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 是新生入園的日子, 也是孩子們離開家庭加入集體生活的日子, 大多數的孩子表現出不適應, 不是大哭大鬧, 就是默默流淚, 還有的孩子甚至撕打老師, 爭取一切機會離開幼稚園, 令帶班的老師倍感頭疼, 當然也有一些適應得比較好的孩子, 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比較快樂。
縱觀其原因, 是因為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 要讓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順利地度過入園關, 需要我們的家長改變一些不當的教養方式, 幫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才能少些挫折感,
Advertisiment
貝貝是一個性格孤僻、極其膽小的男孩, 入園的第一天, 顯得特別無助, 雖然沒有大哭大鬧, 可那茫然的表情顯示出對幼稚園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更別談興趣了, 午點不吃、玩具不玩, 對老師的話語也不回應, 仿佛就是在等待家長來接。 經過近一個月的幼稚園集體生活, 貝貝的情況還依然停留在入園最初的狀態, 幾乎沒聽過他開口講話, 常常獨自發呆, 對於老師的問題, 他的回答也是重複老師提問的最後幾個字, 例如老師問:貝貝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貝貝說:媽媽。 假如老師問:喜歡媽媽還是喜歡爸爸?貝貝則說爸爸。 這顯示出貝貝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橙橙入園的第一天, 吃飯, 喝牛奶都要等著老師來喂。 如廁小便時, 急得在那兒直抖, 也不知道脫褲子, 更別提其他的生活技能了, 所有這些, 都令他覺得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備受挫折, 快樂當然也無從談起了。 因此, 作為類似橙橙這樣孩子的家長, 應該在孩子入園前, 就應該有意識地學會放手, 從簡單的生活技能開始訓練, 包括刷牙、洗臉、吃飯、喝水、大小便、穿脫簡單的衣物以及整理玩具等, 這樣他即使離開了家庭,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也不會為此而煩惱, 自然也會積極參與到幼稚園的各項活動中,
Advertisiment
俗話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作為孩子的家長, 你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你們的一言一行, 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年齡越小, 影響越大, 他們會把你們的專制行為帶到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 具體表現為:與同伴爭搶玩具、圖書;遇到困難要不嚎啕大哭、要不直接放棄;對老師友善地交談, 不是默不作聲, 就是大聲狂叫, 不知何謂禮貌。
反思這些現象, 與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班的曉宇就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 曉宇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Advertisiment
寬容型的家長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 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放在首位,甚至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和自控性,給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很多的不便。比如,剛入園的冰冰,像一頭脫韁的小馬,在活動室裡自由奔跑,既不管桌子、椅子,也不管對同伴的避讓,讓老師看得提心吊膽,面對老師的要求,他就像沒聽到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老師要求他靜坐在桌旁時,他大哭大鬧,要回家找媽媽、奶奶,等第二天他奶奶送他入園時,他甚至對他奶奶拳打腳踢,而他奶奶沒有制止,任他又哭又打,直到老師把他接過來,過了一會兒才停止情緒的發洩。有了昨天集體生活的體驗,他對幼稚園的生活是極不適應的,同時又極其依戀自己的家人,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要想讓冰冰這樣的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也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經常與孩子交流,給以適當的幫助,但決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和遷就,用理性的愛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變寬容式為權威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關愛他人,也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我相信,一旦孩子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品質,一定會贏得老師和同伴的喜愛,這樣,他難道還不能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嗎?
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快樂地入園,因為孩子如同樹苗,是可塑的,“科學教育之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裡第一句話就指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生的可塑性。”說明孩子們的後天是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塑造的,特別是通過一些正確的教育教養方式,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各種習慣,成為一個自己快樂、別人喜歡的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地進入幼稚園集體生活的新環境,而蘇霍姆林斯基又明確指出:“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但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受到家長們自己方方面面的素質所決定的,所以,許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當的,所以,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當務之急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繼而糾正對孩子的不當教養行為。
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放在首位,甚至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和自控性,給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很多的不便。比如,剛入園的冰冰,像一頭脫韁的小馬,在活動室裡自由奔跑,既不管桌子、椅子,也不管對同伴的避讓,讓老師看得提心吊膽,面對老師的要求,他就像沒聽到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老師要求他靜坐在桌旁時,他大哭大鬧,要回家找媽媽、奶奶,等第二天他奶奶送他入園時,他甚至對他奶奶拳打腳踢,而他奶奶沒有制止,任他又哭又打,直到老師把他接過來,過了一會兒才停止情緒的發洩。有了昨天集體生活的體驗,他對幼稚園的生活是極不適應的,同時又極其依戀自己的家人,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要想讓冰冰這樣的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也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經常與孩子交流,給以適當的幫助,但決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和遷就,用理性的愛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變寬容式為權威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關愛他人,也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我相信,一旦孩子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品質,一定會贏得老師和同伴的喜愛,這樣,他難道還不能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嗎?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快樂地入園,因為孩子如同樹苗,是可塑的,“科學教育之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裡第一句話就指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生的可塑性。”說明孩子們的後天是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塑造的,特別是通過一些正確的教育教養方式,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各種習慣,成為一個自己快樂、別人喜歡的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地進入幼稚園集體生活的新環境,而蘇霍姆林斯基又明確指出:“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但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受到家長們自己方方面面的素質所決定的,所以,許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當的,所以,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當務之急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繼而糾正對孩子的不當教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