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我們來認真看看“爸爸的課堂”!

“我向來信奉一條金科玉律:小事永遠是最重要的。 ”

――亞瑟・柯南・道爾爵士

《福爾摩斯探案集》之《身份案》

我們的校醫很清楚我的一些小把戲。 我並不是不喜歡上學, 也不是特別想回家――因為上午9點到下午2點之間也沒什麼好看的電視節目。 但我就是喜歡往校醫那裡跑, 我喜歡被人送回家。 這是我練習演技的好機會, 也許順便還能躲過做那些乘法練習。 我們的校醫是一個友善、健談, 同時又很熱情的人。 就算有時她沒送我回家, 也會讓我在辦公室裡待一會兒。 我想, 她一定也很喜歡我們來找她玩, 就像我們喜歡去找她一樣,

Advertisiment
因為原因是相同的:這是日常瑣事之外的一種休息。

老師很快識破了我的計謀, 開始限制我往校醫那兒跑, 但也不是無機可乘。 比如說, 那些代課老師看到我們痛苦地咳嗽或者濕冷的雙手就會同情心氾濫(我剛剛很自然地用了第二招, 這也是我很擅長的一招, 所以經常用)。 在操場上, 如果有人提出要求, 就會順利地被送到校醫那裡去, 因為場邊的急救員覺得如果不是真的堅持不下去的話, 是不會有同學輕易放棄踢足球或者玩躲避球的機會的。 我這輩子可能都會討厭任何一種需要踢呀、接呀的運動――對我來說, 我經常需要躲開那些亮紅色的球, 免得砸到頭上。 我一點都不擅長這些“運動”, 覺得它們無聊至極。

Advertisiment
但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我經常被球砸到。 急救員也不會把這種事放在心上。 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 呼呼地喘點粗氣, 也許再假裝對自己不能上場表示一點遺憾(“真是的!我真想把這貌似有點危險的球踢到對方的門洞裡去!”), 這樣我就能名正言順、大搖大擺地去醫務室了。

我一進去, 校醫就會微笑著拉過一張椅子。 大多數時候她會問我哪兒不舒服, 但是有時候, 她會試著根據我的面部表情或者是神態來猜。

“嗓子疼?”她邊說邊伸手去拿止咳藥。

“是的。 ”我小聲回答, 把手迅速從肚子挪到脖子那兒去, “真的很疼。 ”

接下來的十分鐘, 我都必須躺在簡易的病床上。 醫務室裡一共有三張病床, 但我每次都會躺在左邊角落裡的那一張床上――如果爸爸知道了也許會說,

Advertisiment
這好像是我“家以外的另一個家”。 這張床在一個小小的隔間裡, 牆壁上貼著光潔的瓷磚, 就是在新生宿舍、醫院還有其他讓人感到不開心的地方經常見到的那種瓷磚。 房間的另一頭是洗手間, 自從有一次看到一個生病的小孩吐在裡面的東西之後, 我無論如何再也不肯踏進一步了。 我的小把戲是裝得好像要吐, 而不是讓自己真吐出來。 我把洗手間的門關上, 免得因為保潔員忘記打掃而不幸被我看到一堆消化了一半的雞肉餅, 然後爬上病床, 閉上了眼睛。 我一點睡意都沒有, 一半是因為床上為了保持衛生鋪了白紙, 一動就作響;另一半是因為我的年紀。 十歲的我, 睡覺還基本得靠管。
Advertisiment
叛逆的天性使我在天黑之後還得精神好大一會兒, 更別提自覺地乖乖睡覺了。 不過, 關鍵是我也不需要睡覺, 就這麼躺著反而更像生病。

“睡不著嗎?”大約二十分鐘之後, 校醫會走到我的床前問。

“嗯。 ”我回答, 同時疲倦地搖搖頭。

“你的喉嚨一定疼得很厲害, 對吧?”

