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我們的寶寶和小動物一起做好朋友!

恐懼、害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一個大人如果對某種小動物表現出很大的恐懼, 不敢看、不敢摸, 有的甚至導致身體上的不適, 口渴、發抖、休克等, 那麼這份恐懼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幼時一次恐怖的經歷, 或者幼小的時候沒有及時改變害怕的心理。

幼時沒有及時糾正, 長大後就需要專業心理醫師的介入了, 催眠療法、強迫療法、情景治療等都是治療恐懼的好方法。 但是有的人即使進行專業治療, 也不一定有效果, 反而成為某個心靈死角。

Advertisiment

為了讓寶寶有個健康、敞亮的心理, 媽媽要搞清楚寶寶何以會有恐懼心理、為什麼會害怕小動物。

當然, 寶寶只是表現出一般的害怕, 並不說明什麼。 如果一見到某種動物就非常緊張、苦惱、逃離, 那麼媽媽就要觀察一下寶寶何以如此害怕。

對於小寶寶, 媽媽是非常關心他們的安危的。 媽媽為了不讓小寶寶被貓撓了、被狗咬了、被蟲子啃了, 就會告訴寶寶:“咬人!寶寶躲遠點!”這樣說沒有錯, 但是在寶寶沒有認識到這是怎麼樣一種動物的情況下, 有可能阻礙寶寶對這種動物的探索興趣, 今後更無從知道這種動物會在哪種情況下傷害自己, 在哪種情況下不會傷害自己, 思維意識只停留在這種動物很可怕上。 所以, 媽媽不要在寶寶沒有建立起對小動物的認識之前,

Advertisiment
動不動就對寶寶提出這樣的警告。

除了媽媽的負面教導外, 寶寶親眼見到別人被小動物傷害的畫面、電視上播放的畫面、別人描述的畫面等, 對寶寶來講都是一種不良暗示。

為了防止寶寶被外界資訊左右, 媽媽需要從小帶領寶寶與小動物進行良性接觸。 現在, 養寵物狗的比較多, 很多小狗狗都是非常友善的。 媽媽可以在主人的陪同下, 和寶寶一起喂喂小狗, 摸摸小狗, 然後告訴寶寶:“小狗狗很友善, 輕輕地撫摸, 小狗狗會很舒服!如果弄痛小狗狗, 它可能就咬人了!”當狗狗不願意被人摸的時候, 媽媽就說:“寶寶不摸了, 小狗狗不願意了!”然後帶寶寶離開。

平時, 媽媽可以在寶寶面前多講述一些小狗狗看家護院、保護主人、頑皮可愛的故事,

Advertisiment
這樣有利於寶寶對狗狗有個良好的印象。

培養寶寶和小動物的感情

寶寶是否喜歡小動物, 關係著寶寶未來性格的發展。 那些喜歡小動物、願意養小動物的寶寶, 會更有愛心, 在人際交往中更願意付出、更勤快等。

6歲以前的兒童, 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個體。 所以, 他們會把小動物當成有思想、能活動的小夥伴, 寂寞了、不開心了、受委屈了的時候, 會對著小動物訴說。 這個過程, 有利於寶寶的思維發展。 所以, 媽媽要注意培養寶寶對小動物的感情。

寶寶小的時候, 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動物。 這個時候,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小動物很可愛的, 寶寶不怕啊!”當寶寶玩耍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媽媽可以故意把小動物放在離寶寶近點的地方, 或者抱著小動物玩耍。 也許寶寶並不在意媽媽的行為, 時間長了, 次數多了, 寶寶害怕的情緒就會減弱以至消退。 媽媽就能發現, 寶寶從能接受小動物在他身邊, 發展到和小動物玩耍了。

很多媽媽不喜歡小動物, 是覺得小動物身上有病菌, 不利於寶寶的健康。 其實, 那些經常洗澡的小狗狗, 身上並不髒。 偶爾摸摸, 不會傳染到病菌。 如果寶寶摸完, 媽媽就給寶寶洗手、洗澡就更好了。

寶寶的愛心、好奇心都很強, 如果媽媽鼓勵寶寶給狗狗餵食, 寶寶會非常願意的, 但是也會表現出害怕的情緒。 媽媽可以一邊喂, 一邊鼓勵寶寶學。 有媽媽陪伴, 寶寶不會特別害怕。

如果寶寶已經對某種小動物產生了畏懼心理,

Advertisiment
即使這種小動物對寶寶不會有傷害, 媽媽都不要強行把寶寶和小動物放在一起, 媽媽要盡可能地忽略寶寶的這種情緒, 但只是表面忽略, 內心裡要想辦法去改變寶寶。

家裡也可以養一些安全性較高的小動物, 比如小白兔、小烏龜、小金魚、小荷蘭鼠等, 平時, 和寶寶一起餵養、整理衛生, 逗小動物玩。 小動物很乖巧的, 對於餵養它的小主人會有情感上的回應, 能夠促進寶寶對小動物的喜歡。

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去動物園、昆蟲館遊玩, 到海洋館、寵物市場等地方參觀, 教寶寶認識各種動物, 並告訴寶寶:“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要保護它們。 ”

除此以外, 媽媽多給寶寶看看關於小動物的書和畫片, 給他講一些小貓小狗和小寶寶做朋友的故事,再帶他到有寵物的朋友家做客,讓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麼跟小狗小貓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薰陶作用。

給他講一些小貓小狗和小寶寶做朋友的故事,再帶他到有寵物的朋友家做客,讓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麼跟小狗小貓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薰陶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