驗, 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十分重要。
和睦相處的交往技能。 我們從禮貌用語和文明行為入手, 進行尊重、理解、謙讓、友愛的情感教育。 教育幼兒在交往和處事中學會主動說“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禮貌語言;活動中有需求時,
Advertisiment
共同分享的相處技能。 幼兒間相互交往的態度, 直接影響幼兒良好個性情感的培養。 因此, 幫助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 引導幼兒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 分享快樂, 增進彼此友情尤其重要。 在家庭中, 幼兒一般與家人交往, 進入幼稚園後, 幼兒的活動範圍就從家庭擴大到學校, 交往範圍明顯擴大, 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 分享合作。 為了讓幼兒感受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可以定時讓幼兒帶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喜歡吃的食物到幼稚園與同伴分享。 在活動中教師可通過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 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往。
Advertisiment
相互合作的活動技能。 根據各年齡段幼兒認知發展水準, 利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讓幼兒學會交往, 提高其合作交往能力。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 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幼兒更強的交往主動性, 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迴圈。 節日活動為幼兒創設了愉快的交往機會, 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動之一。 可充分利用幼兒藝術節、同樂運動會、幼兒文藝演出、親子遊戲等活動, 引導幼兒參與、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風采。 讓每個幼兒都成為活動的主角, 在全體幼兒一起遊戲和交往中, 既擴大了幼兒的交往範圍, 同時又享受到活動的快樂, 讓幼兒無形中體驗到交往的樂趣及同伴間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的快樂,
Advertisiment
為幼兒提供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
《幼稚園教育綱要》指出:“幼兒的社會性需要社會、家庭、幼稚園保持一致, 密切配合。 ”幼兒社會行為的學習以及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連續過程, 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 共同教育培養, 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為幼兒做榜樣。 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 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 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 因此,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則, 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如:客人來家玩, 家長要熱情接待, 客人走時要客氣地送別, 歡迎他們下次再來。 這樣做實際上是給孩子作出表率, 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
為幼兒創造外出遊玩的機會。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地交往。如:看到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在公共汽車上為他們讓座,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總之,要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社會、家庭、幼稚園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條件和環境,並進行細心教育、耐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為幼兒創造外出遊玩的機會。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地交往。如:看到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在公共汽車上為他們讓座,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總之,要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社會、家庭、幼稚園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條件和環境,並進行細心教育、耐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