“嗯。 ”我回答得有些心虛。

“我們去給你家人打電話吧。 ”校醫邊說邊要扶我起來。

“哦, 不, ”我嘶啞地低聲說, “我還想回外面去踢球呢。 我喜歡踢球, 也喜歡接球。 不過如果你真的認為應該給我家人打電話的話……”

這個時候就是要推辭一下, 如此一來就大功告成了。 我想也許是同樣為人母的原因吧, 校醫總是先給我媽媽打電話, 儘管她已經從家裡搬走了。 偶爾我也去過她家,

Advertisiment
但是差不多半年才去一次, 在她和我都沒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在不停地生病。 校醫的電話聲音很大, 我完全能聽到電話另一頭說了什麼。 當我聽到媽媽那抱歉但又有些煩躁的聲音時, 我就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沒問題, ”校醫會愉悅地說, “那我再給她父親打電話吧。 ”

我並不是不想跟父親待在一起――我一直都很喜歡待在他身邊。 但是當他上班的時候――打扮得很精神, 穿著熨得平平整整的褲子, 系著鮮豔的領帶――他就像換了個人一樣。 在家的時候, 他會寬容地放縱我, 悠哉悠哉地閑玩幾個小時都沒關係。 我們會一起吃霜淇淋, 看50頻道的恐怖電影, 當然還會一起讀書。 但是在他工作的時候, 這些事裡只剩下一件是最重要的:讀書是一切的焦點所在。 其他的任何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干擾。

爸爸在小學圖書館裡工作了三十八年。我可以很公正地說,他是一名最好的圖書館館員。他的學生們都很喜歡他,因為他很稱職――從給學生讀書,到教導他們,營造一種互相尊重的氛圍,爸爸非常擅長引導孩子們愛上圖書館。每天見到爸爸絕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當然了,有些時候爸爸也會鐵面無私起來,少有地懲罰一下。

每當爸爸接到電話要他來接我,而他也答應來的時候,我就要真的生病了――他跟校醫不一樣,如果我沒發高燒的話,他就會默認我是在裝病。我們會迅速地回家拿上我的睡袋、枕頭、咳嗽藥,然後再直奔他的圖書館。我曾經試圖說服他,當你“真的”生病的時候,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小學了,那裡到處是又吵又鬧、身上沾滿細菌的孩子。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我才不願意讓爸爸來接我。但是我的爸爸生來只有25%的聽力,所以當他想做什麼事的時候,很容易對我的抗議置之不理。只要我能爬上他辦公樓的樓梯,那麼就逃不掉跟他去圖書館的命運了。

我們到了之後,爸爸首先要跟同事們打聲招呼,告訴他們他回來了,圖書館的課程可以照常進行了。這時我就會在爸爸的辦公桌後面把我的睡袋鋪開,我覺得這個位置可以隔開一些視線,讓他班上的同學少看我幾眼。不過,從桌子下面還是能看見我,從進門的地方也能很清楚地看見。這裡真不是個很好的藏身之處。孩子們一進圖書館,就會馬上問藏在桌子後面的是誰,納悶我是不是奄奄一息或者乾脆一命嗚呼了。爸爸對這些問題通通都置之不理,讓他們快點到座位上坐好,因為他不想讓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得太多。

根據我去爸爸學校時間的不同,會聽到他反復讀三到八遍相同的內容。他讀的內容都選自七本左右的圖畫書,在父親看來,本本都是經典,我在家裡早就聽他讀得耳熟能詳了。在給學生上課之前,爸爸會事先進行幾個小時的練習,整本書的內容都已經爛熟於心了。所以,他上課的時候會一直把書面向同學,把上面的圖片展示給他們看。這些書的每一本,爸爸都可以背下來,用一種清晰而又誇張的聲音朗誦給學生聽――讀的內容從“大紅狗柯利弗德”到民間故事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他最喜歡的書,例如“大紅狗”系列和“沉默的兔寶寶”,簡直可以說是倒背如流,始終保持流暢的節奏,翻頁的時機也把握得恰到好處。

