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材料和環境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

探索活動往往由問題引起, 而這些問題常常與環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關, 所以在幼兒自由探索時,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設環境、提供相關材料。 下面就以探索型主題活動為例, 來說一說環境與材料的作用究竟體現在哪裡。

一、關注幼兒的自發生成的問題, 創設環境, 引起興趣

實錄一蝸牛為什麼愛吃樹葉

初秋的一個雨天, 教師帶領幼兒在花園中散步, 當幼兒們看到花壇中有許多蝸牛吃著嫩嫩的樹葉時, 他們提出“為什麼樹葉是蝸牛的糧食?”“樹葉中有些什麼營養才會讓蝸牛吃得這麼肥?”“這種樹葉是什麼植物,

Advertisiment
它是不是蝸牛的糧食呢?”於是幾個幼兒圍在一起對植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教師發現幼兒生成的這一問題十分有價值, 植物是幼兒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觸頻繁, 又十分豐富、易於收集和觀察的材料。 於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在自然角裡放了一些植物, 還帶領幼兒去花園看植物, 接著幼兒們也陸續從家中帶來了許多植物。 一時間, 教室裡儼然像個“植物園”, 教師以欣賞的態度和幼兒一起看植物, 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提問, 讓幼兒積極討論, 發表意見, 把個別幼兒的興趣引伸為大家的興趣, 讓幼兒對進一步探索“植物”產生了可能。

實錄二汽車有尾巴

翼翼:“快看開過去的車都有尾巴。 ”

文文:“在哪兒?”

Advertisiment

翼翼:“每一輛車都有, 在汽車的後面, 像管子一樣的東西。 ”

文文:“我也看見了, 它‘尾巴’裡還吐白色的氣。 ”

翼翼:“小動物都有尾巴, 不會吐氣, 為什麼汽車的尾巴會吐氣?我們去問老師。 ”

汽車有“尾巴”, 是幼兒們在觀察中的發現, 由於他們對汽車的結構不明確, 於是借助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遷移, 但是他們還是發現了這樣的提法不確切, 於是求助於教師。 作為教師沒有想到中班的幼兒會提出如此“奇怪”的問題, 面對幼兒的提問, 教師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 而是鼓勵幼兒自己去尋找資料, 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 找到答案。

二、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 提供材料

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 幼兒獲得經驗的途徑、方法是多種的, 幼兒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的。

Advertisiment

實錄三植物的毒細胞是什麼樣子的

一次, 一位幼兒的手被仙人掌刺刺了, 很難受, 後來他得知, 仙人掌長刺是為了保護自己, 是植物的一種自衛方式, 而且多數有刺的植物是有毒的。 於是幾位幼兒對有刺、有毒的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六位幼兒自發組成了“有毒植物研究小組”。 他們到處收集資料, 在交流時他們羅列出許多有毒的植物, 如毛氈苔、捕蠅草、紅豬籠草等。 他們還知道有毒的植物在捕捉獵物時會分泌毒汁。 有一次欣宇小朋友在探索時提出要看一看有毒植物的毒細胞, 俊俊說:“要看細胞用眼睛是不行的, 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得見。 ”瀅瀅說:“我媽媽是醫生, 我讓媽媽去借。

Advertisiment
”可是第二天她告訴大家, 醫院裡的顯微鏡是用來看病的, 不能外借。 這下子似乎給小朋友出了個難題, 借不到顯微鏡就看不到毒細胞了。 於是大家紛紛想辦法。

最後一位做教師的幼兒家長從學校實驗室借來了一台顯微鏡, 幼兒們終於如願以償地看到了毒細胞的形狀。

實錄四關於汽車的牌子

力力:“你們看這個像方向盤的圖案, 我知道它是‘賓士’車的標誌。 ”

冉冉:“這有什麼稀奇, 我知道很多脾子, ‘法拉利’‘本田’‘大眾’‘凱迪拉克’.還有一個‘老鼠來斯’。 ”

安琪:“不對的, 叫‘勞斯萊斯’, 我爸爸說那是最高級的轎車。 ”

冉冉:“可是我們這裡沒有它們的標誌。 怎麼辦?”

