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父母頭疼的兒童多動症

多動症的發生率各家報導不一, 這和診斷方法、判斷標準不統一以及地域差異、人群的總體經濟文化教育水準等因素有關。 一般認為, 多動症的患病率在5%~7%左右, 男性多於女性(其比例可達5:1至9:1)。 隨著年齡的增長, 患病率逐漸下降, 家庭環境不良、低社會階層家庭中的寶寶發生率較高。

1.遺傳和腦損傷是關鍵致病因素

醫生說, 引起多動症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

*遺傳因素

大約有40%~60%多動症患兒的父親或母親小時候也有多動症。 有人報導13對26名同卵雙胎均患有多動症, 而且病情和程度也相同;另外, 8對異卵雙胎的16名孩子中,

Advertisiment
同患病的僅有1對。 有人仔細研究了136例小兒, 發現有7名(占5.1%)孩子在新生兒室中就與其他的孩子不同, 經常躁動、興奮、好哭;在幼稚園時期多動、吵鬧、固執, 與父母及同伴們關係不協調、難以相處;進入小學以後多動症的表現暴露無遺。 因此, 多動症和遺傳的確有一定的關係。

*腦損傷

各種原因引起的大腦損傷都可引起多動症, 特別是大腦額葉受到損傷, 如孕母患病而服用某些藥物、營養不良、煙酒過量、X線照射、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如親人亡故), 分娩時難產、胎兒創傷、缺血、缺氧, 新生兒期腦損傷、高熱、營養不良, 嬰幼兒期腦部炎症、某些營養素(鐵、鋅)缺乏或中毒(鉛中毒)等。 這些原因造成的腦損傷如果很嚴重, 就可能出現智力低下,

Advertisiment
腦癱;如果損傷輕微, 就有可能導致多動症, 服藥後可使該部分血流明顯增多, 同時伴有症狀得到改善。

2.多動症有3種主要表現

多動症的表現五花八門, 但最主要是以下3個方面。

*注意力缺損

這是判斷為多動症的必備條件。 具體表現為:①集中時間短。 一般2~3歲時專注時間為10~12分鐘, 5~6歲時達12~15分鐘, 7~10歲時為20分鐘, 10~12歲為25分鐘。 但是如果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可大大延長, 而多動症的孩子, 專注的時間明顯縮短, 因此每節課聽了5~10分鐘就堅持不下去了, 做事虎頭蛇尾, 有始無終。 ②穩定性差。 也就是需要用意志控制的主動注意力(如上課聽講)明顯減退, 而不受意志控制的被動注意力(如上課時室外突然傳來吵鬧聲,

Advertisiment
大家不約而同地把頭轉向窗外)則有所增強, 因此該聽的課不聽, 不該關心的事卻極為關心, 作業做做停停, 速度極慢。 ③注意的選擇性差。 往往不能從同時收到的各種刺激中選擇出最重要的刺激, 並指導行動, 因此做事雜亂無章, 毫無計畫可言。

*活動過度

這也是本病的重要表現之一(但有10%的患兒並無多動表現), 主要特點是:①動作數量增多, 終日不停, 但性質不變, 不像精神病人那樣動作怪異、舉止失常, 也不像低智小兒那樣動作笨拙、呆頭呆腦。 ②行為無計畫、無系統、無目的, 想到什麼就幹什麼, 從不考慮後果, 因此容易發生意外。 ③行為多動難以控制, 不受到環境的約束, 因此, 任憑父母的打罵、老師的批評都改不了。

*自控力差

Advertisiment

不能耐心傾聽別人說話, 喜歡插嘴, 不遵守遊戲規則和秩序, 譬如一起參加追悼會, 當哀樂響起, 眾人默哀時, 他會突然哈哈大笑, 引發眾怒。 當他有所要求時, 必須得到滿足, 否則會表現出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動手打人。 有時患者本人也會感到“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PS:其他如學習困難、品行問題、社交問題、情緒問題等, 往往都是由上述3個因素引起。