因為我是在開學幾周之後才有機會走進爸爸的課堂的,所以我不知道爸爸的學生是否對他的這項本領感到驚奇。當然了,我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看到爸爸事先反復地練習,我有很多年都堅信給孩子讀書的人如果做不到像他這樣,就是偷懶了。聽爸爸讀書,情節的發展是那麼水到渠成,翻頁的時候是那麼有自信,他會讓你聽出接下來有精彩的事情要發生了,你的眉毛會不自覺地挑起來。作為一個和朋友一起自編自演過戲劇的人來說,這也許正是我靈感的來源所在。爸爸一直都說自己從來都不喜歡表演,但是多年來他恰恰每天都在表演。他會不著痕跡地改變聲調,扮演一個小孩子,比如蘇斯博士筆下的小女孩辛蒂露;或者在講完一個像《怪獸和裁縫》(The Monster and the Tailor)這樣的恐怖故事之後,突然“砰”的一聲把書合上。要做到像爸爸這樣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但是,當我帶著昏昏沉沉的腦袋和上下攪動的胃縮在睡袋裡,躲在爸爸桌子後面的時候,我發現他的表演實在是太有感染力了。每次讀到扣人心弦的情節,孩子們緊張地喘氣的時候(我甚至連書上的圖畫都看不到,因為是朝向孩子們的,不過還是會跟著緊張),我都會呻吟著捂上耳朵,往睡袋裡再縮一縮,無比渴望能找個地方,什麼地方都行,能躲開這裡的聲音和燈光。不管起初我覺得這有多麼糟糕,隨著爸爸的朗誦,我的感覺都會越來越糟糕。更糟糕的是,如果讀的是一本朗朗上口的書,就會很容易讓人記住。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發現自己這一天剩下的時間都會不自覺念念有詞地重複這本書的內容,逃不出爸爸的“魔音貫腦”,也逃不出每本書讀完之後那些熱烈的掌聲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無比渴望回到醫務室那張簡陋的病床上,回到那間貼著瓷磚的昏暗的房間,也許再真正地來上一覺。

爸爸開車帶我回家的路上,我會忍不住再提一遍這件事:

“關鍵是你把我帶到圖書館,我感覺更不舒服了。那裡又吵又熱,到處是人。你不該帶一個生病的孩子到那種地方去。”

“對一個應該在發高燒的人來說,你的思維未免過於清晰了點吧。”

“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明白我的意思了?”

“瑪莎說:‘不用討論了!’”這時爸爸會引用一本經典著作(對我們來說是經典著作)裡面的對白來結束對話。這句話是出自詹姆斯・馬歇爾的系列繪本《喬治和瑪莎》(George and Martha)中的。當瑪莎,或者我爸爸,說“不用討論”的時候,就代表可以閉嘴了。於是我一路上都會生著悶氣,試圖把從圖書館地板上沾的灰從頭髮上弄乾淨。朗讀是他的激情所在,這種激情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在家裡面對一個生病的小孩他都停不下來。他自己從不生病,所以顯然永遠不會看到這樣的一幕:他坐在沙發上無所事事,我在樓上窩在床裡睡大覺。只要他能讀書,他就會讀下去,完全無視任何干擾,比如我在圖書館的後面發出的陣陣咳嗽聲。

也許,這也是“連勝”計畫能堅持下來的原因之一吧。只要父親計畫去做一件事情,那麼什麼都無法阻止他――尤其當這件事是朗讀的時候。讀書是神聖的,是多年一直堅持下來的傳統。我記不清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我讀書的(在“連勝”計畫正式啟動之前,我們已經讀了很多年了),當然我也想像不到讀書什麼時候會結束。爸爸也一樣。