安琪:“我家裡的一本書上有的, 明天我把它帶來。 ”

在探索的過程中, 幼兒往往會產生新的主題內容,

Advertisiment
作為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引導, 像車的牌子, 幼兒很感興趣的話題, 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進行收集, 共同創設環境。 多種管道的材料及環境創設, 對於主題展開與深入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幼兒參與環境建設, 產生師生互動的效應。

環境、材料的創設意義不僅因為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條件, 更是因為環境建設的過程中, 通過幼兒的積極參與而產生的互動效應。 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 幼兒有許多新的發現, 他們互相討論, 熱烈提出各種問題, 教師要認真傾聽, 及時捕捉。

實錄五我看到的植物

一次, 楓楓小朋友用放大鏡不停地看著他的一盆“文竹”, 教師站在一旁不知道她想做什麼, 剛想開口問個究竟, 但又不忍打斷幼兒,於是一直站在一旁看著。一會兒,楓楓回過頭來,對老師說:“我終於看到文竹的莖上有白色的像魚鱗一樣的東西了。”我也湊過去,拿起放大鏡仔細地看了起來,原來真有一些。楓楓興奮地告訴我,“這才是文竹的葉子,我們看到的文竹的葉子其實是它的莖。”

在探索中教師和幼兒的經驗是互動的,有時是教師借助材料給予幼兒以啟發;有時幼兒借助材料,通過觀察發現讓教師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實錄六採訪公交937路汽車司機

欣媛:“叔叔你好,我們是普陀幼稚園的小朋友,我非常想知道這輛汽車是靠什麼發動的?”

司機:“你這麼小的幼兒就想瞭解車子,蠻有趣的,現在正好空著,我就來告訴你(邊說著話邊打開發動機的蓋子):‘這就是汽車的發動機,它就像人的心臟,汽車就是靠它來發動的,不過發動機發動還需要汽油作為燃料,你們看這是油箱。’”(手指油箱)

欣媛:“油箱這麼大。”

司機:“油箱就像人的胃,裡面裝的全部是汽油,它通過各種管道把油輸送給發動機,好!讓我試一下給你看。”(汽車發動了,幼兒拍手鼓掌。)

欣媛:“叔叔,今天我就坐你的車好嗎?”

司機:“好的!”

此次調查是幼兒自己主動提出的,家長感到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因此非常配合,拿著攝像機把幼兒調查的整個過程全部攝錄下來。幼兒不僅通過自己的感官瞭解了汽車發動的整個過程,而且在與司機的交談中增強了幼兒們的交往能力,不僅使她的交往能力有了提高,也獲得了感性的直接經驗。

實錄七植物展覽會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次,幼兒提出要在教室的牆上展示他們收集來的有關植物的資料,我們就去世紀公園收集材料,許多幼兒帶了照相機,拍攝照片。只有然然小朋友帶了一個畫夾。他找到了一棵蒲公英,先畫了一張完整的畫。接著把蒲公英冠毛被風吹起的模樣畫了下來,另外又畫了一張冠毛被吹走後留下光禿禿的花枝的畫。在展示時,當他發現教師將他的畫掛出後,他感到十分高興,因此最後幼兒舉辦了一個植物展覽會,共展出圖書39本,圖片資料88幅,照片資料172幅,剪報網上下載資料57幅,實物資料43種。

實錄八我設計的汽車

一次,幼兒們去消防總隊參觀,路上正好遇上了堵車、幼兒在車內顯得有些著急,這時浩然小朋友說:“我要發明一種車,車身上裝兩個翅膀,要是一堵車,這種長翅膀的車就像飛機一樣開就好了。”聽了他的一番話,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地議論開了,都要設計自己的車。

欣宇:“我到南匯鄉下去,我看到外婆家洗澡的熱水器是用太陽能的,我想發明一種太陽能汽車,只要有太陽就能開,因為現在的汽車都會排出許多廢氣,會污染空氣,對我們人有害的,太陽能汽車不會有污染。”

瑩瑩:“我要發明一種沒有方向盤的車,只有一排按鈕就像電腦的鍵盤一樣,想幹什麼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自動開了。”

幼兒在設計車的活動中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時教師設法提供製作的材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實錄九車輪為什麼不轉動

在一次製作汽車的活動中,有一組幼兒經過一周的努力,已經將車身製作完成,這次主要的任務是將車輪安裝上去。於是他們分工,有的找來了廢舊的瓶蓋作為車輪,有的找來了吸管作為車輪的軸。不一會兒,幼兒們高興他說:“我們的車終於完成了。”這時碩碩小朋友說:“咱們把車試開一下。”他的建議得到了全小組的贊同,琪琪小心翼翼地將車放在地上,輕輕地一堆,車子一動不動地呆在原來的位子上,其他的同伴著急了,紛紛圍了過來想看個究竟。力力說:“一定是你用力過猛,把車弄壞了。”琪琪委屈他說:“沒弄壞,是車子有問題。”看到這一情況我讓琪琪別急,找一輛車看一下,這時琪琪已拿來了一輛玩具汽車,在一旁仔細地看了起來,接著又拿過汽車開了一下,高興他說:“我發現了,是車輪和車軸沒有聯結在一起,所以車子不會開。”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瞭解學生的特點,選擇和制訂一些適合幼兒特點的方法與材料,這樣不僅幫助幼兒學習探索的方法,同時也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方法,這對幼兒來說是受益匪淺,能終身享用。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真正體會到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創設環境和材料,讓幼兒們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獲得更多的經驗。

