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幾個改變

每年的9月, 是新生入園的日子, 也是孩子們離開家庭加入集體生活的日子, 大多數的孩子表現出不適應, 不是大哭大鬧, 就是默默流淚, 還有的孩子甚至撕打老師, 爭取一切機會離開幼稚園, 令帶班的老師倍感頭疼, 當然也有一些適應得比較好的孩子, 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比較快樂。

縱觀其原因, 是因為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 要讓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順利地度過入園關, 需要我們的家長改變一些不當的教養方式, 幫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才能少些挫折感,

Advertisiment
多些滿足感、快樂感。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

一、變封閉式為開放式

貝貝是一個性格孤僻、極其膽小的男孩, 入園的第一天, 顯得特別無助, 雖然沒有大哭大鬧, 可那茫然的表情顯示出對幼稚園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更別談興趣了, 午點不吃、玩具不玩, 對老師的話語也不回應, 仿佛就是在等待家長來接。 經過近一個月的幼稚園集體生活, 貝貝的情況還依然停留在入園最初的狀態, 幾乎沒聽過他開口講話, 常常獨自發呆, 對於老師的問題, 他的回答也是重複老師提問的最後幾個字, 例如老師問:貝貝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貝貝說:媽媽。 假如老師問:喜歡媽媽還是喜歡爸爸?貝貝則說爸爸。 這顯示出貝貝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Advertisiment
更別說向老師或同伴提出自己的要求。 究其原因, 是因為貝貝的爸爸媽媽工作忙, 把孩子的教養任務交給了奶奶, 奶奶在教養貝貝的過程中, 害怕貝貝出去會受到傷害, 大多數時間就呆在家中, 即使有時帶出去玩, 也很少與同齡的孩子接觸, 在生活上照料得比較精心, 卻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及情感的需要, 所以就造成了貝貝對集體生活的極不適應。 因此,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 應該重視孩子入園前心靈成長的所有需要, 包括與同伴交往的需求、經歷挫折的需求、學會表達自己情感的需求, 而不是像老母雞護小雞一樣整日把孩子圈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
Advertisiment
帶孩子走出去, 多接觸人群, 多接觸自然, 多經歷事情, 多表達需求, 變封閉式為開放式, 這樣孩子才能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快樂地成長。

二、變包辦式為放手式

橙橙入園的第一天, 吃飯, 喝牛奶都要等著老師來喂。 如廁小便時, 急得在那兒直抖, 也不知道脫褲子, 更別提其他的生活技能了, 所有這些, 都令他覺得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備受挫折, 快樂當然也無從談起了。 因此, 作為類似橙橙這樣孩子的家長, 應該在孩子入園前, 就應該有意識地學會放手, 從簡單的生活技能開始訓練, 包括刷牙、洗臉、吃飯、喝水、大小便、穿脫簡單的衣物以及整理玩具等, 這樣他即使離開了家庭,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也不會為此而煩惱, 自然也會積極參與到幼稚園的各項活動中,

Advertisiment
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 自然也不會抗拒入園了, 作為家長, 也就不會為孩子的入園難而憂心忡忡了。

三、變專制式為民主式

俗話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作為孩子的家長, 你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你們的一言一行, 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年齡越小, 影響越大, 他們會把你們的專制行為帶到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 具體表現為:與同伴爭搶玩具、圖書;遇到困難要不嚎啕大哭、要不直接放棄;對老師友善地交談, 不是默不作聲, 就是大聲狂叫, 不知何謂禮貌。

反思這些現象, 與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班的曉宇就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 曉宇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Advertisiment
尤其是曉宇的媽媽, 在入園前, 每天都規定曉宇完成一定的“作業”, 包括畫畫、看書、親子間的交流和遊戲, 但這一切都是媽媽為了避免曉宇多看電視而為曉宇安排的活動, 大多並非孩子所喜歡的, 所以, 曉宇來到幼稚園, 對類似的活動和遊戲也顯得興趣缺乏, 提不起精神, 有時甚至對老師的話語也不理不睬, 表現出較強烈的逆反性。 因此, 專制型的教養者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科學, 要盡可能地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應遵循孩子成長的心理需要和興趣來採取比較民主的教養方式, 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也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四、變寬容式為權威式

寬容型的家長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 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放在首位,甚至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和自控性,給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很多的不便。比如,剛入園的冰冰,像一頭脫韁的小馬,在活動室裡自由奔跑,既不管桌子、椅子,也不管對同伴的避讓,讓老師看得提心吊膽,面對老師的要求,他就像沒聽到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老師要求他靜坐在桌旁時,他大哭大鬧,要回家找媽媽、奶奶,等第二天他奶奶送他入園時,他甚至對他奶奶拳打腳踢,而他奶奶沒有制止,任他又哭又打,直到老師把他接過來,過了一會兒才停止情緒的發洩。有了昨天集體生活的體驗,他對幼稚園的生活是極不適應的,同時又極其依戀自己的家人,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要想讓冰冰這樣的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也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經常與孩子交流,給以適當的幫助,但決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和遷就,用理性的愛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變寬容式為權威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關愛他人,也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我相信,一旦孩子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品質,一定會贏得老師和同伴的喜愛,這樣,他難道還不能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嗎?

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快樂地入園,因為孩子如同樹苗,是可塑的,“科學教育之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裡第一句話就指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生的可塑性。”說明孩子們的後天是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塑造的,特別是通過一些正確的教育教養方式,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各種習慣,成為一個自己快樂、別人喜歡的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地進入幼稚園集體生活的新環境,而蘇霍姆林斯基又明確指出:“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但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受到家長們自己方方面面的素質所決定的,所以,許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當的,所以,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當務之急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繼而糾正對孩子的不當教養行為。

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放在首位,甚至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和自控性,給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很多的不便。比如,剛入園的冰冰,像一頭脫韁的小馬,在活動室裡自由奔跑,既不管桌子、椅子,也不管對同伴的避讓,讓老師看得提心吊膽,面對老師的要求,他就像沒聽到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老師要求他靜坐在桌旁時,他大哭大鬧,要回家找媽媽、奶奶,等第二天他奶奶送他入園時,他甚至對他奶奶拳打腳踢,而他奶奶沒有制止,任他又哭又打,直到老師把他接過來,過了一會兒才停止情緒的發洩。有了昨天集體生活的體驗,他對幼稚園的生活是極不適應的,同時又極其依戀自己的家人,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要想讓冰冰這樣的孩子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也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經常與孩子交流,給以適當的幫助,但決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和遷就,用理性的愛樹立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變寬容式為權威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約束自己,關愛他人,也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我相信,一旦孩子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品質,一定會贏得老師和同伴的喜愛,這樣,他難道還不能快樂地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嗎?

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快樂地入園,因為孩子如同樹苗,是可塑的,“科學教育之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裡第一句話就指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生的可塑性。”說明孩子們的後天是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塑造的,特別是通過一些正確的教育教養方式,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各種習慣,成為一個自己快樂、別人喜歡的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地進入幼稚園集體生活的新環境,而蘇霍姆林斯基又明確指出:“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但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受到家長們自己方方面面的素質所決定的,所以,許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當的,所以,改變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當務之急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繼而糾正對孩子的不當教養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