在那些我蜷縮在睡袋裡,咳嗽得驚天動地,噴嚏打得一塌糊塗,度秒如年的日子裡,我們還在堅持讀書。我們當然會堅持。那些在圖書館裡連續五個小時不間斷的,讓人無處可逃的朗讀並不算數。因為那時爸爸並不是讀給我聽的,在他眼中這不能代替什麼。所以晚上我洗完澡之後,睡覺之前,我會抱著破破爛爛的洋娃娃安妮――這是四歲時爸爸給我買的。安妮個頭很大,幾乎和我一樣大;當我累的時候,抱著她會覺得很沉;但是她的嘴是用鮮紅的線勾勒出來的,看到那紅豔豔的微笑的小嘴會讓我感覺好很多。我會抱著一盒紙巾鑽進被子裡,挨著爸爸。我會打噴嚏、咳嗽,時不時地還要克制住想吐的感覺――但我們還是會讀書。是的,我們會讀書――只有我和爸爸,一如既往。

其他的任何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干擾。

爸爸在小學圖書館裡工作了三十八年。我可以很公正地說,他是一名最好的圖書館館員。他的學生們都很喜歡他,因為他很稱職――從給學生讀書,到教導他們,營造一種互相尊重的氛圍,爸爸非常擅長引導孩子們愛上圖書館。每天見到爸爸絕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當然了,有些時候爸爸也會鐵面無私起來,少有地懲罰一下。

每當爸爸接到電話要他來接我,而他也答應來的時候,我就要真的生病了――他跟校醫不一樣,如果我沒發高燒的話,他就會默認我是在裝病。我們會迅速地回家拿上我的睡袋、枕頭、咳嗽藥,然後再直奔他的圖書館。我曾經試圖說服他,當你“真的”生病的時候,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小學了,那裡到處是又吵又鬧、身上沾滿細菌的孩子。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我才不願意讓爸爸來接我。但是我的爸爸生來只有25%的聽力,所以當他想做什麼事的時候,很容易對我的抗議置之不理。只要我能爬上他辦公樓的樓梯,那麼就逃不掉跟他去圖書館的命運了。

我們到了之後,爸爸首先要跟同事們打聲招呼,告訴他們他回來了,圖書館的課程可以照常進行了。這時我就會在爸爸的辦公桌後面把我的睡袋鋪開,我覺得這個位置可以隔開一些視線,讓他班上的同學少看我幾眼。不過,從桌子下面還是能看見我,從進門的地方也能很清楚地看見。這裡真不是個很好的藏身之處。孩子們一進圖書館,就會馬上問藏在桌子後面的是誰,納悶我是不是奄奄一息或者乾脆一命嗚呼了。爸爸對這些問題通通都置之不理,讓他們快點到座位上坐好,因為他不想讓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得太多。

根據我去爸爸學校時間的不同,會聽到他反復讀三到八遍相同的內容。他讀的內容都選自七本左右的圖畫書,在父親看來,本本都是經典,我在家裡早就聽他讀得耳熟能詳了。在給學生上課之前,爸爸會事先進行幾個小時的練習,整本書的內容都已經爛熟於心了。所以,他上課的時候會一直把書面向同學,把上面的圖片展示給他們看。這些書的每一本,爸爸都可以背下來,用一種清晰而又誇張的聲音朗誦給學生聽――讀的內容從“大紅狗柯利弗德”到民間故事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他最喜歡的書,例如“大紅狗”系列和“沉默的兔寶寶”,簡直可以說是倒背如流,始終保持流暢的節奏,翻頁的時機也把握得恰到好處。