但又不忍打斷幼兒,於是一直站在一旁看著。一會兒,楓楓回過頭來,對老師說:“我終於看到文竹的莖上有白色的像魚鱗一樣的東西了。”我也湊過去,拿起放大鏡仔細地看了起來,原來真有一些。楓楓興奮地告訴我,“這才是文竹的葉子,我們看到的文竹的葉子其實是它的莖。”

在探索中教師和幼兒的經驗是互動的,有時是教師借助材料給予幼兒以啟發;有時幼兒借助材料,通過觀察發現讓教師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實錄六採訪公交937路汽車司機

欣媛:“叔叔你好,我們是普陀幼稚園的小朋友,我非常想知道這輛汽車是靠什麼發動的?”

司機:“你這麼小的幼兒就想瞭解車子,蠻有趣的,現在正好空著,我就來告訴你(邊說著話邊打開發動機的蓋子):‘這就是汽車的發動機,它就像人的心臟,汽車就是靠它來發動的,不過發動機發動還需要汽油作為燃料,你們看這是油箱。’”(手指油箱)

欣媛:“油箱這麼大。”

司機:“油箱就像人的胃,裡面裝的全部是汽油,它通過各種管道把油輸送給發動機,好!讓我試一下給你看。”(汽車發動了,幼兒拍手鼓掌。)

欣媛:“叔叔,今天我就坐你的車好嗎?”

司機:“好的!”

此次調查是幼兒自己主動提出的,家長感到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因此非常配合,拿著攝像機把幼兒調查的整個過程全部攝錄下來。幼兒不僅通過自己的感官瞭解了汽車發動的整個過程,而且在與司機的交談中增強了幼兒們的交往能力,不僅使她的交往能力有了提高,也獲得了感性的直接經驗。

實錄七植物展覽會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次,幼兒提出要在教室的牆上展示他們收集來的有關植物的資料,我們就去世紀公園收集材料,許多幼兒帶了照相機,拍攝照片。只有然然小朋友帶了一個畫夾。他找到了一棵蒲公英,先畫了一張完整的畫。接著把蒲公英冠毛被風吹起的模樣畫了下來,另外又畫了一張冠毛被吹走後留下光禿禿的花枝的畫。在展示時,當他發現教師將他的畫掛出後,他感到十分高興,因此最後幼兒舉辦了一個植物展覽會,共展出圖書39本,圖片資料88幅,照片資料172幅,剪報網上下載資料57幅,實物資料43種。

實錄八我設計的汽車

一次,幼兒們去消防總隊參觀,路上正好遇上了堵車、幼兒在車內顯得有些著急,這時浩然小朋友說:“我要發明一種車,車身上裝兩個翅膀,要是一堵車,這種長翅膀的車就像飛機一樣開就好了。”聽了他的一番話,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地議論開了,都要設計自己的車。

欣宇:“我到南匯鄉下去,我看到外婆家洗澡的熱水器是用太陽能的,我想發明一種太陽能汽車,只要有太陽就能開,因為現在的汽車都會排出許多廢氣,會污染空氣,對我們人有害的,太陽能汽車不會有污染。”

瑩瑩:“我要發明一種沒有方向盤的車,只有一排按鈕就像電腦的鍵盤一樣,想幹什麼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自動開了。”

幼兒在設計車的活動中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時教師設法提供製作的材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實錄九車輪為什麼不轉動

在一次製作汽車的活動中,有一組幼兒經過一周的努力,已經將車身製作完成,這次主要的任務是將車輪安裝上去。於是他們分工,有的找來了廢舊的瓶蓋作為車輪,有的找來了吸管作為車輪的軸。不一會兒,幼兒們高興他說:“我們的車終於完成了。”這時碩碩小朋友說:“咱們把車試開一下。”他的建議得到了全小組的贊同,琪琪小心翼翼地將車放在地上,輕輕地一堆,車子一動不動地呆在原來的位子上,其他的同伴著急了,紛紛圍了過來想看個究竟。力力說:“一定是你用力過猛,把車弄壞了。”琪琪委屈他說:“沒弄壞,是車子有問題。”看到這一情況我讓琪琪別急,找一輛車看一下,這時琪琪已拿來了一輛玩具汽車,在一旁仔細地看了起來,接著又拿過汽車開了一下,高興他說:“我發現了,是車輪和車軸沒有聯結在一起,所以車子不會開。”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瞭解學生的特點,選擇和制訂一些適合幼兒特點的方法與材料,這樣不僅幫助幼兒學習探索的方法,同時也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方法,這對幼兒來說是受益匪淺,能終身享用。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真正體會到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創設環境和材料,讓幼兒們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獲得更多的經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