3.多動症早發現從幼兒早期開始

在過去, 大多數研究只關注學齡兒的多動症(因為影響學業和升學率), 實際上, 大多數多動症都始于幼兒早期, 但是寶寶往往都比較好動, 容易引起家長的忽視。 那麼, 怎樣才能判斷寶寶是正常的好動還是有多動症的可能呢?可參考以下幾點。

Advertisiment

*活動方面

首先, 與同年齡、同性別的寶寶相比, 患兒活動量明顯增加;其次, 這些患兒在不該活動的場合(如課堂、集會、客人面前)也會多動;再者, 活動帶有唐突、冒失、破壞性、不顧危險、不計後果的特點。 因此, 活動方面不僅僅是量的增加, 還有質的差異。

*注意力缺陷

對來自各方面的刺激都起反應, 不能將無關的刺激“過濾”掉。 具有目的性的主動注意力減退, 而毫無關係的被動注意力則明顯亢進, 因此, 不能專注於遊戲、兒歌的學習上。 某種新玩具玩不了幾天就被扔棄;看小書, 看了幾頁就換另一本, 或將書本撕碎。 交談時, 常常失神, 不能用心聽進去, 但有時在強大動機的驅動下或對特別感興趣的情景(如特別喜愛的電視節目)可能會專注一些。

*衝動性

行動前不假思索,全憑沖動行事。譬如,看見了湯,不管是冷是燙,拿來就喝。自己不會游泳,看見人跳進游泳池,也就跟著往裡跳。不管有沒有汽車,隨意在馬路上亂跑。做遊戲時不遵守規則,隨心所欲,而且好發脾氣,好頂嘴,什麼都無所謂。由於不考慮後果,所以也從不焦慮。少數患者喜歡欺負他人,行為霸道,強詞奪理,而且總是把錯誤歸咎于對方。

4.專家提醒

不過在學齡前被杯疑是多動症的寶寶中,入學後往往只有一半被確診為多動症。儘管如此,由於多動症會影響親子關係,妨礙寶寶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因此,早期發現顯得十分重要。

實踐證明,學齡前就開始治療的患兒,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入學後才開始治療,這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及患兒本人的共同努力。如多給予正面誘導,有點滴進步時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贊許。對於症狀特別嚴重者,藥物治療也十分重要。根據循證醫學的研究,學齡前治療的藥物有效性為89%,高於學齡期患兒;而且在認知、社會交往、減少衝動性行為等方面均有明顯進步。但由於藥物所引起的食欲減退、失眠也比較多,故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目前尚缺乏對3歲以下寶寶藥物治療的研究資料)。

*衝動性

行動前不假思索,全憑沖動行事。譬如,看見了湯,不管是冷是燙,拿來就喝。自己不會游泳,看見人跳進游泳池,也就跟著往裡跳。不管有沒有汽車,隨意在馬路上亂跑。做遊戲時不遵守規則,隨心所欲,而且好發脾氣,好頂嘴,什麼都無所謂。由於不考慮後果,所以也從不焦慮。少數患者喜歡欺負他人,行為霸道,強詞奪理,而且總是把錯誤歸咎于對方。

4.專家提醒

不過在學齡前被杯疑是多動症的寶寶中,入學後往往只有一半被確診為多動症。儘管如此,由於多動症會影響親子關係,妨礙寶寶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因此,早期發現顯得十分重要。

實踐證明,學齡前就開始治療的患兒,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入學後才開始治療,這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及患兒本人的共同努力。如多給予正面誘導,有點滴進步時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贊許。對於症狀特別嚴重者,藥物治療也十分重要。根據循證醫學的研究,學齡前治療的藥物有效性為89%,高於學齡期患兒;而且在認知、社會交往、減少衝動性行為等方面均有明顯進步。但由於藥物所引起的食欲減退、失眠也比較多,故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目前尚缺乏對3歲以下寶寶藥物治療的研究資料)。

相關用戶問答