因為我是在開學幾周之後才有機會走進爸爸的課堂的,所以我不知道爸爸的學生是否對他的這項本領感到驚奇。當然了,我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看到爸爸事先反復地練習,我有很多年都堅信給孩子讀書的人如果做不到像他這樣,就是偷懶了。聽爸爸讀書,情節的發展是那麼水到渠成,翻頁的時候是那麼有自信,他會讓你聽出接下來有精彩的事情要發生了,你的眉毛會不自覺地挑起來。作為一個和朋友一起自編自演過戲劇的人來說,這也許正是我靈感的來源所在。爸爸一直都說自己從來都不喜歡表演,但是多年來他恰恰每天都在表演。他會不著痕跡地改變聲調,扮演一個小孩子,比如蘇斯博士筆下的小女孩辛蒂露;或者在講完一個像《怪獸和裁縫》(The Monster and the Tailor)這樣的恐怖故事之後,突然“砰”的一聲把書合上。要做到像爸爸這樣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但是,當我帶著昏昏沉沉的腦袋和上下攪動的胃縮在睡袋裡,躲在爸爸桌子後面的時候,我發現他的表演實在是太有感染力了。每次讀到扣人心弦的情節,孩子們緊張地喘氣的時候(我甚至連書上的圖畫都看不到,因為是朝向孩子們的,不過還是會跟著緊張),我都會呻吟著捂上耳朵,往睡袋裡再縮一縮,無比渴望能找個地方,什麼地方都行,能躲開這裡的聲音和燈光。不管起初我覺得這有多麼糟糕,隨著爸爸的朗誦,我的感覺都會越來越糟糕。更糟糕的是,如果讀的是一本朗朗上口的書,就會很容易讓人記住。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發現自己這一天剩下的時間都會不自覺念念有詞地重複這本書的內容,逃不出爸爸的“魔音貫腦”,也逃不出每本書讀完之後那些熱烈的掌聲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無比渴望回到醫務室那張簡陋的病床上,回到那間貼著瓷磚的昏暗的房間,也許再真正地來上一覺。

爸爸開車帶我回家的路上,我會忍不住再提一遍這件事:

“關鍵是你把我帶到圖書館,我感覺更不舒服了。那裡又吵又熱,到處是人。你不該帶一個生病的孩子到那種地方去。”

“對一個應該在發高燒的人來說,你的思維未免過於清晰了點吧。”

“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明白我的意思了?”

“瑪莎說:‘不用討論了!’”這時爸爸會引用一本經典著作(對我們來說是經典著作)裡面的對白來結束對話。這句話是出自詹姆斯・馬歇爾的系列繪本《喬治和瑪莎》(George and Martha)中的。當瑪莎,或者我爸爸,說“不用討論”的時候,就代表可以閉嘴了。於是我一路上都會生著悶氣,試圖把從圖書館地板上沾的灰從頭髮上弄乾淨。朗讀是他的激情所在,這種激情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在家裡面對一個生病的小孩他都停不下來。他自己從不生病,所以顯然永遠不會看到這樣的一幕:他坐在沙發上無所事事,我在樓上窩在床裡睡大覺。只要他能讀書,他就會讀下去,完全無視任何干擾,比如我在圖書館的後面發出的陣陣咳嗽聲。

也許,這也是“連勝”計畫能堅持下來的原因之一吧。只要父親計畫去做一件事情,那麼什麼都無法阻止他――尤其當這件事是朗讀的時候。讀書是神聖的,是多年一直堅持下來的傳統。我記不清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我讀書的(在“連勝”計畫正式啟動之前,我們已經讀了很多年了),當然我也想像不到讀書什麼時候會結束。爸爸也一樣。

在那些我蜷縮在睡袋裡,咳嗽得驚天動地,噴嚏打得一塌糊塗,度秒如年的日子裡,我們還在堅持讀書。我們當然會堅持。那些在圖書館裡連續五個小時不間斷的,讓人無處可逃的朗讀並不算數。因為那時爸爸並不是讀給我聽的,在他眼中這不能代替什麼。所以晚上我洗完澡之後,睡覺之前,我會抱著破破爛爛的洋娃娃安妮――這是四歲時爸爸給我買的。安妮個頭很大,幾乎和我一樣大;當我累的時候,抱著她會覺得很沉;但是她的嘴是用鮮紅的線勾勒出來的,看到那紅豔豔的微笑的小嘴會讓我感覺好很多。我會抱著一盒紙巾鑽進被子裡,挨著爸爸。我會打噴嚏、咳嗽,時不時地還要克制住想吐的感覺――但我們還是會讀書。是的,我們會讀書――只有我和爸爸,一如既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